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Joor完成4600万美元融资后

4600万美元弹药到账, Joor这步棋下得比想象中险

Macquarie Capital Principal Finance的支票刚到账,纽约的B2B批发圈就炸了锅。4600万美元不是小数目,特别是在这个被贴上“传统”“重资产”标签的时尚批发领域。Joor的CEO Kristin Savilia在内部信里说这笔钱要“砸向支付、 金融和创新”,但熟悉行业的人都知道,真正的战场在离纽约8000公里外的上海——这家美国批发平台正在用反向入华的方式,挑战中国本土供应链的根基。

从“中间商”到“数字操盘手”, Joor 了批发规则

2010年刚成立那会儿,Joor的PPT上还写着“连接品牌与零售商的线上展厅”。现在看,这描述太保守了。平台上的1.25万个品牌里 Kate Spade把30%的批发订单放在Joor,Dr. Martens的新品首发直接跳过传统订货会,通过Joor的移动端App向32.5万家零售商推送。更夸张的是交易数据:过去12个月, 批发交易量增幅228%,月交易额突破15亿美元——要知道,2020年全球时尚B2B电商市场规模才800亿美元左右,Joor一家就占了近两成。

时尚电商平台「Joor」完成4600万美元融资,反向进入中国市场
时尚电商平台「Joor」完成4600万美元融资,反向进入中国市场

这波增长靠的不是砸广告,而是把批发环节拆解成了可量化的模块。传统批发里 品牌方要花3个月做样品、跑展会、跟零售商磨价格;Joor用AI选品工具把周期压到2周,系统根据零售过往销售数据推荐匹配款,某运动品牌2021年Q3通过这功能试销了5000件小众设计款,退货率只有8%,远低于行业35%的平均线。

反向入华:上海办公室成了“跨境供应链翻译器”

2021年7月,Joor在上海的办公室悄悄挂上了“中国区业务拓展中心”的牌子。这步棋在外界看来有点冒险——国内1688、 好衣库这些B2B平台早已把中小零售商的采购成本压到了极致,但Joor盯的是另一群人:想买海外小众品牌但苦于没有渠道的国内买手店。

北京三里屯一家买手店老板记得很清楚, 2021年10月他们通过Joor采购了意大利品牌Illefiamme的系列,传统进口流程要2个月,Joor用“海外仓+跨境直发”模式,15天就到货,而且支持30天账期。“以前这类品牌 minimum order quantity要200件, Joor帮我们谈到了50件,库存压力直接减半。”该店负责人透露,合作后该系列销售额同比增长72%。

Joor的中国团队像一群“供应链翻译官”。欧洲品牌不熟悉国内直播带货节奏, 他们就对接抖音买手店;日本品牌担心支付合规,就引入中信银行的跨境保理服务。2021年双11期间, 平台国内买手店订单量环比增长150%,其中30%来自直播场景引导——这组数据让Macquarie Capital的董事总经理Anand Subramanian直呼“超出预期”。

支付与金融:给批发环节装上“润滑剂”还是“风险炸弹”?

本轮融资公告里“强化支付与金融”被放在第一位。批发行业最头疼的就是账期,品牌方压货、零售商占款,中间资金链断裂的案例每年都在发生。Joor的做法是联合花旗银行推出“批发贷”, 零售商下单时可申请60天免息账期,平台用交易数据做信用评估,2021年Q4有18%的零售商使用了这项服务,平均客单价提升2.3倍。

但风险也随之而来。某华南服装品牌2021年9月通过Joor给下游经销商放账,后来啊经销商跑路,平台垫付了200万美元。这件事让团队意识到,金融工具不是越多越好,关键在风控模型。后来他们引入了额度,坏账率从5%降到了1.2%。

垂直渗透:当奢侈品批发遇上“快反逻辑”

奢侈品的批发一直是个“慢生意”, 品牌方要保证价格体系稳定,零售商要保证独家性。Joor却想在中间插一脚“快反逻辑”——用数据预测小众需求,让奢侈品也能玩“小单快反”。

2021年11月, Joor和巴黎买手店Colette合作推出“限量盲盒”,系统分析到亚洲消费者对中古款手袋的需求上升,提前3个月从品牌方采购了50个经典款复刻版,通过Joor平台向亚洲零售商定向推送,上架3小时售罄,溢价达到30%。“以前奢侈品批发是‘半年订一次货’,现在可以‘按周补单’。”Joor的欧洲业务主管说。

但这种模式动了传统渠道的蛋糕。米兰某奢侈品集团高管私下抱怨:“Joor把我们的价格体系搞乱了 同一个款在欧洲卖800欧元,通过他们到中国可能卖1200欧元。”2021年底, 该集团暂停了与Joor的新合作谈判,转而自建数字批发平台——这说明Joor的垂直渗透,正在倒逼传统品牌数字化转型。

移动端:批发场景里的“即时满足”革命

“以前批发要守着电脑看订单,现在蹲在地铁上就能敲完。”上海某零售商采购员的话道出了Joor移动端的威力。平台2021年移动端交易占比从35%飙到68%,核心功能是“实时库存同步”和“AR试衣间”。

洛杉矶品牌设计师Alex的经历很典型:2021年Q3她在Joor移动端看到上海买手店发来的需求, 实时调整了设计稿,样品3天内寄出,买手店用AR功能在手机上模拟了店铺陈列效果,到头来下了200件订单,整个过程没超过72小时。“传统批发从打样到成交要1个月,现在3天完成,这速度把我们都吓到了。”

挑战:中国本土供应链的“地头蛇”不好惹

反向入华一年,Joor的团队没少碰壁。国内供应链的复杂度远超欧美:广东服装厂可以50件起订,7天交货;浙江的针织厂能根据直播实时调整面料克重;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甚至支持“一件代发”。这些本土优势让Joor的“全球供应链”显得有点水土不服。

2021年12月, Joor试图把浙江某羽绒服厂的产品推荐给欧洲零售商,后来啊对方对“充绒量800FP”的参数一头雾水,沟通成本比想象中高得多。“我们得先帮工厂把产品翻译成欧洲能理解的标签, 再教他们怎么用Joor的系统上传数据,比单纯做跨境批发累多了。”中国区运营总监说。

更麻烦的是支付合规。国内零售商习惯用支付宝和微信, 但Joor的系统对接的是国际信用卡,2021年Q3有15%的订单因支付失败取消。后来他们和连连国际合作,推出了“人民币结算通道”,才把支付成功率拉到98%以上。

数据迷局:228%增长背后的“虚火”与“实火”

228%的交易量增幅听起来很美,但细究会发现水分。2021年, Joor平台上新增了8万家中小零售商,其中30%是注册后从未下单的“僵尸账号”;另有20%的订单来自同一批零售商的重复采购——这说明增长可能集中在头部客户,中小客户的渗透率并没有想象中高。

“数字批发不是把线下流程搬上网就行。”独立电商分析师李明说“Joor的核心问题是能不能让中小零售商真正依赖它的数据决策。现在很多客户还是把它当‘线上订货会’,用完就走。”

但Joor的团队明摆着意识到了这点。2022年1月, 他们悄悄上线了“零售商健康度评分”,根据采购频次、库存周转、复购率给客户打标签,为精准推荐做铺垫。这招能不能奏效,还得看2022年的交易数据说话。

4600万美元之后 Joor的野心不止于“批发”

站在2021年的节点看,Joor的4600万美元融资更像是一场“豪赌”。它赌的是传统时尚批发数字化不可逆, 赌的是中国买手市场对海外小众品牌的渴求,赌的是数据能真正解决供应链的效率问题。但现实是 它既要和本土供应链的灵活性对抗,又要和传统品牌的数字化防御赛跑,还要在支付合规、数据平安等政策红线里跳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