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跨境电商Global-e在纳斯达克上市首日市值达36亿美元
纳斯达克的寻常一天 不寻常的Global-e
美东时间5月12日纽约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纳斯达克交易所的电子屏却比平时更亮几个度。那天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了2.7%, 科技股一片哀嚎,偏偏有个新面孔逆着人流往上走——Global-e Online,一家来自以色列的跨境电商平台,上市首日股价从开盘24.25美元一路摸到25.5美元,收盘涨2%,市值稳稳站在36亿美元。说真的,谁没在纳斯达克听过那些上市首日就破发的故事呢?偏偏Global-e,在那天硬是给市场来了个反套路。
一个“老兵”的电商创业路
Global-e的创始人兼CEO叫Amir Schlachet,这人有点意思。年轻时候在以色列国防军待了11年,从普通士兵干到军官,硬朗的作风像刻在骨子里。2013年, 他带着一帮技术老兵和电商老兵在特拉维夫创业,搞了个Global-e,专门帮那些想卖到海外的品牌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那时候跨境电商还处在野蛮生长期, 很多品牌要么自己摸索着建海外站,要么找第三方平台碰运气,物流乱七八糟,支付环节卡壳,售后更是扯皮不断。Schlachet瞅准了这个痛点, 要做“跨境电商的翻译官”——把品牌的产品、语言、支付、物流全翻译成海外消费者能看懂、能接受的样子。

那些跟着它“出海”的品牌们
Global-e的客户名单挺亮眼。美国美妆牌子Anastasia Beverly Hills, 靠着它把眼影、唇釉卖到了欧洲十几个国家;Marc Jacobs的包袋和香水,通过Global-e的本地化页面在日本市场的转化率比直接用英文官网高了30%;英国老牌休闲装Pepe Jeans,以前南美市场一直打不开,Global-e帮它接入本地支付、调整尺码标注,2020年南美销售额直接翻倍。这些品牌有个共同点:他们不想在海外自建团队,但又不想放弃海外市场。Global-e就像个“跨境电商合伙人”, 帮他们搞定从选品到收款的整个链条,按交易量抽成,品牌省心,Global-e也能跟着喝汤。
25美元发行价, 藏着多少算盘
5月11日晚,Global-e敲定了IPO发行价:每股25美元,发行1500万股,募资总额3.75亿美元。这个定价,投行们明摆着是做过权衡的。当时市场对中概股监管风声紧,跨境电商估值也回调了不少,Global-e没敢往高了要。但即便这样, 上市前它的估值已经炒到了30亿美元以上,DHL、Shopify这些战略投资者早早下了注,Shopify直接拿了5.5%的股份,DHL更是直接把物流资源往Global-e身上堆。
他们看中的不是短期盈利, 而是Global-e手里的“跨境解决方案”——毕竟Shopify自己有Shopify Payments,但海外本地化支付一直是短板;DHL有全球物流网络,但怎么帮品牌把本地化服务做好,还得靠Global-e。
首日涨2%, 在“跌跌不休”里硬刚
上市首日Global-e的股价走势像坐过山车。开盘直接破发,24.25美元比发行价跌了3%,市场一片唏嘘,有人喊“又一家跨境电商泡沫破了”。后来啊午后风云突变,买盘突然涌入,股价一路拉红,收盘报25.5美元,涨幅2%。那天纳斯达克跌成狗, Global-e却成了少数翻红的股票,CEO Schlachet在
”说意外吗?也不意外。Global-e手里攥着450万笔跨境交易的数据, 覆盖欧洲、美国、亚洲几十个国家,每个国家的税率、支付习惯、退货率都清清楚楚,这种“数据库护城河”可不是随便哪家跨境电商都能有的。而且它不自己卖货, 纯粹做“卖水人”,不管市场好坏,总有品牌想出海,总有交易要发生,这种商业模式在熊市反而更抗跌。
450万笔交易攒出的“本地化底气”
Global-e最引以为傲的,是它的“本地化数据库”。官网说这些数据是基于去年450多万笔交易所建立的,听起来挺唬人。但细想就知道, 跨境电商最头疼的就是本地化——欧洲VAT税率每个国家不一样,德国19%,法国20%,意大利22%;亚洲的支付方式更复杂,日本Line Pay、韩国Kakao Pay、东南亚的GrabPay,品牌自己搞根本搞不定。
Schlachet说未来要重点扩张亚洲, 但靠450万笔交易的数据,能撑起几十个国家的本地化需求吗?这得打个问号。
Global-e的数据库里 存着每个国家的税率规则、支付方式偏好、物流时效、退货率,甚至消费者的颜色偏好。比如英国消费者喜欢黑色包装, 德国消费者对产品说明书要求极其严格,这些细节Global-e都能帮品牌搞定。但问题来了:这些数据真的够用吗?2021年Global-e的营收主要来自欧洲和美国, 亚洲市场的占比不到15%,东南亚、中东这些新兴市场,它的数据库几乎是空白的。
DHL和Shopify, 不只是“钱袋子”
Global-e的战略投资者名单里DHL和Shopify的名字格外显眼。DHL是全球物流巨头, 仓库、配送网络覆盖200多个国家,它投Global-e,明显是想把物流服务和跨境电商解决方案打包卖客户。比如德国的品牌通过Global-e卖到美国, DHL可以直接负责从德国仓库到美国消费者手中的配送,全程追踪,售后无忧。
这种“生态闭环”一旦形成,其他跨境电商平台很难抢走Shopify的客户。但反过来想,DHL和Shopify会不会哪天自己下场做跨境电商?毕竟它们手握流量和物流,随时能把Global-e的“合伙人”变成“竞争对手”。
这种“物流+电商”的协同效应,能帮DHL抢走不少中小品牌的跨境物流订单。Shopify就更绝了 它本身是全球最大的SaaS电商平台,帮助了百万级商家建站,但这些商家出海时最大的痛点就是支付和本地化。Shopify持股Global-e 5.5%, 等于把Global-e的本地化解决方案直接嵌进了自己的后台,商家在Shopify上建完站,一键就能接入Global-e的支付和物流,不用再找第三方。
疫情催生的增长,能持续多久?
2020年疫情暴发,全球消费者被迫转向线上,跨境电商迎来爆发式增长。Global-e的业绩也跟着起飞, 2020年营收同比增长70%,2021年一季度营收1.45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又涨了24%。CEO Schlachet在采访里说:“疫情让电商加速了5年,这种增长是结构性的,会一直持续下去。”这话听着像画饼。
更麻烦的是 它的客户大多是中小品牌,抗风险能力弱,一旦经济下行,品牌可能会削减海外市场预算,Global-e的营收第一个受影响。
疫情确实让很多人第一次尝试跨境电商, 但疫情后消费者开始回归线下跨境电商的增速肯定会放缓。而且现在跨境电商竞争太激烈了 除了Global-e,还有Borderless Commerce、Pioneer International这些玩家,亚马逊、eBay也在加码本地化服务。Global-e靠疫情涨起来的业绩,能不能扛住后疫情时代的竞争,真不好说。
一季度收入1.459亿, 数字背后的真相
2021年一季度,Global-e营收1.459亿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的1.4亿美元,表面看是超预期增长。但拆开看就会发现,它的毛利率其实从去年的32%降到了28%,为什么?主要原因是扩张太快,技术投入和营销费用都在涨,欧洲市场的本地化服务成本也增加了。而且它赚的大部分是“交易抽成”,交易量越大,抽成越多,但一旦交易量增速放缓,营收增长立马就会掉头。更关键的是 Global-e到现在还没盈利,2021年一季度净亏损1200万美元,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状态,能撑多久?投资者买的是未来如果它一直不盈利,股价迟早会跌下来。
跨境电商的“红海”, Global-e能游多远
跨境电商现在早就不是蓝海了是一片血海。品牌出海的需求还在但能帮品牌出海的公司太多了。有做SaaS建站的, 比如Shopify、BigCommerce;有做物流的,比如DHL、UPS;还有做支付的,比如Stripe、Adyen。Global-e想做“全链条服务商”,就得跟所有这些公司抢生意。它的优势是本地化数据库和解决方案, 劣势是规模不够大,客户集中度太高——前五大客户贡献了30%的营收,一旦丢掉一个大客户,业绩就会大受影响。
而且它计划用IPO募集的钱去收购, 说是要“补足技术短板”,但收购整合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搞不好会稀释现有业务,甚至拖垮整个公司。跨境电商行业最不缺的就是故事,但能把故事讲到再说说的公司,寥寥无几。Global-e的36亿美元市值,到底是值这个价,还是只是市场炒作的泡沫?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