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马来西亚B2B电商创企Dropee完成700万美元A轮融资了吗

东南亚B2B赛道又添新玩家?马来西亚Dropee的700万美元背后藏着什么

最近刷到一条消息, 马来西亚那边有个叫Dropee的B2B平台刚拿了700万美元A轮融资,总融资额冲到870万美元。说实话,这个数字在东南亚创投圈不算炸裂,但结合它的业务模式,倒挺值得琢磨的。这家2016年由Lennise Ng和Aizat Rahim创立的平台, 定位是“马来西亚版1688+Shopify”,帮中小微企业做数字化采购,还带着供应链金融的玩法。2020年11月他们刚推出金融产品,现在又拿钱扩张,看来是想在东南亚B2B的红海里撕个口子。

从批发商痛点切入:Dropee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中小微企业在东南亚做批发采购, 一直有个老大难问题:找货难、比价累、资金更紧张。传统批发市场里供应商信息不透明,同一个产品可能三家报三个价,还得跑断腿看样品。Dropee想做的, 就是把线下批发搬到线上,用SaaS工具帮商家管理订单、自动对账,再通过平台比价功能挑供应商。听起来像1688,但他们加了个本地化关键——和区域银行合作,给批发商和零售商放贷。2020年11月推金融产品时估计不少老板松了口气:终于不用等客户回款才能进货了。

马来西亚B2B电商创企Dropee完成700万美元A轮融资
马来西亚B2B电商创企Dropee完成700万美元A轮融资

数据挺亮眼, 现在平台有超8万家中小微企业,年交易额破1亿美元,覆盖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2023年这波700万美元融资, 领投的是老朋友Vynn Capital——2019年种子轮就投了35万美元,2020年Y Combinator那轮又跟投130万美元,这次继续加注,说明机构对它的“电商+金融”模式挺有信心。新入局的HCL Capital和Resolution Ventures也盯上了东南亚金融科技,看来是觉得B2B里的供应链融资还有搞头。

对比阿里1688:东南亚本土平台的差异化能走多远

有人说Dropee像马来西亚版1688, 但仔细看,两者基因完全不同。1688背靠中国供应链, 主打“工厂直供”,价格优势碾压;而Dropee更懂东南亚本地需求——比如马来西亚中小零售商喜欢小额、高频进货,印尼商家对物流时效敏感,平台就得适配这些场景。他们开发的O2O B2B订单管理系统, 能把线下门店订单和线上库存打通,这点1688没精力做,主要原因是目标客户群体根本不一样。

但挑战也不小。东南亚B2B赛道早就挤满了玩家:Shopee有Shopee Marketplace for Business, Lazada也推B2B解决方案,甚至本土玩家如印尼的BukuKas都在抢市场。Dropee的优势在于“轻”, 专注中小微企业,不碰大品牌;但劣势也明显,供应链深度不如阿里资金规模拼不过腾讯、阿里系基金。2023年这轮融资后 他们计划未来12个月和更多金融机构合作,推出新融资产品,这步棋走得对不对,得看能不能控制坏账率——东南亚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万一经济下行,贷款违约可不是闹着玩的。

供应链金融:B2B平台的“甜蜜陷阱”还是第二增长曲线

2020年11月Dropee杀入金融领域, 当时不少业内人摇头:B2B电商做金融,太跨界了。但现在看,这可能是他们最聪明的决定。中小微企业采购时最缺什么?不是货源,是现金。供应商要求30天账期,零售商却想压款60天中间的资金缺口只能靠高利贷填。Dropee通过平台交易数据给商家授信,利率比民间借贷低一半,商家自然愿意用。2023年融资公告里明确说了这笔钱要扩大供应链融资,看来是想把金融业务做成利润大头。

但风险就在这儿。2022年东南亚经济波动时不少B2B平台主要原因是金融业务暴雷,坏账率飙升到15%以上。Dropee能不能避免?他们选择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可能是想分散风险——银行风控严,放款慢;非银机构灵活,但利率高。平衡点不好找,搞不好两边不讨好。不过从现有数据看, 他们年交易额1亿美元,就算只抽1%的金融服务费,也有100万美元收入,金融业务确实能反哺电商主平台,吸引更多商家入驻。

东南亚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Dropee的“慢生意”能跑赢吗

东南亚有6亿人口, 中小微企业贡献了60%的GDP,但数字化程度低——印尼只有20%的中小零售商用线上采购工具,马来西亚稍好,也就35%。Dropee抓的就是这个增量市场。他们给商家用的SaaS工具,比如自动付款、库存管理,看似简单,其实是帮企业“降本”。举个例子, 吉隆坡一家服装批发商用了他们的系统,采购时间从3天缩短到1天人力成本省了20%,这种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吹嘘“赋能”管用多了。

但“慢生意”也有慢的烦恼。教育市场需要时间,商家从线下转到线上,信任建立至少半年。2021年他们进入新加坡市场, 前半年交易额增长才10%,直到2022年本地化团队打磨好物流方案,才冲到30%。印尼更难, 岛屿分散,物流成本占采购额20%,Dropee得和本地物流公司深度合作,否则用户体验上不去。这700万美元,估计一大半要砸在市场扩张和物流优化上,想快速盈利,恐怕还得熬几年。

行业洞察:B2B电商的“下半场”比拼什么

东南亚B2B电商现在还处在“跑马圈地”阶段, 但2023年之后风向变了。投资人不再看“GMV增长”,更关注“单位经济效益”——商家留存率、每单利润、资金周转速度。Dropee的8万家客户里有多少是活跃的?复购率多少?这些数据没公开,但能拿到700万美元,说明机构看到了他们的盈利潜力。2023年东南亚B2B领域平均获客成本涨了40%, 如果Dropee能用金融业务降低获客成本,比如贷款客户必须用平台采购,那就能形成闭环,护城河就深了。

差异化策略上,他们避开和大平台的正面竞争,专攻“中小微企业+批发零售”场景。比如马来西亚的杂货店老板, 一次进货金额小,但频率高,Dropee就推出“小额快速放款”产品,24小时内到账,这种灵活性能击中用户痛点。反观Shopee B2B,更倾向服务中大型供应商,对小商家的需求响应没那么快。2024年, 如果Dropee能把印尼市场的交易额占比从现在的20%提到30%,加上新加坡的成熟模式复制过去,说不定真能成为东南亚本土B2B的隐形冠军。

未来挑战:钱烧完了 路在何方

870万美元总融资,在东南亚创投圈不算多。2023年印尼电商Sea Group单季研发投入就超过2亿美元,Dropee这点钱,经不起烧。他们的对手BukuKas刚拿8000万美元,明摆着准备打持久战。Dropee的CEO Lennise Ng说“帮助小微企业降低成本”,但怎么降?是继续补贴商家,还是提高SaaS服务费?这是个选择题。2024年如果他们涨价,可能会流失价格敏感的小商家;不涨价,盈利压力又大。

另一个隐藏风险是供应链金融的监管。2023年马来西亚央行收紧了金融科技贷款牌照,要求平台提高资本充足率。Dropee如果和银行合作,还能借银行资金放贷;但如果依赖自有资金,规模就上不去。2024年他们计划推出的新融资产品, 说不定会引入保险机构分担风险,这步棋走得稳不稳,直接关系到金融业务的生死。

说实话,东南亚B2B赛道就像一片热带雨林,看似生机勃勃,实则危机四伏。Dropee的700万美元,既是机会,也是考验。能不能在这片雨林里长成大树, 得看他们能不能把“中小微企业”这个群体真正吃透——不是靠烧钱补贴,而是靠解决那些连他们自己都没说出来的痛点。比如马来西亚华裔商家喜欢用WhatsApp沟通,Dropee能不能把采购流程嵌入WhatsApp?印尼商家对“伊斯兰金融”有需求,能不能推出符合教义的贷款产品?这些细节,才是决定他们能走多远的真正筹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