1. 首页 > 电商出海

Snackpass完成7000万美元B轮融资

融资背后:Snackpass的社交点餐革命

7000万美元B轮融资, 这不是一笔普通的数字,而是对「Snackpass」社交点餐模式的一次重注。Craft Ventures领投, Andreessen Horowitz、General Catalyst、Y Combinator这些名字扎堆出现,说明资本市场在赌一个赛道:餐饮消费的社交化重构。有人可能会说 外卖市场早是一片红海,但Snackpass偏偏从大学城的“小角落”杀出来用“以食会友”的逻辑撕开了一道口子。这不禁让人想问,它到底做对了什么?

7000万美元砸向“以食会友”

2023年6月, Snackpass宣布完成7000万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冲破4亿美元。这笔钱背后 站着Craft Ventures的合伙人Bryan Rosenblatt,他曾公开表示:“Snackpass围绕餐饮构建了一层社交体验,创造出一个活跃的点单系统。”这句话点出了核心——它不是简单的外卖工具,而是一个“食物社交场”。

另辟蹊径做店内点单,「Snackpass」完成7000万美元B轮融资且已经盈利
另辟蹊径做店内点单,「Snackpass」完成7000万美元B轮融资且已经盈利

创始人Kevin Tan和Jamie Marshall在2017年于旧金山创立这家公司时瞄准的就是大学校园里学生“约饭”“晒美食”的需求。四年过去,13个大学城、50万用户、年增长率700%,这些数字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有意思的是 这笔融资不是用来烧补贴抢市场,而是要继续深耕社交场景,让“点餐”这件事从“填饱肚子”变成“和朋友互动”。

业务拆解:不跟外卖平台卷配送, 卷社交

当UberEats、DoorDash们在配送时效上厮杀时Snackpass选择了一条更“轻”的路:聚焦店内点单,把社交做透。传统外卖平台的核心是“送得快”,而Snackpass的核心是“吃得开心”。用户打开App,不是为了找附近有什么餐厅,而是看好友昨天点了什么奶茶,今天拼了什么炸鸡。这种模式让它避开了和巨头的正面冲突,却在细分市场杀出了一条血路。

从“饿”到“馋”:社交重构点餐逻辑

Snackpass的用户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在学生群体中渗透率高达80%, 平均每月下单4.5次有些甚至天天刷着App买。这个频率是UberEats等平台的5-10倍。为什么?主要原因是用户不是单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社交。比如看到好友分享了“新开的奶茶店第二杯半价”, 直接点单拼团;或者攒积分给好友兑换一份炸鸡,制造“惊喜时刻”。这种情感连接,让点餐从“功能性消费”变成了“社交性消费”。创始人Kevin Tan曾说:“外卖只占餐饮市场的8%, 剩下的90%在线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线下点餐也充满社交感。”

盈利密码:7%佣金背后的轻运营逻辑

传统外卖平台的佣金高得吓人, 普遍在15%-25%,主要原因是要养庞大的骑手团队。但Snackpass的佣金最低只要7%,凭什么?主要原因是它不用管配送。大部分用户都是到店自提,平台只负责点单和社交功能。这种“轻模式”让它省下了巨额的运营成本,利润空间反而更大。对比一下 餐饮SaaS公司MenuSifu刚拿到4000万美元B轮融资,主打的是帮助商家管理会员和订单,解决的是“商家端”的问题;而Snackpass解决的是“用户端”的社交需求,两者看似不同,却都在用“轻运营”对抗传统平台的“重负担”。

省下的骑手钱,换来高复购

Snackpass的用户复购率为什么这么高?秘密就在“积分+社交”的组合拳上。用户下单能攒积分,积分不仅能换免费食物,还能送给好友。比如室友生日用积分兑换一杯奶茶送过去,既省钱又有心意。这种设计让用户“舍不得走”——离开App,就失去了攒积分、送好友的乐趣。数据显示, Snackpass的用户兑换积分的频率是普通外卖平台的3倍,主要原因是“社交价值”远比“折扣”更能留住人。商家也乐见其成,不用承担配送成本,还能通过社交裂变获得更多客流,佣金低一点也愿意。

行业对比:社交点餐是蓝海还是伪命题?

有人质疑, Snackpass的成功只是“校园红利”,一旦走出大学城,社交点餐还能行得通吗?对比其他餐饮科技公司, 比如小程序解决方案商「凸赞」,它拿到了千万级Pre-A轮融资,主打帮助商家搭建小程序、解决配送问题,但核心还是“效率提升”;而Snackpass的核心是“情感连接”,两者的逻辑完全不同。一个在解决“怎么更快送餐”,一个在解决“怎么吃得开心”,根本不在一个赛道上竞争。

大学城之外的社交困境

Snackpass目前只在13个大学城运营,50万用户里绝大部分是学生。这个群体的特点是:社交需求强烈、时间灵活、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但走出校园呢?白领群体更在意“效率”,没时间拼团;家庭用户更在意“性价比”,社交属性对他们吸引力不大。创始人Kevin Tan说“餐饮市场90%在线下”,但他没说的是线下场景的社交逻辑和校园完全不同。比如写字楼里的白领, 可能更愿意用App提前点餐,到店自提,而不是和同事拼单——毕竟大家工作都很忙,社交场景有限。如何把校园的“社交点餐”模式复制到成人市场,是Snackpass最大的挑战。

未来挑战:5年取代排队,可能吗?

Kevin Tan放话说 目标是在五年内“尽可能取代排队,让用户在App内完成点餐”。这个野心很大,但现实可能很骨感。排队是线下餐饮体验的一部分, 比如奶茶店排队时顾客会看到新品海报,闻到香味,可能临时加单;或者和邻座的食客聊天发现“这家店原来这么好吃”。这些“意外收获”是App点餐给不了的。某连锁餐饮做过测试:上线自助点餐屏后 虽然效率提升了但客单价却下降了15%,主要原因是少了排队时的冲动消费。Snackpass想用社交弥补这一点,但“好友动态”能替代“排队时的场景感”吗?恐怕很难。

冲动消费 vs 效率优先

餐饮消费的本质是“满足需求”, 但需求分两种:一种是“理性需求”,另一种是“冲动需求”。Snackpass抓住了学生群体的“冲动需求”——他们愿意为了和朋友分享美食而排队,也愿意为了拼单多走几步路。但成人群体更偏向“理性需求”, 他们点餐时优先考虑的是“时间”“价格”“口味”,而不是“好友点了什么”。所以Snackpass想“取代排队”, 先要回答一个问题:成人用户为什么要在App里点餐,而不是直接到店排队?仅仅主要原因是“能看好友动态”?这明摆着不够有说服力。

差异化策略:社交+积分,怎么赢?

Snackpass的差异化策略很清晰:用社交裂变拉新,用积分激励留存。比如就是“好友拼团”“分享得券”“积分赠送”这几招。比如2023年3月, Snackpass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推出“好友拼单周”,两人及以上拼团立减5元,后来啊订单量直接增长了200%。这说明社交裂变在校园场景里确实有效。但关键在于,这些策略能不能持续“保鲜”?如果天天都是拼团、减券,用户会不会觉得腻?如何让社交互动保持新鲜感,是Snackpass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积分不是万能, 但不用是万万不能

积分体系是Snackpass的“护城河”,但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增强用户粘性;用不好,就会变成“鸡肋”。对比其他平台的积分, 比如饿了么的积分只能换优惠券,Snackpass的积分能换食物还能送好友,增加了情感价值。用户攒积分不是为了自己省钱,而是为了给朋友一个惊喜,这种“社交货币”的价值远高于金钱。

数据显示, Snackpass的用户平均每月会主动给好友赠送3次积分兑换券,而普通平台的用户每月兑换优惠券的次数只有1次。这说明,Snackpass的积分体系已经超越了“促销工具”,变成了“社交工具”。但如何让积分体系不贬值,不变成“通胀”?比如控制兑换比例,定期推出新的积分玩法,才能让用户始终保持兴趣。

行业启示:餐饮科技的新方向

Snackpass的成功, 给餐饮科技行业提了个醒:不是所有创新都要卷“效率”,有时候“情感连接”更重要。传统餐饮科技的核心是“降本增效”——帮商家更快接单、更快配送;而Snackpass的核心是“体验升级”——让吃饭这件事更有社交感。2023年Q2的数据显示, 餐饮科技领域里社交类项目的融资占比上升了30%,说明资本正在从“效率赛道”转向“体验赛道”。比如凸赞聚焦餐饮小程序SaaS, 解决商家会员沉淀问题;MenuSifu做餐饮管理系统,提升后端效率;而Snackpass则在前端社交发力,三者共同构成了餐饮科技的“铁三角”——前端体验、中台效率、后端管理。

从“送得快”到“吃得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