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电商流量如自来水,为何70%创业项目却难以盈利
非洲的流量像自来水, 但接水的人都在喝西北风
非洲的电商市场,像一片被太阳晒得发烫的沙漠,突然有人挖出了泉眼——流量哗啦啦往外冒,多到能当自来水用。可奇怪的是拿着桶去接水的人,70%都喝不上水,反而被晒得晕头转向。流量便宜得像不要钱,可赚钱的生意却少得像沙漠里的仙人掌。
流量“自来水”的真相:3小时43分钟刷出来的时间红利
要说非洲人有多爱刷手机,数据比故事更吓人。Statista的数据摆在那里:全球51.7亿社交媒体用户,非洲只占3.84亿,8%的份额。可肯尼亚人均每天花3小时43分钟刷社交媒体,全球第一;南非、尼日利亚每天超3小时全球第二和第五。这什么概念?中国人平均每天刷手机2.5小时非洲人比我们多刷快一个小时。

为什么非洲人能刷这么久?年轻人多。70%的人口在30岁以下平均年龄19岁,比中国年轻19岁。年轻人找工作难,正规就业的不到20%,刷手机成了打发时间的主要方式。他们不是在刷,是在“泡”社交平台,像泡在浴缸里不想出来。
这种“时间泡”让流量便宜得离谱。黄约瑟,在南非做跨境电商的老板,说广告ROI平均40多倍,单次点击成本低至几毛钱。国内投流烧钱烧到心慌,在非洲随便开个直播,没粉丝的素人账号,1小时就能来千次观看。流量这东西,在非洲真是“开闸就放水”,问题是放出来的水能变成钱吗?
从流量到订单:隔着一条“小黄车”的天堑
流量来了怎么变成订单?非洲的电商人发现,这条路比从撒哈拉沙漠走到地中海还难。TikTok在非洲活跃用户率60%,仅次于Facebook,可偏偏没开通“小黄车”功能。短视频爆火了网红@shiquo4有93万粉丝,想带货?不行,只能引导流量到自己的网站,再完成下单。这套操作,比在微信里开个小店还麻烦。
更头疼的是网红的心态。中非跨境支付公司Pyxis星汇的April说 非洲网红还没带货意识,更不想承担卖货的风险。你让他们推产品,他们觉得“我是网红,不是销售员”。这种错位,让流量成了“流量表演”——看着热闹,实际卖不动货。
黄约瑟经历过一次“流量暴击”。去年有个素人博主,用当地语言拍了个短视频推销麦克风,三天内库存被抢光,价格翻了两三倍。这款麦克风压箱底卖了两三年,突然主要原因是一条短视频爆火。可问题来了:断货后只能空运补货,运费比货还贵。流量是来了可履约能力跟不上,再说说赚的钱还不够填物流的坑。
物流成本:把运费赚出来的利润, 全喂给了卡车
非洲的物流,能逼死所有电商老板。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数据说欧洲运输成本占生产成本的90%,非洲呢?320%。你卖100块钱的东西,运费就得花320块。这是什么概念?从欧洲主要城市运货平均1300公里在非洲得跑4100公里路还没修好,港口排队排到明年。
April见过太多公司倒在物流上。“西方投资的本地创业公司,砸钱建仓储,后来啊货堆在仓库里运不出去,资金链断了。中国公司低调点,成本控制好,可同样被物流卡脖子。”物流这东西,在非洲不是“再说说一公里”,是“再说说一百公里”,而且全是土路,下雨天卡车直接陷进去。
巨头们也扛不住。Jumia在非洲折腾了十几年,至今没盈利,靠母公司输血活着。亚马逊2024年5月才在南非上线,搞当日达、次日达,设了3000多个取货点。可你去看消费者的第一个订单免费,之后订单超500兰特才免运费——门槛设得这么高,能有多少人下单?物流成本就像一个无底洞,把利润全吸进去了。
社交电商:60%的微型企业在“社交媒体摆摊”
非洲的电商,跟国内完全不一样。GSMA的调研显示, 60%的微型企业、49%的小型企业,不用在线市场和自己的网站,专门用社交媒体卖货。他们在WhatsApp、Instagram、TikTok上“摆摊”,发个产品链接,等客户私聊下单。
这种“社交媒体摆摊”模式,看似成本低,实际全是坑。49%的肯尼亚人通过社交媒体购物,可支付怎么办?很多非洲人没银行卡,用移动支付,但不同国家的支付系统不互通。April的Pyxis星汇就是做中非跨境支付的, 她说:“支付环节一卡,客户下单了钱收不回来或者收了钱货发不出去,再说说只能退款。”
网红经济也面临同样问题。Khaby Lame在TikTok上有1.628亿粉丝, 全球第一,2022到2023年赚了1650万美元。可他的钱主要来自广告,不是带货。你想让他卖货?他得先学会怎么引导客户下单,怎么处理售后这套东西,非洲网红还没学会。
巨头入局:Temu、 Shein来了但盈利还是个谜
2020年,Shein进入南非市场;2023年8月,它成了南非Google Play下载次数最多的购物类应用。2023年11月,Temu又杀进尼日利亚,成了南非iOS和Android用户下载次数最多的App。巨头们带着成熟的经验来了可盈利了吗?没人敢说。
Shein和Temu的打法,在国内是“低价+快反”,可到非洲,水土不服。低价商品要符合非洲人的需求,比如服装尺码要大,电子产品要耐用。快反需要供应链跟上,可非洲的供应链跟不上,货到了流行款已经过时了。April说:“中国公司成本控制好,可同样面临‘货卖不动’的尴尬。你以为的蓝海,可能是‘红海’的。”
破局之路:从“流量狂欢”到“生态深耕”
非洲电商的盈利难题,不是靠“流量+低价”能解决的。黄约瑟的麦克风之所以爆火,除了短视频,还得靠他后面补货、发货的供应链能力。网红@shiquo4带货,得自己建网站,处理订单,履约——这些都不是“流量思维”能搞定的。
本地化是关键。Twiva这家肯尼亚初创公司,把年轻人和中小企业连接起来让年轻人注册成网红,匹配符合受众的产品。这种模式,让网红有了带货的动力,商家有了精准的流量。April说:“非洲需要‘懂当地的人’,而不是‘照搬国内模式的人’。”
物流和支付也得跟上。April的中非支付公司,就是在解决跨境支付的问题。一些中国公司在南非建本地仓,减少空运成本,虽然投入大,但长期来看能降低履约成本。物流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是“必须做”的问题,早做早受益。
非洲电商的流量, 确实是“自来水”,可接水的人,得先学会“建管道”——把流量引导到订单,把订单履约到客户手里把客户沉淀成复购用户。这条路,比想象中难走,但难走不等于不能走。70%的创业项目不盈利,剩下的30%,可能就是那些愿意“沉下去”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