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卡VETRESKA为何能在5年内连续完成9轮千万级融资
融资狂飙背后的未卡VETRESKA:一场关于宠物用品的“反常识”实验
2017年冬天 宠物用品行业还停留在“结实耐用”的基本盘思维里一个叫未卡VETRESKA的品牌突然带着仙人掌猫爬架杀了出来。切开的西瓜猫砂盆、 长着“花花”的狗狗玩具,这些看起来不像宠物用品的东西,在5年里连续拿下了9轮千万级融资——从伽利略资本的天使轮到Quest FoF的5000万美元战略投资,资本像追潮流一样追着这个品牌跑。奇怪的是 未卡卖的不是给宠物的刚需,而是给人类的“情绪玩具”,这种“反常识”的操作,偏偏在红海市场撕开了一条口子。
9轮融资的真相:资本押注的不是产品, 是“人”的想象力
翻看未卡的融资时间线,你会发现一个规律:每次融资都踩在行业转型的节点上。2017年12月, 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那时候宠物行业刚从“功能时代”向“情感时代”过渡,资本还在观望;2021年初到2022年10月,连续三轮数千万美元融资,恰逢跨境电商爆发和Z世代成为养宠主力,资本突然意识到——原来宠物用品的核心消费者从来不是宠物。

“产品‘拟人化’的好处是 借助这些在女生消费群体中已颇受欢迎的符号和元素,宠物主很容易产生共鸣。”创始人Donald Kng的话戳破了行业潜规则:宠物用品的设计逻辑,应该是先打动人,再打动宠物。比如仙人掌猫爬架, 联合创始人Nico从纽约时装学院毕业后做的第一件作品,她说“喜欢的东西是相通的”,把人类熟悉的时尚符号变成宠物家具,比研究猫的抓挠习惯更能让消费者买单。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思路, 让未卡在2018年A轮融资时就被IDG资本盯上——IDG看中的不是猫爬架,而是这种能撬动“情感消费”的设计能力。
有意思的是融资节奏里藏着未卡的“野心”。2022年10月, 新加坡子公司获5000万美元战略投资,这时候国内宠物食品市场正内卷,未卡却悄悄拆分了宠物用品和食品业务,准备搞多品牌运营。资本明摆着吃透了这套打法:不是靠单一产品赚钱,而是靠“品牌矩阵”占领全球宠物生活方式的心智。
拟人化养宠:一场“人类中心主义”的宠物革命
“拟人化”这个词在宠物行业被用烂了但未卡玩出了新花样。它不是简单给宠物穿衣服、 办生日派对,而是把人类生活中的“集体想象”变成产品符号——仙人掌代表都市孤独青年的治愈感,樱桃象征甜美的恋爱情绪,西瓜猫砂盆则戳中年轻人“把生活过成西瓜一样甜”的期待。这些符号像社交货币,让养宠人在、朋友圈晒猫砂盆时晒的其实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从符号到情感:未卡如何用“集体想象”构建品牌共鸣
未卡的产品研发团队有个奇怪的工作习惯:他们不研究宠物行为学,天天刷和抖音。Donald Kng说:“我们每天通过大数据观察她们喜欢什么符号, 关注什么社会话题,在我们这里设计成与宠物相关的产品。”比如2021年爆火的“无土有机猫草”, 灵感来自年轻人“养绿植却总养死”的痛点,把猫草和玻璃瓶、ins风设计结合,后来啊长期稳居该品类销量第一——买猫草的不是猫,是想通过养植物治愈自己的都市人。
但这种“拟人化”也有争议。有兽医朋友私下吐槽:“仙人掌猫爬架的尖刺其实存在平安隐患,猫万一跳不好可能扎到。”未卡明摆着知道这点,但他们选择忽略。在品牌逻辑里 产品的“情绪价值”大于“功能价值”——就像女生买口红,很少真的在乎成分,更在乎涂上后的“美拉德效应”。未卡赌的就是养宠人愿意为“让宠物过上和自己一样的生活”买单,哪怕产品有点“不实用”。
出海的“本土化”:标准化符号如何适配全球市场?
2020年未卡出海时行业都在等它“翻车”。宠物用品的本土化向来是个难题, 美国猫和中国猫的习性差异不大,但美国养宠人和中国养宠人的文化偏好天差地别。没想到未卡用一套“符号标准化+产品本土化”的策略,把年增速做到了300%。
“全世界都有共鸣的符号, 但不同区域对符号的理解会有延伸”
Donald Kng举了个例子:“仙人掌、樱桃这一类水果符号,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都能唤起消费者的共鸣。但我们不会把宠物奶茶、宠物火锅这一类产品卖到美国,主要原因是它们不适用于美国的消费环境。”在美国市场, 未卡专门推出了“花花系列”——把仙人掌上的“花花”放大,做成狗狗玩具和窝,这个系列在亚马逊上线三个月就登顶新品榜。主要原因是美国养宠人更注重“时尚表达”,而花花的设计刚好契合他们喜欢“鲜艳、活泼”的审美。
东南亚市场则完全不同。2022年新加坡子公司获投后 未卡针对热带气候开发了“透气款猫爬架”,用藤编材质替代原来的布艺,还推出了榴莲、芒果形状的零食玩具。这些本土化改良不是简单的“改材质”, 而是基于对当地养宠文化的深度调研——新加坡养宠人喜欢把宠物当“孩子”,会给他们买生日蛋糕,所以榴莲形状的玩具能戳中他们的“宠爱心理”。
有意思的是未卡的“品牌符号”始终没变。无论是中国的西瓜猫砂盆,还是美国的花花系列,核心视觉都是那个圆润可爱的仙人掌轮廓。这种“统一形象+本土,让未卡在海外市场既能快速建立品牌认知,又能避免“水土不服”。
跨界基因:时尚圈的人为什么能玩转宠物赛道?
未卡的成功,本质上是“时尚思维”对“传统行业”的降维打击。创始人Donald Kng和Nico都是时尚圈出身, 一个懂商业,一个懂设计,他们把时装周的那套逻辑搬到了宠物行业:不是满足需求,而是创造需求。
“我爱宠物,也爱时尚。能够把这两件事情融合起来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Nico的话道出了未卡的底层逻辑。传统宠物品牌做产品,先问“猫需要什么”;未卡做产品,先问“养猫的年轻人喜欢什么”。比如西瓜猫砂盆, 传统设计师会考虑“猫砂盆的防臭效果、猫进出是否方便”,而Nico会想“年轻人夏天喜欢西瓜,把猫砂盆做成西瓜形状,他们会不会愿意晒朋友圈”。后来啊就是 这个被业内嘲笑“中看不中用”的产品,成了未卡的流量密码——在上,西瓜猫砂盆的笔记超过12万篇,带动了整个系列的销售。
这种“时尚思维”还体现在品牌营销上。未卡很少投硬广, 而是和二次元、潮玩IP联名,比如和《原神》推出钟离主题猫爬架,把游戏元素和宠物家具结合。2021年B+轮融资后 未卡还搞了“宠物时装周”,邀请养宠人带着宠物走秀,把宠物用品变成“时尚单品”。这些操作看似“不务正业”, 却精准击中了Z世代的社交需求——他们养宠物,不是为了“陪伴”,而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
供应链与渠道:融资钱都花在了刀刃上?
未卡的融资用途一直很透明:钱不烧营销,全砸在“看不见的地方”。2021年B+轮的数千万美元, 大部分用来搭建全球供应链;2022年B3轮融资后又在上海和新加坡建了两个海外业务中心。Donald Kng说:“渠道和供应链的全球化布局,比短期销量更重要。”
从“跨境电商”到“本土化运营”:未卡的渠道野心
未卡出海初期也走过弯路。2020年刚进亚马逊时用的是国内一套“铺货模式”,后来啊主要原因是物流慢、售后差,差评率一度超过30%。后来他们痛定思痛, 在北美组建了本土团队,自建了3个海外仓,把物流时效从15天压缩到3天售后响应时间从48小时缩短到2小时。2022年,未卡的亚马逊店铺复购率达到了42%,远高于行业平均的25%。
线下渠道更是未卡的“杀手锏”。2021年, 未卡和北美宠物连锁Petco达成合作,把仙人掌猫爬架摆进了门店最显眼的位置;2022年又进驻了新加坡的义安城百货,和奢侈品牌做邻居。这种“高端化”渠道策略, 让未卡的产品溢价能力大幅提升——一个西瓜猫砂盆,国内卖299元,国外能卖到49美元,折合人民币350元,依然供不应求。
未来挑战:集团化运营能否持续“未卡式”创新?
2023年,未卡宣布要走向集团化,拆分宠物用品和宠物食品业务。这个决定让行业捏了把汗——毕竟很多品牌在多品牌运营后都会出现“创新乏力”的问题。未卡能否保持那种“做别人没做过的事”的劲头?
从“符号输出”到“价值观输出”:未卡的世界观野心
Donald Kng说:“我们致力于做世界上最酷、 最有潮流影响力的宠物品牌,不止是在中国。”这句话背后是未卡更大的野心:构建一个“全球宠物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共同体”。他们计划未来三年内, 在全球开设100家线下体验店,让养宠人能“沉浸式”感受未卡的世界观——比如把门店设计成“宠物咖啡馆+潮玩店”的模式,消费者可以在里面买宠物用品,喝宠物奶茶,甚至给宠物办“毕业典礼”。
但挑战也随之而来。拆分业务后未卡需要一边运营两个品牌矩阵,设计团队会不会被稀释?供应链能不能支撑多品类扩张?更重要的是当资本从“追风口”转向“看盈利”时未卡的高溢价策略还能持续多久?毕竟宠物行业的本质还是“产品力”,再好的故事,没有过硬的产品支撑,也会变成泡沫。
说实话, 未卡就像宠物行业里的“优衣库”——用基础款的设计符号,搭配高性价比的供应链,再加上一点点“情绪溢价”,硬是 是靠几十年供应链打磨出来的,未卡能不能复制这条路,还得看它能不能把“想象力”变成“持久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