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境电商物流公司如何成功进军非洲市场
非洲电商的“淘金热”:物流玩家们踩过的坑与挖到的金
说实话, 非洲这块大陆,总让人觉得又爱又恨。爱的是那些年轻的人口、 增长的互联网渗透率,还有消费者眼里对“中国制造”那股子执着的热情;恨的是那些坑坑洼洼的公路、说变就变的天气,还有能把人逼疯的物流清关。但偏偏就是这样的矛盾,让无数跨境电商物流企业前仆后继,想着从这片“蓝海”里捞一桶金。有人真的赚到了 比如那些跟对了平台的物流公司;也有人栽了跟头,比如那些以为把中国国内的物流模式直接搬过去的“愣头青”。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说说这些物流企业到底怎么才能在非洲市场活下来甚至活得风生水起。
从“等包裹等到怀疑人生”到“次日达”的魔法:科特迪瓦消费者的真实体验
你可能想象不到, 在科特迪瓦经济中心阿比让,普通消费者收到一个中国包裹,体验能有多极端。2022年的时候,有个叫阿梅的本地姑娘,在Jumia上下单了一件中国产的手机壳,足足等了28天。中间物流信息卡在“已到达阿比让转运中心”整整两周, 她以为包裹丢了客服要么不回消息,要么回复“正在加急”。后来啊第29天包裹突然出现在家门口,配送员还一脸歉意地说“路上修路堵了”。

据Jumia环球事业部总经理郑颂祺介绍, 截至2023年4月,平台上的中国商家数量已经冲到12000多个,在科特迪瓦和加纳,中国卖家的销售占比直接干到了平台的40%以上。说白了消费者用脚投票——谁送得快,谁就赚得多。
但到了2023年, 同样是在阿比让,另一个消费者小卡在同一个平台下单同类商品,居然3天就收到了。差别在哪?物流公司开始在市区里设了“微仓”——那些不到200平米的小仓库, 专门存放高频小件商品,配送员每天上午从大仓调货到微仓,下午直接从微仓派送。这种“再说说一公里”的微创新,让配送时效从“按周算”变成了“按天算”。
递四方和Jumia的“联姻”:不是所有物流玩家都能复制这种成功
2023年某天 递四方突然宣布要和Jumia搞合作,当时行业里不少人嗤之以鼻:“一个做中国跨境物流的,跑去非洲?水土不服吧?”后来啊半年后递四方的非洲业务量直接翻了两番。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黎森林,递四方的高级副总裁,后来在内部复盘时说:“你以为我们只是把国内的经验搬过去?大错特错。在非洲,你得先学会‘认输’。
这一下 提货点数量暴增,2021年Jumia在非洲600多个小型物流公司的帮助下处理了3400万个包裹,其中递四方承接的国际段物流占比超过35%。黎森林说:“在非洲,别想着‘掌控’一切,要学会‘利用’现有生态。
”比如递四方发现, Jumia在非洲11个国家有3000多个提货点,这些提货点很多就在社区小卖部、加油站里甚至有些是店主用自家客厅改的。一开始递四方想规范这些站点, 统一装修、统一系统,后来啊发现根本行不通——非洲的社区太分散,正规租金太贵,小卖部老板根本不愿意掏钱。后来他们改了策略:给这些“野路子”提货点补贴, 免费提供带追踪功能的二维码扫描枪,老板们只要帮着代收包裹,就能从每单里抽5%的佣金。
加纳的TospinoMall:用“小站点+大仓网”撕开本土化缺口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 在加纳首都阿克拉,有个叫TospinoMall的跨境电商平台,2022年才上线,到2023年底,本地用户复购率居然做到了35%,比很多老牌平台还高。他们靠的就是“土得掉渣”的物流策略。TospinoMall的创始人是个在加纳待了10年的中国人老李, 他发现加纳消费者最怕的不是等包裹,是“包裹丢了找不到人”。
这种“大仓集货+社区分拨”的模式,让加纳的配送成本比直接从中国空运低了40%。老李说:“你以为非洲人想要‘快’?他们更想要‘稳’——包裹能到,能找到,出了问题有人管,比‘次日达’重要多了。
所以他在阿克拉市区搞了“社区物流合伙人”——专门招募本地年轻人, 每人负责一个社区,每天下午固定时间在社区广场摆个摊,摆个“Tospino取货点”,居民凭取货码领包裹,还能现场验货。这些合伙人每个月底薪加提成,能拿到当地白领水平的收入,积极性贼高。一边, TospinoMall在阿克拉郊区租了个3000平米的大仓,所有从中国过来的大件商品都先存这里用户下单后大仓的工人拆成小件,再配送到社区取货点。
你以为非洲物流只是“再说说一公里”问题?基础设施的“硬伤”远比想象中扎心
很多人谈非洲物流, 张口就是“再说说一公里配送难”,这没错,但更扎心的是“前N公里”的折磨。尼日利亚拉各斯的伊科罗德区, 有个物流配送员叫阿德巴约,他每天的工作路线是这样的:早上6点从拉各斯港的大仓出发,开着辆破皮卡,先走3小时的土路,这段路雨天直接变泥潭,车陷进去得找当地人推车;然后上高速,但高速经常堵车,主要原因是路上没有路灯,晚上事故多,交警随便设卡罚款;下午3点终于到达伊科罗德区的分拨点,这时候包裹已经颠簸得不成样子,有些易碎品直接碎了。
所以想进军非洲的物流企业, 别光想着怎么优化配送算法,先想想怎么搞定路权、怎么跟当地部门打交道、怎么让你的货车能在泥路上不趴窝——这些“硬骨头”,比算法难啃多了。
阿德巴约说:“我送100个包裹, 至少有10个会主要原因是路太烂损坏,客户要退款,我们只能自己赔。”更夸张的是肯尼亚, 从蒙巴萨港到内罗毕的距离,按道理讲500公里货车走一次要3-5天主要原因是中间要检查站层层盘查,每个站都要“意思意思”。2022年有个数据说肯尼亚的物流成本占GDP的16%,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整整一倍。
李进的“品牌化冒险”:从OEM工厂到非洲本土品牌的生死局
李进是深圳一家做手机壳的OEM工厂老板, 2019年之前,他的客户全在国内,代工利润薄得像纸。2020年, 他偶然发现,非洲市场上卖得最好的手机壳,是中国产的,但都是无品牌的“白牌货”,价格高、质量差,还经常断货。李进脑子一热:“我为什么不自己搞个品牌,直接卖到非洲?”后来啊现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他先在亚马逊上开了店,后来啊运费比手机壳本身还贵,而且非洲消费者根本不信任“中国直邮”,觉得是假货。
后来他痛定思痛, 雇了个加纳本地员工做产品经理,把手机壳改成深色、加大尺寸,包装上印英文和当地语言,还搞了“买一送一”的本地促销活动,这才慢慢扭亏为盈。李进后来:“在非洲做品牌, 不是‘中国制造+非洲卖’那么简单,你得把自己当成‘非洲企业’,用他们的思维做产品,用他们的习惯搞营销。
后来他找到递四方,搭上了Jumia的便车,把货发到Jumia在尼日利亚的海外仓。刚开始还行, 但很快就出问题了——他设计的手机壳是粉红色,后来啊非洲男性消费者不买账;包装上全是中文,当地消费者看不懂;还有,他按国内的生产节奏,一个月出一次新款,后来啊非洲消费者喜欢简单耐用的款式,根本不追求“快时尚”。2022年,李进的非洲业务差点亏本。
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非洲电商渗透率40%,但物流玩家能分到的蛋糕有多大?
Statista的数据挺吓人的:2021年非洲电商市场渗透率才27.9%, 比2019年涨了3.9%,但预计到2025年能冲到40%。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非洲电商市场的规模会从2021年的几百亿美元,涨到2025年的上千亿美元。但物流玩家别急着高兴,主要原因是“渗透率”不等于“物流收入”。打个比方, 2022年南非电商市场渗透率35%,但物流玩家平均利润率只有8%,比中国国内低了5个百分点。
有行业老炮算过一笔账:在非洲做物流, 单包裹成本要比中国国内高2-3倍,但如果能搞定“本土化运营”,利润率能提到10%-15%,比单纯做跨境物流划算多了。
为啥?主要原因是非洲的物流成本太高——空运费是中国到欧洲的3倍,清关时间是中国国内的5倍,而且丢包率高达5%。更麻烦的是 非洲国家的政策像天气一样说变就变,比如2023年埃及突然宣布,所有进口电商包裹必须提供“阿拉伯语标签”,否则直接扣货;加纳则要求所有跨境电商物流公司必须在本国注册实体,否则不给清关。所以想分这块蛋糕,光看数据没用,得看政策成本、操作成本、风险成本。
别只盯着“大平台”:中小物流玩家的“缝隙市场”生存术
提到非洲跨境电商物流,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Jumia、Kilimall这些大平台,觉得只有跟他们合作才能活。但事实是 2023年非洲有超过2000个中小型电商平台,这些平台虽然规模小,但“缝隙市场”需求很旺盛。比如肯尼亚有个专门卖“非洲传统服饰”的电商平台叫“AfroThreads”, 用户都是本地年轻女性,她们喜欢买中国生产的非洲风格的连衣裙,但要求“尺码要大”、“颜色要鲜艳”。
非速达的创始人说:“在大平台眼里这些小订单是‘鸡肋’,但对我们这是‘命根子’。非洲市场太大,没必要跟大平台硬碰硬,找几个‘小而美’的细分市场,扎进去,也能活得很滋润。
这个平台规模不大, 月订单量也就5万单,但它对物流的要求很特殊:需要把连衣裙用真空袋包装,还要配送到乡村地区。这时候, 中小物流玩家就有机会了——比如深圳有个叫“非速达”的小物流公司,专门做“非洲细分品类物流”,他们和AfroThreads合作,定制了真空袋包装服务,还在肯尼亚的乡村地区找了500个手机店做代收点,虽然每个包裹只赚2块钱,但主要原因是订单稳定,月收入也能做到10万以上。
支付、 清关、文化差异:非洲市场的“隐形关卡”比物流更难缠
你以为非洲物流最大的挑战是路不好、送得慢?错了真正难缠的是那些“隐形关卡”。先说支付, 非洲很多国家信用卡普及率低,移动支付也不普及,比如尼日利亚,70%的电商交易用的是“货到付款”。COD听起来简单,但问题来了:消费者临时不在家怎么办?消费者不满意拒收怎么办?配送员带着现金去收钱,路上被抢了怎么办?
有物流公司的客服说:“有一次埃及客户投诉‘商品颜色不对’, 我们看了半天才发现他把‘深蓝色’当成‘黑色’了主要原因是阿拉伯语里这两个词长得太像。这种文化误会,比物流延迟更让人头疼。
2022年有个数据说非洲COD订单的拒收率高达30%,比中国国内高出20个百分点。再说清关, 非洲国家的海关政策五花八门,比如加纳要求所有进口电商包裹提供“原产地证明”,南非要求提供“SA认证”,这些证明在国内办起来要1-2周,直接拉长了配送时间。再说说是文化差异, 比如在埃及,消费者收到包裹后习惯先拆开检查,如果商品有瑕疵,他们会直接拍照发给你,然后用阿拉伯语写一封“措辞激烈”的投诉信,如果你不懂阿拉伯语,根本不知道他们为啥生气。
未来已来:当中国物流企业开始“说非洲话”的那天
2023年底, 递四方在尼日利亚拉各斯的办公室里来了个新员工——一个叫阿米的本地姑娘,负责非洲市场的客服培训。阿米的要求很特别:她要求所有客服必须学会用当地和消费者沟通, 比如遇到客户催包裹,不能说“正在处理”,要说“兄弟,你的包裹已经在路上了再等等,保证让你惊喜”。她还建议公司在配送短信里加一句“愿上帝保佑你”,这是非洲人常用的祝福语。
当中国物流企业的仓库里开始备着当地常用的防潮箱, 当配送员的手机里有实时路况的非洲地图,当客服能用斯瓦希里语解释包裹延迟的原因——或许,那才是真正扎根非洲的开始。
这些细节看起来小, 但效果很明显:2024年第一季度,递四方在尼日利亚的客户投诉率下降了40%。黎森林说:“以前我们总想着‘怎么把中国的物流标准搬到非洲’, 现在想通了应该是‘怎么把中国的物流能力,用非洲的方式表达出来’。”未来 非洲跨境电商物流的竞争,肯定不是比谁的车快、谁的仓库大,而是比谁更懂非洲——懂他们的语言、懂他们的习惯、懂他们的文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