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爆非洲,年销2亿
越南的“电荒”与风扇订单
今年6月, 深圳宝安区的工厂里赵喜平看着订单表上的数字有点发懵。往常这个时候,工厂早就进入淡季,工人们开始准备休假。可今年6月,流水线还在轰鸣,工人们加班加点赶制风扇,工期一直排到了8月底。订单从哪里来?越南。这个东南亚国家今年遭遇了“电荒”, 气温飙到44℃,居民泡进河里降温,政府为了省电直接关闭部分路灯,储能风扇成了抢手货。
44℃高温下的抢购潮
越南北部的河内市,入夜后一片漆黑。不是没有路灯,是政府掐了电。白天 工业区的工厂轮流停电,工人们跟着停电时间表上班;大型商场靠发电机撑着,挤满了避暑的人;出租发电机的店铺订单涨了七成。居民家里没有空调,只能靠风扇硬扛。越南政府向中国求助,从广西买电,居民则向中国商家抢购太阳能风扇。

赵喜平的工厂里一款白天用太阳能充电,夜晚能照明、还能给手机储能的风扇卖爆了。“6月,销量比去年同期暴涨好几倍。”他算了算,东南亚的订单占了30%,越南是其中的大头。可这突如其来的需求,没让他兴奋,反而有点担心。“越南的需求特别大,一些本来不做风扇的商家也入局了。平时卖100元、 150元的风扇,有些厂家涨价到300元,客户也愿意买单,主要原因是货到了越南可以卖到600元甚至700元。”
从“三年亏损”到“工期排满”
时间倒回2014年, 赵喜平刚做风扇时日子并不好过。他和同伴做了几年马达生意, 觉得风扇市场有搞头,就研发了第一款更静音、更省电的风扇,定位中高端,主要卖给日本、韩国和欧美客户。可没想到,市场不买账。第一年只卖了近两万台,亏损了近1000万元。“眼看着钱花了出去,却没看到有订单回来。”赵喜平几乎要放弃了但他转念想,“年销两万台都没击败我,不妨再试试”。
转机出现在2015年。三位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学生到非洲旅游,住在贫民区时目睹了隔壁村庄因断电失火,村民在睡梦中葬身火海。他们触动了 决定融资创业,找中国厂商做一款适合非洲贫民区的风扇——没电时能用太阳能充电,还能给手机充电,还要便宜。他们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找到了赵喜平,提出了这个需求。
非洲贫民区的风扇需求
这三个学生的订单,成了赵喜平的救命稻草。可新产品的研发成本和售价是传统风扇的2倍,市场认可度不高,销量依旧不好。2014年到2015年,这款产品还是只卖了近两万台。但赵喜平没放弃,他盯着非洲贫民区的需求:缺电、高温、手机普及。他发现, 这些地区的居民买风扇就像二十年前中国人买彩电,“不算贵,也不算便宜,但希望能用久一点,三年、五年甚至十年”。
帝国理工学生的“救命订单”
三位学生住进的村落没有通电, 夜晚漆黑一片,居民只能用火照明。夏天高温,他们硬挨过去。一场火灾夺走了隔壁村落大部分人的生命, 这让三个学生下定决心:要做一款不用电的照明设备,让夜晚更平安,让孩子们能晚上学习。他们找到赵喜平, 希望他打造一款适合非洲贫民区的风扇,提出了更多功能需求:太阳能充电、USB接口给手机充电、照明功能,还要去掉不必要的“风力档位”“定时”,降低成本。
赵喜平的工厂本身就做马达,这些年一直在更新技术。过去成本50多元的马达,被压缩到30元以下甚至更低。他组建了研发团队,给风扇加装太阳能板、照明灯和USB接口。“没电时用太阳能充,有电时用电源充,一天光照能充40小时电,单纯用风扇能用40小时。”为了降低成本,他们去除了复杂功能,只保留核心需求。这款产品到头来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也打开了新的销售渠道。现在他们每年向赵喜平下10万台以上订单。
降价与功能取舍
第一款产品虽然打开了渠道,但销量还是上不去。赵喜平发现,目标客户错了。“我们之前定位高端市场,但高端消费人群对风扇需求量不大。”他重新调研市场,发现非洲、南美、东南亚的客户都有同一个痛点:缺电。于是他在第一款风扇基础上研发了第二款储能风扇,没电时也能用。可价格是传统风扇的4—5倍,销量略有上涨,整体依旧亏损。
赵喜平明白, 在中国人眼里普通的风扇,对不发达地区来说是“大家电”,过硬的品质才能打开销路。他咬牙投入, 在模具上花了30多万元,是同行的一倍,“要确保模具寿命能用50万次以上,普通摔打磕碰都不容易损坏”。他还组建了专门团队,几乎生产所有零配件,把成本慢慢降下来。
不做风口:十年磨一扇
今年越南“电荒”, 不少商家盲目扩产,后来啊供电协议达成后需求骤降,堆积的库存卖不掉。赵喜平看在眼里庆幸自己没去抢“风口”。“抢风口是抢不到的,就算抢到了再说说也会还回去。”创业近十年,他从“很大胆”变成了“很谨慎”,“专业的人都留在行业里想赚快钱的已经都不在了”。
50万次寿命的模具投入
赵喜平对品质的执着,体现在模具上。一台风扇量产,需要机身、按键等至少五套模具,同行可能花十几万,他却投入30多万。“要确保模具寿命50万次以上,普通的摔打、磕碰都不容易损坏。”他觉得,风扇在这些地区是“耐用品”,品质不过关,砸的是招牌。
为了降低成本,他把马达技术用到了风扇上,过去50多元的马达,现在压缩到30元以下。他还组建了研发团队,几乎生产所有零配件,“陆续把成本降了下来”。传统的风扇, 很多工厂能年销几十万台甚至一两百万台,他第一年只卖了两万台,但他没急,“年销两万台都没击败我,不妨再试试”。
10%的研发投入与新品迭代
赵喜平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占了销售额的10%—15%。“我们每年都在开发新品,今年就开发了三四款新品,还会根据客户需求做定制产品。”比如非洲客户需要更耐用的风扇,东南亚客户需要更轻便的,南美客户需要抗腐蚀的。他不做“大而全”,只做“小而精”。
今年6月, 越南订单暴涨,他也没盲目扩产,只接了工厂力所能及的订单,还劝身边朋友不要轻易凑热度。“专业的事做好才是硬道理。”他说像越南“电荒”这样的突发需求,不会持续太长时间,“把基础产品做好,才能应对各种变化”。
市场的“热”与“冷”
今年夏天 全球多国出现极端高温天气,风扇卖爆了。阿里巴巴国际站数据显示, 今年3月到5月,海外买家对风扇的需求量同比增长超过30%;6月,需求量在5月高增长基础上,再度环比增长30%。赵喜平的订单也跟着涨, “泰国、越南、菲律宾客户都来抢着下单,非洲部分国家的需求量都比往年增加了很多”。
越南“电荒”背后的库存危机
越南“电荒”让不少商家看到了商机,纷纷入局。平时卖100元的风扇, 有的厂家涨价到300元,客户还愿意买单,主要原因是货到越南能卖到600元甚至700元。可问题是这样的需求能持续多久?赵喜平的一个越南客户就吃过亏:他之前采购了一批太阳能风扇, 到货后发现样机和实际产品质量不一样,不敢卖,怕砸招牌,再说说成了库存。
越南政府和广西达成供电协议后又从老挝买了电,居民对太阳能风扇的需求果然少了。不少盲目扩产的厂家,产品堆积在仓库卖不掉。赵喜平庆幸自己没跟风,“就算抢到了风口,再说说也会还回去”。他始终觉得,市场有冷有热,但产品品质是永恒的“热”点。
“专业的人留在行业里”
赵喜平见过太多行业变化。刚开始做风扇时他很“大胆”,什么订单都接;现在他变得“谨慎”,只接自己能做好的订单。“专业的人都留在行业里想赚快钱的已经都不在了。”他说风扇行业门槛不高,但要想做好,需要技术、供应链、品质的积累,“不是靠涨价、扩产就能赚钱的”。
他的线上订单占了70%,回购率也达到了70%。“有一个泰国的客户,十年前买了我们的第一款风扇,前几天找到我们,说风扇还能用。”过硬的品质,让他赢得了客户的长期信任。他觉得,做生意就像马拉松,比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跑得远。
风扇背后的“清凉经济学”
赵喜平的公司年销售额达到了2亿元,其中风扇的销售额就超过1亿元。这些风扇, 70%卖往经济欠发达地区:非洲占30%,南美占20%,东南亚占30%,剩下的卖到北美和欧洲。他没把风扇当“快消品”, 而是当“耐用品”来做,背后是他对“清凉经济学”的理解:缺电地区需要的不是便宜,而是耐用;不是复杂,而是实用。
70%回购率背后的用户信任
赵喜平的线上订单占比70%,回购率也达到了70%。这背后是用户对品质的信任。“我们的风扇,几乎所有零配件都是自己生产的,品控上不能马虎。”他说非洲客户买一台风扇可能要攒几个月工资,“他们希望用个十年八年,而不是坏了就扔”。
美国顾客也给他的产品打了五星好评,“静音、省电,用起来很舒服”。他不做“低价竞争”,而是用品质和服务赢得客户。比如风扇坏了客户找他,他会负责到底,“就算过了保修期,也会帮忙维修”。这种“笨办法”,反而让客户更愿意复购。
东南亚、 非洲、南美的“降温密码”
赵喜平发现,东南亚、非洲、南美的客户有共同需求:缺电、高温、需要基础功能。他针对这些需求, 研发了太阳能风扇、储能风扇,去掉了不必要的“风力档位”“定时”,只保留“照明”“充电”“送风”。比如非洲客户需要给手机充电,东南亚客户需要轻便,南美客户需要抗腐蚀,他都会做定制化调整。
他觉得,做跨境电商,不是把产品“搬”到国外而是要理解当地需求。“比如越南‘电荒’,储能风扇就卖得好;非洲贫民区没电,太阳能风扇就受欢迎。”他不做“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这种“降温密码”,让他的风扇在这些地区卖得越来越好。
从马达到风扇:供应链的降本之路
赵喜平的生意,是从马达做起的。做马达时他就积累了供应链和技术优势。后来做风扇,他把这些优势用上了:自己生产马达、机身、按键等几乎所有零配件,把成本慢慢降下来。过去50多元的马达,现在压缩到30元以下甚至更低。这种全产业链的优势,让他的风扇在价格和质量上都有竞争力。
自有配件与成本压缩
“传统的风扇, 很多工厂依赖外部采购,成本高,品控难。”赵喜平说他们公司几乎生产所有零配件,“从马达到外壳,都是自己做的”。这样不仅能控制成本,还能保证质量。比如马达,他们不断更新技术,把成本从50多元降到30元以下还能保证静音、省电。
他还组建了专门的研发团队,“每年都在开发新品,还会根据客户需求做定制产品”。比如今年,他就开发了三四款新品,针对不同地区的需求。他觉得,供应链的优势,不是“大”,而是“精”——把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
线上70%订单的流量密码
赵喜平的线上订单占了70%, 这背后是他对跨境电商的理解。2015年,他做起了线上生意,2017年入驻了阿里巴巴国际站。“刚开始没经验,钱花了出去,却没看到订单回来。”他几乎要放弃,但转念想,“年销两万台都没击败我,不妨再试试”。
后来他招募了专业的线上电商团队,和负责接待客户的业务团队分工合作。慢慢把线上生意做起来。现在他的70%订单来自线上,其中非洲、东南亚、南美的客户占了大部分。他觉得, 做线上,不是“刷流量”,而是“做内容”——把产品特点、客户案例、使用场景讲清楚,客户自然就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