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网络星期一销售额连续九年增长后
107亿背后的“降温”:网络星期一真的不行了吗?
Adobe Analytics的数据, 11月29日的网络星期一,美国消费者在线花了10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少了1.4%。这是自2012年他们开始统计这个数据以来第一次在这一天看到负增长。听起来像是个大新闻,好像电商的狂欢突然就冷了。但等一下先别急着唱衰。整个11月从1号到29号,美国人在网上已经花了1098亿美元,同比增长11.9%。其中有22天每天在线消费都超过30亿美元。这哪是降温,分明是热得烫手,只是把火从“网络星期一”这一天散到了整个月。
提前抢跑:谁偷走了“网络星期一”的流量?
你知道现在的人有多没耐心吗?以前是黑色星期五排队,网络星期一加购,现在倒好,10月就开始蹲点打折了。Adobe的人自己都说了:“10月已经有早期打折活动,消费者不会在网络星期一和黑色星期五等大型购物日里再等待打折。”这话听着耳熟吗?就像双十一还没到,预售就开了半个月,你早就该买的东西,非得等到11月11号当天吗?

亚马逊今年玩得更花, 10月中旬就挂出“早鸟优惠”,电子产品、家居用品打出一堆“限时折扣”。Target、Walmart这些线下零售商也不甘示弱,感恩节干脆关门,把优惠提前到11月初。消费者被“提前教育”了——早买早享受,何必挤高峰?后来啊就是 感恩节当天在线消费51亿美元,和去年持平;黑色星期五在线89亿美元,比去年90亿的纪录还低了一点点;到了网络星期一,107亿,看着不少,但同比还是跌了1.4%。这哪是消费降级,分明是消费节奏变了把“大促日”的蛋糕,切成块儿每天吃了。
折扣缩水:通胀下的消费者, 精得像猴儿
再往深了挖,你会发现一个更扎心的真相:不是大家不买了是大家不敢随便买了。通胀这事儿,2021年美国可是涨得厉害。CPI同比涨幅涨了6.2%,1991年以来最大,连续5个月超过5%。手里的钱毛了买东西自然得掂量掂量。
Adobe的数据,网络星期一当天的折扣力度,低到让人想哭。电子产品平均折扣12%, 去年这时候可是27%;服装打18折,去年20%;家电更惨,就8%,去年还有20%。你说消费者能不犹豫吗?同样的钱,去年能买两件,今年可能一件都买不到。与其在网络星期一等个“虚头巴脑”的折扣,不如10月就下手,那时候零售商为了清库存,折扣可能还更实在。
有个案例挺说明问题。2021年10月,某跨境电商卖家的无线耳机,在亚马逊搞“早鸟价”,原价99美元,打7折,卖69美元。到了网络星期一,标价89美元,打8折,71美元。价格差不多,但早鸟销量是网络星期一的两倍。消费者用脚投票了:谁便宜谁划算,谁管你是不是“网络星期一”。
零售商的“阳谋”:把大促做成“日常”
为什么零售商非要把战线拉这么长?说白了是怕错过流量。以前是“大促日”集中爆发,现在不行了消费者注意力太分散了。周一想买衣服,周三可能看家电,周五又盯上电子产品。你非要等到网络星期一才放优惠,人家可能早就被别家截胡了。
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的数据, 2021年假日季,有62%的消费者说他们会“分散购物”,而不是集中在某几天。零售商能怎么办?只能跟着改策略。沃尔玛从2020年开始感恩节关门, 2021年继续,把优惠挪到11月1号的“ deals week”;Target搞“12 Days of Deals”,从11月21号开始每天一个品类折扣;连Sephora这种美妆零售商,都搞了“21 Days of Beauty”,提前两周就开始促销。
这招管用吗?管用。Adobe的数据, 11月1号到网络星期一,22天里有20天单日消费超30亿美元,这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零售商赢了流量分散了库存压力小了;消费者也赢了不用熬夜抢购,慢慢挑。只有“网络星期一”这个概念,可能慢慢要淡出了。
2070亿的“双面镜”:增长还在 但玩法变了
虽然网络星期一数据不好看,但Adobe预计整个11月到12月的假日季,电商销售能达到2070亿美元,同比增长10%。这说明什么?说明电商的基本盘还在只是增长的逻辑变了。以前是“大促日驱动”,现在是“日常消费驱动”。
举个例子。2021年11月中旬, 有个做家居用品的DTC品牌,没参加网络星期一的“大促”,而是在11月10号到15号搞了“会员专属折扣”,老客户凭积分能打5折,新客户送50元无门槛券。后来啊那几天销量暴涨,单日销售额是平时的3倍,比网络星期一当天的销售额还高60%。品牌创始人说:“与其在人人都在抢的时候拼价格,不如在大家不那么疯狂的时候,把优惠给到真正需要的人。”
Sensormatic Solutions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黑色星期五的线下人流同比增了47.5%,但比2019年还是降了28.3%。大家宁愿躲在家里慢慢淘,也不愿去线下挤破头。线上消费的“日常化”,已经成了不可逆的趋势。
给跨境卖家的“反常识”建议:别再迷信“大促日”
说了这么多,对跨境电商卖家有啥用?如果你还在琢磨怎么把网络星期一的销量做爆,那可能已经晚了。2022年的数据更明显, 网络星期一的销售额虽然还在涨,但增速已经降到5%以下远不如11月日常消费的增速。你得换个脑子了。
第一,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与其把所有优惠堆在“黑五”“网一”, 不如拆成“每周一惠”“品类日”,让消费者有“随时能薅羊毛”的感觉。2022年有个卖户外装备的卖家, 每周三固定推出“登山鞋日”,打8折,后来啊周三的销量占了全周的40%,比大促日还稳定。
第二,用“内容+社群”替代“硬广轰炸”。现在的消费者,早就对“全网最低价”免疫了。他们更信“KOL实测”“用户真实反馈”。2021年有个做母婴用品的卖家, 在Facebook建了“新手妈妈群”,每天分享育儿知识,有时候穿插产品优惠,群成员5000人,转化率比投广告高3倍,客单价还高20%。
第三,学会“算账”,别被“折扣”绑架。通胀环境下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但更敏感的是“值不值”。与其打5折送一堆用不上的赠品,不如把折扣降到7折,再送一张下次购买的满减券。2021年双11,有个服装品牌这么干,复购率比往年提升了15%,利润反而高了8%。
狂欢落幕, 但游戏才刚开始
网络星期一的销售额首次下滑,与其说是电商的“冬天”,不如说是“狂欢时代”的结束。消费者变得更理性,零售商变得更聪明,跨境卖家也得跟着进化。当“大促日”不再是流量的唯一入口, 谁能抓住“日常消费”的心,谁才能在2070亿甚至更大的市场里分到属于自己的蛋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