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非洲电商渗透率增长如此迅猛,电商巨头们难道不正在抢夺这片新蓝海吗

非洲电商渗透率飙升:数字背后的真实图景

你可能会觉得,非洲电商这波增长简直是坐上了火箭。Statista的数据显示, 2023年埃及电商渗透率已经冲到55.37%,南非49.36%,肯尼亚46.66%,尼日利亚45.27%,摩洛哥40.66%。更夸张的是预测,到2027年埃及可能飙到70.13%,肯尼亚63.86%,南非59.69。这些数字看得人眼热,仿佛遍地是黄金的蓝海就在眼前。

但别急着下结论。数字背后藏着的坑,可能比机遇还多。非洲互联网用户确实在疯涨, 2017年才1.39亿,2025年预计突破5亿,可问题是光有人没用,得有人花钱。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得可怜,很多人连网购的基本信任都没建立起来更别提为“方便”多付溢价了。说白了渗透率高不代表能赚钱,可能只是基数太小,稍微涨点百分比就显得夸张。

非洲电商渗透率增长迅猛,电商巨头抢夺新蓝海
非洲电商渗透率增长迅猛,电商巨头抢夺新蓝海

数字游戏还是真实增长?渗透率背后的用户与购买力

非洲电商的渗透率增长,多少有点“矮子里拔将军”的意思。整个大陆有13亿人口,但真正能稳定上网、愿意网购的,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南非、埃及、尼日利亚这些相对富裕的地区撑起了数据的大头,其他广袤地区的电商渗透率低得可怜。就像你看到埃及55.37%, 以为非洲人都在疯狂网购,实际可能开罗和亚历山大两座城市贡献了一大半,剩下的地方连快递都送不到。

更关键的是购买力。拿尼日利亚2023年电商渗透率45.27%,听起来不错,可当地人均月收入才几百人民币。你让一个普通家庭花半个月工资在网上买件衣服,现实吗?所以很多平台只能靠低价走量,利润薄得像纸。SHEIN能在南非火,不就是靠9.9美元的T恤吗?这种打法在欧美玩不转,在非洲却是“救命稻草”。

巨头扎堆:抢滩非洲的“野蛮人”与“本土玩家”

数字好看,自然有人眼红。国际巨头们早就闻着味儿来了亚马逊、SHEIN、阿里巴巴,个个摩拳擦掌。本土平台也没闲着,Jumia、Takealot、Kilimall,个个都想守好自己的地盘。这场仗打得热闹,但到底谁在赚钱,谁在烧钱,得掰开揉碎了看。

Jumia的“亚马逊梦”:独角兽的盈利困境

提到非洲电商, 绕不开Jumia,这个被称为“非洲亚马逊”的平台,2019年在纽交所上市,风光无两。2023年数据显示,它每月能吸引3200万访问者,业务覆盖10个国家,从手机到家具啥都卖。看起来很对吧?可翻开财报,Jumia从上市起就没正经赚过钱,2022年净亏还超过2亿美元。

问题出在哪?物流和支付。Jumia在非洲自建物流,成本高得吓人,一个快递送到偏远地区,运费可能比商品还贵。支付更头疼,当地人一半以上没银行卡,现金交易还是主流。Jumia搞了个“货到付款”,后来啊坏账率一路飙到20%。烧钱扩张容易,想盈利比登天还难。2023年Jumia尝试关掉一些亏损国家,收缩战线,这说明“独角兽”的梦,终究要被现实叫醒。

SHEIN与亚马逊:低价与生态的非洲试水

国际玩家里SHEIN玩得最溜。2023年它杀入南非市场,直接把Google Play购物类APP下载量榜首抢了。靠的就是那套“快时尚+低价”的打法,上新速度比本土快10倍,价格低到让本地卖家骂娘。SHEIN在非洲的打法很简单:不跟你拼物流,拼谁更能让年轻人花小钱装大样。一件T恤9.9美元,一条裙子19.9美元,对刚接触网购的非洲年轻人简直是“福音”。

亚马逊就低调多了但动作不断。2023年频繁在南非招人,市场经理、营销主管一个不落,外界都在传它要上线南非站点。亚马逊想复制全球成功经验,可非洲的“水土”太复杂。它的Prime会员、 FBA物流在欧美是王牌,在非洲可能水土不服——没有稳定的快递网络,Prime的次日达就是笑话;没有统一的支付标准,会员费收起来都费劲。亚马逊的谨慎是对的,毕竟在非洲摔过跟头的巨头,可不少。

Takealot的“物流战”:本土巨头的防守反击

本土玩家里南非的Takealot最硬气。母公司Naspers这几年往里面砸了十几亿美元,全砸在了物流上。2023年它测试了“TakealotNow”一小时送货服务, 在约翰内斯堡等大城市,用户下单后一个小时内能收到咖啡、零食甚至日用品。这招够狠,直接把用户体验拉满了。

Takealot的底气在于本土深耕。它比国际巨头更懂南非人:知道大家喜欢货到付款, 就保留这个选项;知道配送地址经常写不清楚,就培训快递员“按图索骥”;知道天气热,生鲜配送必须用冷链。2023年Takealot在南非的市场份额超过40%,稳坐头把交椅。这说明,在非洲,光有钱不行,还得有“地头蛇”的智慧。

蓝海还是红海?非洲电商的真实挑战

巨头们抢着来数据一路涨,可非洲电商真像传说中的蓝海吗?恐怕未必。那些看起来诱人的数字背后全是实实在在的坎。物流、支付、信任,每一个都能让平台掉层皮。想在这里赚钱,光靠“抢”可不够,得先学会“熬”。

物流:再说说一公里的“死亡之谷”

非洲的物流,堪称“地狱难度”。整个大陆60%的路是土路,雨季一来泥泞得连车都进不去。很多地方没有门牌号,快递员得靠 landmarks找地址。更别提跨境物流,一个包裹从中国到尼日利亚,海运要45天运费比货还贵,空运快是快,成本能翻十倍。

本土平台Jumia自建物流烧了几年钱, 2023年配送覆盖也才10个国家的主要城市,偏远地区根本送不到。SHEIN在南非能火,很大程度上依赖当地第三方物流,可质量参差不齐,丢件、坏件率高达15%。对卖家物流成本能占到商品价格的30%-50%,这利润还能剩下多少?

支付:现金为王与数字支付的拉锯战

支付是非洲电商的另一大“拦路虎”。整个大陆有8亿成年人没银行账户,移动支付虽然发展快,但国家之间不互通。肯尼亚有M-Pesa, 尼日利亚有Paga,南非有PayShap,你一个平台想覆盖多国,得对接十几个支付系统,开发成本高得离谱。

更麻烦的是信任问题。2022年尼日利亚一项调查显示,70%的网民觉得“在网上付款钱会被骗”,宁愿货到付款。可货到付款对平台 是笔糊涂账——2023年Jumia的货到付款坏账率超过20%,钱收不回来商品还可能被调包。支付环节的混乱,让电商交易从“便捷”变成了“冒险”。

盈利:高增长下的低利润陷阱

就算物流解决了 支付打通了盈利依然难。非洲电商市场有个怪圈:用户增长快,客单价低;订单量多,复购率低。2023年数据显示,非洲电商平均客单价才20美元左右,相当于欧美市场的1/3。低客单价加上高物流成本、高营销费用,平台想赚钱,只能靠走量。

可走量也得有用户啊。为了拉新,平台疯狂补贴:首单1折、满50减20、邀请好友得现金。2023年肯尼亚某平台为了冲GMV, 补贴烧了300万美元,后来啊用户是来了但都是来薅羊毛的,一停补贴,订单量断崖式下跌。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能做多久?

卖家的生存指南:在非洲市场如何“活下去”

对普通卖家 非洲电商这碗饭,不好吃,但也不是不能吃。巨头们抢的是“大盘”,小卖家可以啃“细分市场”。关键别被“蓝海”冲昏头,得有自己的生存策略。

选品:从“低价走量”到“刚需为王”

想在非洲卖货, 别学SHEIN搞快时尚,那玩不起。得找“刚需”——手机配件、太阳能充电器、小型发电机、二手手机,这些才是非洲人真正需要的。2023年尼日利亚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手机配件的复购率高达35%,比服装高出一倍。

价格也别压太狠。非洲人不是只看便宜,更看重“值”。一个质量好的充电宝卖15美元,比10美元用两次就坏的更受欢迎。找对产品,定对价格,比盲目低价竞争靠谱得多。

本土化:不只是翻译, 是融入

非洲不是铁板一块,54个国家,上千种语言,文化差异比中国还大。想做好,必须本土化。语言上, 别用英语“一刀切”,在尼日利亚用豪萨语,在肯尼亚用斯瓦希里语,产品描述写当地人能懂的“大白话”。图片也别用白人模特,非洲人更爱看和自己长得一样的模特。

服务上更得“接地气”。客服最好用WhatsApp, 这是非洲最常用的社交软件;退换货政策要宽松,当地人习惯了实体店“无理由退换”,网上购物也得给足平安感;物流信息要实时更新,用短信发到用户手机里别让用户满世界找包裹。

借势:与本土平台合作, 避开巨头锋芒

小卖家别想着自己建站,那成本太高。不如抱本土平台的大腿。Jumia、 Takealot、Kilimall这些平台,在非洲有现成的用户群和物流网络,入驻比自建站省心得多。2023年南非卖家数据,通过Takealot卖货的商家,物流成本比自建低40%,曝光量高3倍。

选平台也有讲究。想卖南非货,就找Takealot;想进东非市场,就盯紧Kilimall。别贪多,先在一个国家做深,再慢慢扩张。和平台搞好关系,争取参加“秒杀”“特惠”活动,比你自己花钱打广告效果还好。

未来五年:非洲电商的变与不变

非洲电商的未来肯定不是“一路高歌猛进”。渗透率会涨,但速度会慢下来;巨头会继续抢地盘,但烧钱会更谨慎;本土玩家会崛起,但能活下来的没几个。变的是市场格局,不变的是那些实实在在的挑战。

2027年埃及电商渗透率可能冲到70%,但别忘了那只是少数国家的“狂欢”。对于大多数非洲人网购可能还是“稀罕物”。对卖家与其盯着“蓝海”的虚名,不如沉下心解决物流、支付、信任这些“老问题”。毕竟市场从不缺投机者,缺的是能熬得住、扎得深的“长期主义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