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Q3,越南电商平台流量是马来西亚的3倍
越南电商流量暴增3倍:热闹背后藏着哪些隐忧?
2021年第三季度, 越南电商平台的网络流量突然冲上东南亚头条——根据iPrice Group的数据,这个市场的访问量是马来西亚的整整3倍,泰国的2倍。乍看之下越南似乎成了电商新大陆,流量红利多到让人眼红。但稍微深挖就会发现,这个“3倍”背后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细节。流量高就等于市场成熟吗?越南的电商狂欢,到底是真繁荣还是虚火?
流量神话:跨国平台收割越南市场
越南电商流量暴增,最显眼的赢家是Shopee和Lazada这两个外来巨头。iPrice的数据显示, 2021年Q3,Shopee alone就占据了越南电商市场57%的流量,相当于把一半以上的网民都吸了过去;Lazada紧随其后拿走16%的份额。这两家加起来越南本土平台只能分剩下不到30%的蛋糕。Tiki作为本土代表,虽然也算头部,但13%的流量占比放在Shopee面前,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有意思的是这种“流量垄断”在马来西亚市场并不明显。同期马来西亚的电商流量分布更均衡, 本土平台如Lelong和Mudah还能分一杯羹,Shopee虽然领先,但没到一家独大的程度。这说明越南市场更像“流量洼地”,跨国平台靠着资本和运营经验,轻松收割了大部分用户。说真的, 这种流量集中度,对本土创业者来说未必是好事——流量都在大平台手里小玩家想分一杯羹,难如登天。
本土平台的挣扎:流量高≠赚钱能力强
越南本土电商平台的生存状态,比流量数据要惨淡得多。Thế Giới Di Động和Tiki这些本土品牌, 虽然也在努力做线上,但面对Shopee和Lazada的“烧钱大战”,显得有点跟不上节奏。2021年Q3, Tiki的流量只有Shopee的1/4,更别提转化率——有行业人士透露,Tiki的订单转化率大概在2.5%左右,而Shopee能到3.8%。别小看这1%的差距,放大到千万级流量上,就是天壤之别。
更扎心的是越南消费者对本土平台的信任度似乎也不够高。2021年春节促销期间, Tiki搞了“春节购物节”,1月11日当天营收确实涨了7倍,但仔细看数据:这主要靠的是大幅折扣,而非用户忠诚度。比一比的话,马来西亚的本土平台Lelong靠着“本地商家+售后保障”的组合,反而能留住老客户。这说明越南本土平台还没找到差异化优势, 只能在流量巨头的夹缝中打价格战,长此以往,怕是连“本土”的招牌都保不住。
消费者画像:越南人爱“逛”,马来西亚人爱“买”
为什么越南流量能甩马来西亚3倍?答案可能藏在消费者行为里。iPrice的报告提到, 越南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更爱互动,特别是Facebook——品牌发个促销帖子,越南人的点赞、评论热情比马来西亚人高30%。但问题在于,“互动”不等于“下单”。很多越南用户把电商平台当成“线上逛街”,看看商品、收藏链接,但真正付款时又犹豫了。2021年越南电商的“加购率”高达68%,但“转化率”只有2.8%,这个差距,说明流量水分不小。
反观马来西亚消费者,虽然流量不如越南,但“转化率”能到3.5%,比越南高不少。马来西亚人更注重“性价比”和“物流速度”,下单前会反复比价,但一旦决定,很少犹豫。2021年Lazada马来西亚站的数据显示,用户从“浏览”到“下单”的平均时长比越南短40%。这说明越南市场虽然热闹,但用户还没养成“线上购物习惯”,流量再多,转化跟不上,也是白搭。
政策与基建:越南的“野心”与“短板”
越南政府对电商的野心, 从2025年的目标就能看出来:55%的人口参与在线购物,年人均消费600美元,市场规模350亿美元。这可不是小目标,相当于要在几年内把电商渗透率翻一倍。为了实现这个,越南政府确实在推政策——比如放宽外资准入、简化电商牌照流程。但政策利好之下基建短板却成了绊脚石。
2021年越南物流成本占GDP的16.8%,比马来西亚的11.2%高出不少。胡志明市到河内的快递时效要5-7天而吉隆坡到槟城只要2天。更麻烦的是越南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只有65%,很多地方连4G信号都不稳定。这些问题不解决,所谓的“流量增长”可能只是城市中产的游戏,广大农村消费者根本无法参与。马来西亚虽然流量不如越南,但物流和数字基建更成熟,反而能支撑更高的转化率。
跨境卖家的“甜蜜陷阱”:越南流量≠好生意
对跨境卖家越南流量大确实诱人。2021年第三季度,Shopee越南站的日均访问量超过2000万,比马来西亚多出1500万。但真正尝试过的卖家会发现,越南市场是“雷声大雨点小”。有深圳的3C卖家在2021年Q3把店铺搬到越南, 流量确实涨了3倍,但利润反而下降了——主要原因是越南消费者对价格极度敏感,同样的手机,在越南卖价比马来西亚低15%,才能吸引下单。
更头疼的是售后。越南的退货率高达18%,比马来西亚的12%高出一大截。很多消费者收到货后会以“颜色不符”“尺寸不对”为由退货,而跨境物流成本高,退货运费比货本身还贵。有卖家算过一笔账:在越南卖100单,可能要赔10单的退货费,算下来还不如马来西亚卖50单赚钱。这说明越南流量虽然大,但“赚钱难度”也大,不是所有品类都适合。
未来展望:越南需要从“流量狂热”到“质量深耕”
2025年越南电商市场规模570亿美元的预测,让很多人看到了机会。但冷静想想,这个数字能实现吗?目前越南电商的复购率只有35%,而马来西亚能达到52%。如果用户不重复购买,市场规模怎么扩大?本土平台如果想突围, 得放弃“跟大平台拼流量”的执念,转而深耕“垂直领域”——比如Tiki可以专注图书和家电,利用本土供应链优势,做出“比Shopee更快的配送”和“更专业的售后”,或许能杀出一条血路。
对跨境卖家越南市场不是“流量洼地”,而是“考验场”。与其盲目追求数量, 不如研究越南细分需求——比如年轻女性对美妆产品的“成分党”倾向,或者农村消费者对“性价比家电”的偏好。2021年就有卖家发现, 越南三四线城市的“小家电”搜索量同比增长200%,但这类产品在越南市场的竞争还没那么激烈,反而成了蓝海。
说到底, 越南电商流量是马来西亚的3倍,这个数字背后既有“增长潜力”,也有“虚火成分”。市场不是流量堆出来的,而是用户体验、供应链、信任度共同作用的后来啊。越南如果想成为真正的电商强国, 或许该少关注“流量数字”,多想想怎么让用户“愿意买、买得放心、还想再买”。毕竟流量会来也会走,只有用户忠诚度,才是市场最坚实的护城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