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Jet Commerce完成超6000万美元B轮融资

6000万美元背后:新兴市场电商服务商的资本狂欢与隐忧

跨境品牌综合服务商Jet Commerce刚宣布完成超6000万美元B轮融资, 锦秋基金、隐山资本、浙江丝路基金联合领投的消息就在行业炸开了锅。这笔钱能砸出多大的水花?有人盯着它在东南亚的本土化团队,有人盯着它刚铺开的拉美战场,也有人盯着它喊了好久的MCN与SaaS。但热闹背后总有人忍不住嘀咕:新兴市场这碗饭,真的能靠资本一口吃成胖子吗?

从“出海高速公路”到“烧钱游戏”:资本押注的逻辑与质疑

隐山资本董事长东方浩说Jet Commerce在东南亚建了“出海高速公路”, 锦秋基金杨洁夸它成了“印尼电商运营翘楚”,这些话听着像捧场,却藏着资本最真实的算盘——东南亚电商渗透率每年涨20%,谁都想在这条高速路上占个收费站。但问题是收费站修好了车流量能跟上吗?2023年Q2东南亚电商GMV增速放缓到18%, 比去年跌了5个百分点,烧钱扩张的玩家里已经有三家主要原因是供应链跟不上趴下了。Jet Commerce拿着6000万美元,是想建更宽的高速,还是在现有路上加收费站?

Jet Commerce完成超6000万美元B轮融资,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Jet Commerce完成超6000万美元B轮融资,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本土化神话:九成本地团队如何破解东南亚运营难题

Jet Commerce说自己本土化员工占比超九成,这个数字在行业里确实亮眼。在印尼雅加特的办公室, 他们的运营团队会为了一个穆斯林斋月的促销方案,连续一周每天开到凌晨,主要原因是当地消费者晚上10点才活跃。2022年他们帮资生堂做印尼市场时 发现当地女性更看重产品成分而非品牌溢价,于是把“无酒精”标签做成视觉焦点,单月搜索量直接拉涨120%。

这种“贴着地皮跑”的本地化, 确实让OPPO、DJI这些品牌尝到了甜头,OPPO在印尼的线上份额从15%冲到23%,就靠他们把售后响应时间压缩到4小时。但本土化真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吗?越南团队和菲律宾团队的文化冲突, 上个月刚闹过一次差点影响大疆的发货时效,这种“水土不服”的坑,资本可没写在PPT里。

MCN与SaaS:Jet Commerce的“第二增长曲线”能否跑通

融资用途里 “MCN运营”和“SaaS系统研发”被放在了靠前的位置,这步棋走得有点险。东南亚MCN市场现在乱成一锅粥, 头部机构靠刷单刷流量,中小MCN接单都靠关系,Jet Commerce想靠专业内容杀进去,拿什么说服品牌方?他们去年帮尤妮佳做的TikTok直播, 场均观看量8万,转化率1.2%,在行业里算中等水平,但比起国内MCN动辄5%的转化率,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SaaS那边也好不到哪去, 他们自研的“跨境ERP系统”在印尼测了半年,还是有30%的卖家反馈数据同步延迟,这种半成品系统,凭什么让品牌付费订阅?要知道, SaaS赛道早被阿里国际站、店小二这些巨头盯上了Jet Commerce想靠小公司灵活的优势突围,但技术积累差了十年,真不是钱能砸出来的。

老股东的“不离不弃”:从首轮融资到B轮加码, 看中了什么

ATM Capital作为首轮投资方,这次又继续加码,这种“不离不弃”在资本圈挺少见。翻翻Jet Commerce的发展时间线就能明白:2021年它刚杀进印尼时 月GMV才500万美元,现在单月能做到8000万美元;2022年越南团队从50人扩到200人,当地市场份额直接干到行业前三;就连今年刚上的巴西站点,两个月就接了三家本土品牌的代运营。ATM的人肯定算过这笔账:按这个增速, Jet Commerce明年的营收能突破10亿美元,估值翻两倍不是问题。但老股东的信任, 有时候也是把双刃剑——万一增速掉下来这种“长情”反而会成为拖累,毕竟资本市场的耐心,从来比不上烧钱的速度。

拉美试水:巴西站点能否复制东南亚成功, 文化差异成关键

今年Jet Commerce把巴西作为拉美市场的第一站,这个选择挺微妙。拉美电商增速确实快,巴西占了整个市场的60%,但这里的“坑”比东南亚深多了。语言是第一道坎, 葡萄牙语和东南亚的英语、印尼语完全不同,他们招了10个本地运营,还是搞不懂“黑五”和“母亲节”哪个促销力度更大。物流更头疼,巴西的清关效率低到令人发指,去年有个同行主要原因是货物滞港,损失了200万美元。Jet Commerce想靠在东南亚攒的“本土化经验”复制到巴西, 但拉美的消费者更认价格,对品牌的忠诚度远低于东南亚,他们帮巴西本土品牌做的首场直播,转化率只有0.8%,比印尼低了整整一半。这种文化差异,不是靠建个办公室就能解决的。

同行竞争白热化:一站式服务的“护城河”到底有多深

Jet Commerce说自己能提供“战略咨询到仓储物流”的一站式服务, 但这个行业里早就挤满了想做同样事的玩家。雨果跨境在东南亚的仓库面积比Jet Commerce大两倍, 店小背靠阿里供应链资源碾压级优势,就连刚成立三年的跨境通,也在越南搞起了自建物流。Jet Commerce的“护城河”到底是什么?是那九成本地团队?还是和Shopee、Lazada的双平台认证?这些优势其实都在被快速复制。2023年上半年,雨果跨境直接从Jet Commerce挖走了5个印尼运营主管,带走了三个大客户。这种人才和客户的流失,光靠6000万美元堵不住。

数据说话:6000万美元能换多少市场份额

按Jet Commerce的说法, 这6000万美元要用来升级运营基础设施、研发SaaS系统,那我们不妨算笔账。东南亚电商运营服务的市场规模大概是50亿美元, Jet Commerce目前占3%左右,要冲到5%,需要多赚1亿美元。按他们现在10%的净利润率,得新增10亿美元GMV,相当于再造一个现在的自己。6000万美元砸进去, 研发占30%,就是1800万美元,SaaS系统从0到1至少要两年,这两年里竞争对手不会等他们。人才引进占20%, 1200万美元,在东南亚招一个资深运营,月薪至少2000美元,600个新员工,管理成本就要翻倍。剩下的钱分给MCN和品牌孵化,能有多大动静?真不好说。

品牌方的“选择题”:为什么OPPO、 DJI选择长期绑定Jet Commerce

OPPO和DJI这两个大客户,其实是Jet Commerce的“金字招牌”。OPPO从2020年就开始合作, 当时OPPO在印尼的线上销量还在跌,Jet Commerce团队花了三个月做用户调研,发现当地消费者喜欢“分期免息”,于是联合Shopee推出了12期免息活动,当月销量直接翻倍。DJI更绝, 2022年越南市场遇到物流瓶颈,Jet Commerce直接包下了河内到胡志明市的专线,把发货时效从7天压缩到3天硬是把大疆的退货率从8%压到了3%。

这种“把客户的事当自己的事”的劲儿,确实让品牌方放心。但品牌方也不是傻子, Jet Commerce现在报价越来越高,2023年比2021年涨了40%,有些小品牌已经开始抱怨“不如自己请个团队便宜”。长期绑定?恐怕要看Jet Commerce能不能在涨价的一边,把服务再往上提一个台阶。

资本退路:B轮融资后的上市猜想与盈利压力

拿到B轮融资, 离上市就更近了一步,但Jet Commerce的盈利压力,比谁都大。翻看它的财务数据, 2022年营收5亿美元,净利润只有800万美元,净利润率1.6%,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3个百分点。为什么这么低?主要原因是东南亚的人力成本在涨, 印尼运营的月薪从两年前的800美元涨到了1500美元;物流成本也在涨,海运费比疫情前还高30%。Jet Commerce想靠规模效应降成本,但规模上去了管理费用也跟着涨。上市前必须把净利润率拉到5%以上,这6000万美元,到底是用来扩张,还是用来填盈利的坑?资本可没耐心等太久。

新兴市场的“变量”:政策风险与消费者习惯变迁

做新兴市场,最怕的就是“黑天鹅”。印尼今年突然提高了跨境电商的增值税, 从10%涨到15%,Jet Commerce合作的几个品牌,利润直接被砍掉一半;越南最近限制外国企业在本国搞直播电商,他们的MCN业务差点停摆。这些政策风险,根本不是靠运营能力能解决的。消费者习惯的变化更头疼, 东南亚年轻人现在更喜欢“社交购物”,TikTok Shop的份额已经超过了Lazada,Jet Commerce的MCN还没跑通,风口就变了。6000万美元能让他们在政策上多“打点”吗?能让他们快速跟上消费者口味的变化吗?答案恐怕只有时间知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