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Etsy 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23%

Etsy这份Q2财报, 藏着跨境电商的“冷暖自知”

23%的营收增长,听着像是打了鸡血的成绩单嗯。Etsy刚公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数据, 确实让不少跨境电商从业者眼前一亮——5.289亿美元的总营收,比市场预期多了340万美元;商品销售总额冲到30.4亿美元,同比增长13%。可要是细看, 数字里藏着不少“暗礁”:每股收益0.68美元,勉强踩在预期线上;EBITDA 1.395亿美元,比预期的1.414亿美元少了190万美元。这种“增收不增利”的把戏,在电商圈早就见怪不怪了但放到Etsy身上,问题可能没那么简单。

23%营收增长背后:数字好看,但“含金量”几何?

营收涨了23%,GMS却只增13%,中间差着10个点的“水分”。这水分从哪来?Etsy自己说了:口罩卖不动了。2020年疫情爆发那会儿, 平台上的口罩销售额像坐了火箭,2021年Q2虽然还有余温,但除口罩外的商品GMS居然增长了31%。乍一看像是“去口罩化”的成功转型,可细想不对劲——如果口罩需求真的退潮了其他品类凭什么能顶上?是手工制品突然成了刚需,还是平台偷偷塞了“流量红包”?

电商平台Etsy发布2021年Q2财报,营收同比增长23%
电商平台Etsy发布2021年Q2财报,营收同比增长23%

更扎心的是成本。营收涨了利润却没跟上,说明平台花的钱比赚的还多。广告费、物流补贴、技术投入……这些“烧钱”操作在2021年Q2成了常态。某手工饰品卖家私下抱怨:“以前在Etsy上开个店, 花100美元广告能换来500美元订单,现在同样的预算,订单量缩水了三成,平台还一个劲儿推‘竞价排名’,小卖家根本玩不起。”这话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Etsy的“增长”里可能藏着对卖家的“隐性收割”。

口罩卖不动了?Etsy的“增长引擎”正在换挡

2020年, Etsy靠口罩赚得盆满钵满,一度成为“疫情受益股”。可到了2021年Q2,风向突然变了。财报里特意强调“除口罩外商品GMS增长31%”, 这数字听着漂亮,但有没有可能,只是口罩的“坑”太大,其他品类填不满?

拿手工蜡烛举例吧。2021年3月, 有个叫“小月手工”的国内卖家,在Etsy上架了一批“香薰蜡烛”,主打“居家疗愈”概念。她当时测算过Q2订单量能比Q1增长20%,后来啊实际只涨了8%。问原因,客服说“平台流量向低价商品倾斜了”。原来Etsy为了维持GMV,默许大量低价工业化手工品上架,导致真正“手工含量”高的商品被挤到角落。这种“以量补价”的策略,短期能拉高GMS,长期却可能让平台失去“小众手工”的标签。

有意思的是 Etsy CEO Josh Silverman在财报会议里闭口不提“口罩”,一个劲儿说“消费者对个性化商品的需求持续增长”。这话听着像自我安慰——疫情三年,大家对“个性化”的兴趣真的一直在涨吗?还是说只是被口罩需求“惯坏了”的增长预期?

从Depop到Elo7:Etsy的“买买买”能补齐短板吗?

想靠收购扩张版图,Etsy这几年没少下功夫。2019年7月, 它花了2.75亿美元把二手音乐设备平台Reverb揣进兜里;2021年,又把目光投向英国的Depop和巴西的Elo7,打算通过“跨境收购”复制成功。可现实是 这些收购来的“新兄弟”们,给Etsy的GMS贡献实在有限——财报里明确说了2021年Q2的数据“不包括Depop和Elo7”,剔除这两家后GMS销售额直接掉了14%。

拿Reverb举例。收购两年了这个号称“乐器版闲鱼”的平台,至今没在北美市场打开局面。2021年Q2,Reverb的GMV只有2.1亿美元,还不到Etsy主平台的十分之一。更麻烦的是 用户群完全重合——Etsy的卖家觉得“Reverb抢流量”,Reverb的买家觉得“东西不如亚马逊便宜”,内部摩擦不断。Etsy想靠收购“跨界”,后来啊可能只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更致命的是收购拖累了现金流。2021年上半年,Etsy在并购上的花销超过1亿美元,这些钱本可以用来优化物流或给卖家补贴。现在倒好,钱花出去了新业务还没起色,主战场反而被亚马逊、Shopify这些“大块头”蚕食了。

对手都在狂奔,Etsy的“小众赛道”还能跑多久?

跨境电商的赛道上,Etsy一直标榜“小众手工”,可对手们早就盯上了这块蛋糕。2021年Q2, 携程的净营收同比暴涨86%,住宿预订收入增长96%;声网Agora靠着电商直播,营收也涨了25%。这些平台要么靠“流量”取胜,要么靠“技术”突围,Etsy凭什么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问题就出在“小众”二字上。小众意味着用户基数小,抗风险能力弱。2021年Q2,Etsy的活跃买家数是9610万,同比只增了9%,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5%。更糟的是用户留存率也在下滑——2020年Q2,复购率有38%,2021年Q2掉到31%。这说明什么?新用户来得慢,老用户走得快,平台连“基本盘”都快守不住了。

亚马逊的“Handmade”板块就是现成的例子。2019年上线时 号称“纯手工平台”,后来啊2021年Q2的GMV已经突破15亿美元,直追Etsy的手工品类。亚马逊有流量、有物流、有品牌信任度,Etsy拿什么竞争?靠“卖家故事”?可消费者买东西时有几个会care“卖家是不是熬夜缝制的”?

卖家们的新难题:流量红利退潮,利润从哪来?

Etsy的财报好看,不代表卖家赚钱。2021年Q2,平台把卖家佣金从5%悄悄提到6.5%,广告费也涨了20%。某做手工皮具的卖家算了笔账:以前一件100美元的商品, 佣金5美元,广告费10美元,净利润还有30美元;现在佣金6.5美元,广告费15美元,净利润只剩18.5美元,利润率直接砍掉三分之一。

更让卖家头疼的是“流量分配规则”。Etsy的算法越来越像亚马逊——“出价高”的商品优先展示,中小卖家根本没机会。有个叫“木工小铺”的英国卖家, 2021年Q2的广告预算从500美元涨到1000美元,订单量却只增加了10%。他气得在论坛发帖:“Etsy现在是‘有钱人的游戏’,我们小卖家只能喝汤。”

流量退潮,利润变薄,卖家们开始“用脚投票”。2021年6月,Etsy上有12%的店铺暂停营业,比2020年同期高了7个百分点。这些卖家去了哪?很多人转战独立站, 或者投靠了Etsy的竞争对手——比如2021年Q2,Shopify的新增卖家数量同比增长了40%,其中不少是从Etsy“逃”出来的。

2021下半年,Etsy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

面对增长放缓、竞争加剧,Etsy急需找到“第二增长曲线”。财报里提到, 平台正在试水“社交电商”——2021年5月上线了“Etsy Live”,搞直播带货;7月又和Instagram合作,让卖家直接在社交平台开店。可这些新业务的效果,2021年Q2还没体现出来。

更现实的选择,或许是深耕“场景化消费”。比如针对节日推出“手工礼品专题”, 2021年Q2的“母亲节”活动,平台上的手工贺卡销售额增长了45%;或者和设计师联名开发限量款,2021年7月,和某独立设计师合作的“星月项链”,上架3天就卖了2000件。这些“小而美”的玩法,或许能帮Etsy摆脱对“口罩”的依赖。

另一个突破口是“国际市场”。虽然Depop和Elo7没带来太多GMV,但Etsy在东南亚的潜力还没被挖掘。2021年8月, 平台和新加坡的物流公司合作,把配送时间缩短到7天东南亚市场的订单量在Q3初就增长了20%。如果能啃下这块市场,或许能补上北美增长乏力的缺口。

给跨境电商的启示:别被“疫情红利”绑架了未来

Etsy的案例,给所有跨境电商敲了警钟。疫情带来的“宅家经济”是红利,也是毒药——靠口罩、手工制品赚快钱时别忘了积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比如用户粘性、供应链效率、品牌调性,这些才是平台穿越周期的“护城河”。

对卖家Etsy的困境也是机会。与其在“内卷”的平台里拼价格、拼广告,不如打造自己的“私域流量”。2021年Q2, 有手工卖家通过微信社群维护老客户,复购率达到了58%,比在Etsy上的31%高出一大截。这说明,平台再怎么变,用户对“个性化”和“温度”的需求永远存在。

跨境电商的下半场,拼的不是“流量”,而是“理解用户”。Etsy靠“小众”起家,却在增长中迷失了方向;其他平台靠“规模”扩张,却失去了“个性”。谁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谁就能笑到再说说。毕竟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最大的平台”,而是“最懂我的平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