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分期购物热潮渐起,银行创企接连入场
当“先享后付”撞上现金流焦虑:马来西亚人的钱包正在变轻
深夜十一点, 吉隆坡双子塔附近的公寓里23岁的程序员阿杰盯着手机屏幕上的运动鞋,价格标签里的“3期免息”像磁铁一样吸住他的目光。鼠标点击下单时 他没意识到,自己正成为马来西亚“分期购物热潮”里最典型的样本——一群被“零负担”支付诱惑,又在月底账单前惊醒的年轻人。这场由疫情催生的消费革命, 正让银行和金融科技企业嗅到血腥味,它们带着小额贷款、灵活分期方案涌入市场,却在繁荣背后埋下过度负债的隐患。
从“刷卡”到“拆单”:年轻一代的消费密码
“以前买手机要攒三个月工资,现在点三下就能拿到手。”阿杰的语气里带着点得意。他去年通过Atome分期买的最新款手机,每月还款200令吉,刚好等于他每周的外卖预算。这种“即买即拆”的消费模式,正在马来西亚千禧一代和Z世代中蔓延。Atome马来西亚市场总经理Trasy Lou-Walsh透露, 2021年上半年,他们平台的交易量增长了100倍,新用户每月以20%的速度飙升,单笔交易额大多在200到400令吉之间——一杯咖啡的钱就能启动分期,一双鞋的钱就能拆成三个月还。

BNPL的魔力在于精准戳中年轻人的痛点:不用支付利息, 不用绑定信用卡,甚至不用看商家脸色。Hoolah联合创始人Arvin Singh记得, 疫情前他们平台上80%的订单来自时尚和美容品类,居家办公让家具和家电需求暴增,2021年这类商品的交易量翻了五倍。“消费者突然发现,原来几千令吉的沙发也能拆成12期还,现金流压力瞬间小了。”他说。但这种“小确幸”背后是越来越脆弱的消费平衡——当“拆单”变成习惯,钱包里的钱其实早就被预支了。
银行的“新战场”:汇丰与Visa的急转弯
当金融科技企业用“免息”抢走年轻用户时银行终于坐不住了。2022年, 汇丰马来西亚银行突然宣布推出Visa Instalments,这是一款专门为小额交易设计的分期服务:300到2000令吉的商品可以分3期还,2000令吉以上的能拉长到36期,关键是——不收利息。“我们看到了BNPL市场的缺口,传统信用卡分期手续费太高,年轻人根本用不起。”汇丰财富和个人银行业务主管Renee Bullock-Cann在声明里强调,他们要做“更灵活的支付工具”。
这场“银行反击战”打得措手不及。过去十年, 马来西亚银行一直把重心放在房贷和车贷上,单笔动辄几万令吉,审批流程复杂,根本追不上年轻人的消费节奏。现在它们突然发现, 那些被忽视的“小单”藏着金矿——单笔200令吉的交易,如果一天做1000笔,月流水就能达到600万令吉。更让银行焦虑的是蚂蚁集团已经通过肯纳格投资银行杀入战场。2022年8月24日 这家马来西亚最大独立投行宣布和蚂蚁合作,要推出整合股票交易、电子钱包、加密货币交易的Wealth SuperApp。“这不仅是支付工具,是财富管理入口。”肯纳格的声明里藏着对传统银行的宣战意味。
创企的“野蛮生长”:Hoolah与Atome的攻城略地
在银行和巨头入场前,本土创企早已用“野蛮生长”占领市场。来自新加坡的Hoolah是马来西亚BNPL领域的“隐形冠军”, 过去一年用户数量增长400%,合作商家超过1000家。他们的秘诀简单粗暴:帮商家承担分期风险,只收3-5%的手续费。“商家喜欢我们,主要原因是能提高客单价;消费者喜欢我们,主要原因是不用付利息。”Arvin Singh说。但这种“两头讨喜”的模式也有代价——2021年, Hoolah主要原因是部分用户逾期率过高,差点资金链断裂,再说说不得不紧急融资2000万美元。
Atome的打法更激进。他们不仅自己做分期, 还拉来Visa和Mastercard当“靠山”,让用户在任何支持信用卡的商家都能用分期付款。“我们要做BNPL领域的‘支付宝’。”Lou-Walsh野心勃勃,计划2023年底把马来西亚用户数量扩大10倍。但现实是残酷的, 2022年第三季度,Atome在马来西亚的商家投诉率上升了15%,主要问题是“分期流程复杂”和“退款慢”。创企们用“烧钱换市场”的策略,正在透支消费者的耐心。
“甜蜜陷阱”还是“消费革命”?BNPL的争议与隐忧
“BNPL就是给年轻人挖的坑。”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前顾问扎卡里亚的批评很尖锐。他举了个例子:2021年, 某本土电商平台和BNPL平台合作,推出“0首付买iPhone”活动,后来啊30%的用户在第二期就开始逾期,再说说不得不以旧换新抵债。“你以为免息?其实商家把利息藏进商品价格里了。”更麻烦的是 BNPL的债务记录不上征信,年轻人很容易“拆东墙补西墙”,一边在三个平台分期,再说说陷入债务漩涡。
国内的前车之鉴更让人警惕。2020年,亿佰商城倒闭,导致20多家银行损失近1000万元货款。这个和20多家银行合作信用卡分期业务的平台,再说说主要原因是坏账率过高崩盘。“商家和平台都只想着赚钱,没人管用户有没有能力还。”扎卡里亚说。马来西亚央行已经, 2023年初发布新规,要求BNPL平台必须查询用户征信,单平台分期额度不能超过月收入的50%。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年轻人用朋友的身份信息注册,绕过监管。
数据背后的真相:BNPL市场的爆发与局限
数字不会说谎,但会讲故事。市场研究机构预测, 全球BNPL市场在2027年将达到336亿美元,东南亚是增长最快的区域,2024年同比增幅可能达64%。但撕开繁荣的表象,会发现马来西亚的BNPL渗透率只有5%,远低于澳大利亚的28%。“不是市场不够大,是信任不够。”马来西亚电商协会主席陈志明说。202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62%的马来西亚消费者认为BNPL“容易让人冲动消费”,58%的商家担心“分期客诉影响品牌形象”。
更致命的是BNPL的盈利模式至今没跑通。Hoolah的财报显示,2021年他们营收增长了300%,但净亏损扩大了150%。“手续费根本覆盖不了获客成本和坏账。”陈志明说。银行入场后 创企的处境更尴尬——汇丰有200万存量客户,蚂蚁有Alipay+的生态支持,它们可以用更低成本获客,创企拿什么竞争?未来两年,马来西亚BNPL市场可能会迎来“大洗牌”,至少一半的创企会被淘汰。
商家与平台的博弈:谁在为分期热潮买单
“分期卖货, 像吸毒,明知有害,戒不掉。”吉隆坡某3C商家老板李伟苦笑。2022年双11,他入驻了Atome和Fave的分期服务,销量翻了3倍,但利润却少了15%。“平台要5%手续费,还要承担逾期风险,再说说算下来不如自己搞分期。”Fave的情况更特殊, 这家拥有600万用户的平台,2022年推出分期服务后商家的投诉率上升了20%,主要原因是“分期用户退货率比普通用户高30%”。
商家和平台的矛盾越来越深。商家又不想承担分期带来的成本和风险。“最好的办法是平台和商家共担风险。”陈志明建议,比如逾期超过30天平台承担70%的损失,商家承担30%。但目前,大多数平台把风险全推给商家,这种“零和博弈”迟早会崩盘。
未来已来:分期购物会如何重塑马来西亚消费生态
“BNPL不是终点,是消费金融的起点。”蚂蚁集团东南亚业务负责人彭翼捷的话,或许预示着行业方向。未来 BNPL会和理财、保险深度绑定,比如分期买手机时强制用户购买“意外险”,或者“分期+定投”的组合产品——每月还款的钱,自动转入基金账户。“这样既能满足即时消费,又能帮用户强制储蓄。”彭翼捷说。这种“消费+理财”的模式,可能会让BNPL摆脱“过度消费”的标签。
对普通消费者关键是要学会“理性分期”。Hoolah的Arvin Singh现在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理财视频,教年轻人怎么计算“真实分期成本”。“很多商家把商品价格提高10%,再标‘3期免息’,其实你付的钱更多了。”他说。扎卡里亚则建议央行把BNPL纳入征信体系,“让逾期和欠信用卡一样有代价”。无论如何, 马来西亚的分期购物热潮已经无法逆转,它像一面镜子,照出疫情后消费社会的焦虑与变革——当“先享后付”成为习惯,我们或许该停下来问问自己:钱包变轻了生活真的变好了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