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TikTok Shop卖家GMV暴增50%
马来西亚TikTok Shop的GMV狂飙:50%增长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最近跨境圈都在传一件事:马来西亚TikTok Shop的卖家GMV暴增50%。这数字听着挺唬人,但仔细琢磨,50%的增长到底意味着什么?是真风口来了还是平台补贴催出来的泡沫?有人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入场,也有人觉得这不过是昙花一现。咱们今天不妨掰开揉碎了看看这50%的增长到底含金量几何。
从3%到50%:TikTok Shop在马来西亚的“野蛮生长”
说到马来西亚电商市场,Shopee和Lazada这两个老牌玩家几乎占了整个市场的97%。根据Momentum Works的数据, Shopee一家就占了78%的份额,Lazada占19%,剩下那3%才是TikTok Shop的地盘。别小看这3%, 2024年第二季度,TikTok Shop马来西亚站的卖家GMV硬是增长了近50%,这个增速放在任何市场都算得上是“火箭速度”。

更让人意外的是卖家的增长数据。今年1月到6月,TikTok Shop马来西亚站新入驻的中小型企业卖家数量增加了78%。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天都有超过100家中小卖家涌入这个平台。这些卖家里 不少是第一次尝试电商,甚至有些是做传统生意的实体店主,比如开服装店、卖手工艺品的,看到TikTok Shop的流量红利,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来没想到还真做成了。
达人端的增长同样惊人。TikTok最近做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受访马来西亚达人通过TikTok LIVE和品牌赞助获得了收入增长。有个做美妆测评的本地达人, 之前每月靠广告收入也就几千马币,2024年3月开始做TikTok直播带货,到6月份单月收入直接飙到了5万马币,翻了近10倍。这种案例在马来西亚TikTok Shop的圈子里并不少见。
为什么是马来西亚?社媒渗透率91.7%的“先天优势”
马来西亚能成为TikTok Shop的增长重地,不是偶然的。这个国家的社媒渗透率高达91.7%,在东南亚六个国家里排第一。也就是说几乎每个马来西亚人都在刷社交平台。更关键的是年轻用户占比极高。19-25岁的Z世代占了TikTok用户的35.49%, 26-32岁的千禧一代占了29.06%,这两加起来超过60%的用户都是年轻人。
年轻人对直播电商的接受度有多高?数据说话:23%的马来西亚消费者购物时会直接受社媒平台推荐的影响,84%的人在下单前至少会通过一个社媒平台查看产品评论。这种消费习惯,让TikTok Shop的“短视频+直播”模式天然就有优势。你想啊,用户本来就在刷TikTok,顺便看到个喜欢的商品,点击就能下单,整个流程顺滑得不行。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马来西亚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在东南亚算是不错的。智能手机普及率高,4G网络覆盖广,5G也在逐步推广。这意味着用户刷视频、看直播的体验很好,不会卡顿,不会主要原因是加载慢就失去兴趣。这对依赖实时互动的直播电商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
直播带货不是万能药:卖家的“甜蜜与烦恼”
虽然数据很漂亮, 但真到了卖家实操层面问题也不少。直播带货听着简单,不就是对着镜头卖东西吗?其实吧这里面门道多着呢。马来西亚本土有个卖娘惹糕的卖家, 2023年6月入驻TikTok Shop,刚开始直播时在线人数不到50,订单更是寥寥无几。她后来发现,问题出在内容上——只会干巴巴地说“我们的娘惹糕很好吃”,用户根本不买账。
直到2024年1月, 她调整了策略:不再单纯卖产品,而是直播展示娘惹糕的制作过程,讲娘惹文化的故事,甚至邀请家里的长辈出镜聊传统配方。内容变有趣了在线人数慢慢涨到几百,订单量也开始往上走。到了2024年第二季度,她的订单量比年初增长了120%,GMV增长了95%。这个案例说明,在马来西亚做直播带货,光有产品不行,还得有“内容灵魂”。
但不是所有卖家都有能力做内容。中小卖家往往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自己拍视频、做直播,效果可能还不如不播。有个做手机壳的卖家,自己直播时结结巴巴,产品介绍不清楚,观众看了两分钟就跑了。后来他花钱请了个本地达人代播,达人会用幽默的方式展示手机壳的抗摔性能,在线人数和转化率直接翻了几倍。这说明,对中小卖家学会“借力”很重要,不一定非要自己硬撑。
Shopee的“阴影”下:TikTok Shop的破局之路
马来西亚电商市场,Shopee就像一座大山压在头顶。78%的市场份额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购物时第一反应还是打开Shopee。TikTok Shop想从这块大蛋糕里分一杯羹,难度可想而知。Shopee也不是吃素的, 2024年加大了直播投入,邀请了不少本地明星和头部达人,还推出了“超级品牌日”这类大促活动,跟TikTok Shop对着干。
面对Shopee的强势竞争,TikTok Shop的策略是“差异化”。2024年8月, TikTok Shop宣布和东南亚BNPL巨头Atome合作,在马来西亚推出“先买后付”服务。这对马来西亚消费者来说吸引力不小,特别是年轻人,很多人工资不高,分期付款能减轻不少压力。数据显示, 推出BNPL服务后TikTok Shop的客单价提升了近30%,不少单价较高的商品比如电子产品、美妆护肤品,销量明显增长。
除了金融工具,TikTok Shop还在物流上发力。2024年7月, 他们和百世快递在马来西亚的子公司Best Express Malaysia达成合作,指定其为官方物流服务商。合作后 TikTok Shop在马来西亚的物流时效从之前的平均5-7天缩短到了3-5天退货率也下降了15%。有个卖服装的卖家反映, 以前物流慢,客户收到衣服都皱巴巴的,退货率高;现在物流快,衣服包装好,客户满意度上来了复购率也跟着涨了。
50%增长背后:补贴的“狂欢”与真实的“盈利”
聊了这么多增长, 得泼盆冷水了:50%的增长,有多少是靠平台补贴堆起来的?2024年开斋节期间, TikTok Shop马来西亚站推出了“满减优惠券”“免运费补贴”等活动,订单量直接爆了增幅达78%,GMV增长85%。但大促一过不少卖家的订单量就掉下来了平时也就维持在平时的1.2倍左右,远不如大促时亮眼。
补贴就像兴奋剂,能短暂刺激增长,但治不了根本问题。有个做家居用品的卖家, 2024年3月参加TikTok Shop的“3.3大促”,平台补贴了50%的运费,他那段时间订单量翻了两倍,但算下来扣除平台补贴和物流成本,利润反而比平时低了。他后来算了一笔账:不补贴的时候,每单利润20马币;补贴期间,每单利润只有8马币,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更麻烦的是补贴养成的消费习惯很难改。消费者习惯了“免运费”“大额优惠券”,一旦补贴减少,购买意愿就会下降。2024年6月, TikTok Shop马来西亚站减少了部分优惠券力度,不少卖家的订单量直接掉了30%。这说明,过度依赖补贴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平台和卖家迟早得面对一个问题:没有补贴的日子,该怎么活下去?
未来的战场:读懂马来西亚年轻人, 比补贴更重要
补贴只能解一时之渴,想长期在马来西亚站稳脚跟,还得靠真本事。马来西亚年轻人买东西,不光看价格,更看“感觉”。他们喜欢有故事、有温度的品牌,讨厌生硬的广告。有个卖手工银饰的卖家,她的成功秘诀就是“讲好故事”。她会直播展示银饰的制作过程, 讲每款设计背后的灵感,比如“这款项链的灵感来自马来西亚的蝴蝶兰,象征着坚韧和美丽”。用户被故事打动了买的不是银饰,是一种情感共鸣。
本地化运营也是关键。TikTok Shop进入马来西亚两年了 还有不少卖家用中文直播,配英文字幕,完全不考虑本地用户的语言习惯。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文化国家,马来语、华语、英语都是常用语言,内容本地化做得好,才能拉近和用户的距离。有个卖美妆的卖家, 2024年开始用马来语直播,还找了本地达人合作,粉丝数三个月涨了20万,GMV增长了60%。
再说说供应链能力决定天花板。直播电商对供应链的要求很高,库存、发货、售后哪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用户体验。马来西亚本地供应链有限,很多卖家依赖从中国发货,物流时效和成本都是问题。有远见的卖家已经开始布局本地仓, 比如2024年第二季度,有个做母婴用品的卖家在吉隆坡租了个小仓库,把热销品放在本地,发货速度从7天缩短到2天客户好评率从85%升到了98%。
从“尝鲜”到“刚需”:TikTok Shop的长期考验
50%的增长是个开始,也是个信号。马来西亚的电商市场,从来不是谁补贴多谁赢,而是谁能真正抓住年轻人的心。TikTok Shop想在这片红海里撕开口子,光靠GMV数字可不够,得拿出点真东西来。
对卖家现在入局马来西亚TikTok Shop,时机不早也不晚。早了平台生态不成熟,玩法不稳定;晚了流量红利可能已经过去。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要么做内容,要么做供应链,要么做本地化,别想着靠补贴赚快钱,那路走不远。
马来西亚TikTok Shop的故事,才刚刚开始。50%的增长背后是机遇,也是挑战。谁能在这场“增长游戏”里笑到再说说现在还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些只盯着数字,不关心用户需求的玩家,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