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美国消费者为何热衷分期购物,却担忧信用风险

分期购物:美国消费市场的“双刃剑”

走进任何一家美国连锁超市, 收银台旁总能看到“分期付款”的提示牌,手机屏幕上弹出“Buy Now, Pay Later”的弹窗,连街角汉堡店都开始支持“先吃后付”——这种被称为BNPL的分期购物模式,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渗透美国人的日常生活。 Affirm、 Afterpay、Klarna这些名字听起来像科技新贵,其实吧却成了无数美国消费者的“隐形钱包”。他们中有人用分期买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有人靠免息付清了圣诞礼物,也有人主要原因是逾期还款被追讨债务。这种让人又爱又恨的消费方式,背后藏着美国消费者在经济压力与消费欲望间的挣扎。

从“应急工具”到“日常习惯”:分期购物的渗透逻辑

2023年的黑色星期五, 纽约白领丽莎在亚马逊下单了一款降噪耳机,总价199美元,选择分期后每周只需支付12美元。她没动用信用卡,也没刷储蓄账户,只是点击了“Afterpay”选项。“就像把一笔大开销拆成了四杯咖啡的钱,”她说。这种“无痛支付”的体验, 正是BNPL迅速走红的核心——它把传统信贷的复杂流程简化成了“扫码-确认-分期”三步,连18岁的学生都能轻松上手。

美国消费者拥抱分期购物,但同时也面临信用风险
美国消费者拥抱分期购物,但同时也面临信用风险

经济压力是BNPL火爆的底层推手。美联储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信用卡债务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平均每个家庭欠款7958美元。这时候,学生贷款恢复偿还、房租同比上涨8%,中低收入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被严重挤压。这时候, BNPL提供的“免息分期”就像救命稻草——它不像信用卡那样需要审批,不会主要原因是信用分低被拒绝,还能让消费者提前拿到心仪的商品。咨询公司McKinsey的报告显示, 2016年BNPL仅占美国无担保贷款的6%,2023年这一数字飙升至13%,预计2025年将突破20%。

疫情加速了这一趋势。2020年封城期间,美国电商销售额暴涨42%,线下零售商为了留住顾客,纷纷与BNPL平台合作。从沃尔玛到Target,从Sephora到Nike,连老牌百货公司Macy's都推出了分期付款选项。更关键的是 传统金融机构也坐不住了——2021年,高盛收购了 BNPL 公司Clay,万事达卡投资Klarna,花旗银行推出“Pay with Points”分期服务。资本涌入让BNPL从“小众工具”变成了“标配选项”,消费者想不用都难。

“零成本”幻觉:分期购物的甜蜜陷阱

“这玩意儿会上瘾,”华盛顿州的单亲妈妈Krista Michels承认。她主要原因是信用评级只有580分, 办不了传统信用卡,只能靠Afterpay和Sezzle给孩子买衣服、给汽车加油。“第一次用是在Target买89美元的童鞋,分三期付,没花一分钱利息,感觉占了便宜。”后来啊呢?她很快发现, 当“分期”变成习惯后每周的还款额加起来比一次性付款还多——“上个月光分期付款就花了680美元,比房租还高。”

BNPL最诱人的口号是“零利息、零手续费”,但细看条款就会发现“免费”背后的代价。Affirm虽然不收滞纳金, 但对高信用风险用户会收取15%-30%的年化利率;Afterpay允许延期还款,但每次逾期罚款25美元,相当于原价的28%;Sezzle虽然提供宽限期,却会自动从绑定的借记卡扣款,如果余额不足,不仅会被银行收取35美元透支费,还会影响信用分。Consumer Reports在2023年10月的一项调查中显示, 63%的BNPL用户从未仔细阅读过服务条款,而其中38%的人曾因“看不懂费用结构”多付了钱。

更隐蔽的风险在于过度消费。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行为经济学教授发现,使用BNPL的消费者平均购物金额比一次性付款高出34%。“当价格被拆分成‘每周9.9美元’时 大脑会自动忽略总价,”教授解释,“这就像买奶茶时‘第二杯半价’让你多买了一杯,其实算下来根本不划算。”2023年黑色星期五期间, BNPL平台处理的订单中,有41%的商品单价超过500美元,远高于传统电商的18%——分期付款正在让美国人买更多“本不需要的东西”。

信用风险的隐忧:当“灵活支付”遇上“债务黑洞”

“我以为BNPL不会影响信用分,直到我被银行拒贷。”亚利桑那州的教师约翰说。2022年,他通过Klarna分期购买了3台苹果设备,总额2400美元,主要原因是忘记还款导致逾期30天。后来啊他的信用分从720暴跌到610,连车贷利率都从4.5%涨到了8.2%。这个案例揭示了BNPL最被忽视的风险:看似“无感”的分期付款,正在悄悄侵蚀消费者的“金融身份证”。

信用评级迷雾:分期付款是否影响“金融身份证”?

传统信用卡的还款记录会上报三大征信机构,逾期几天就会在信用报告上留下污点。但BNPL行业的做法却五花八门:Affirm和Afterpay会按时上报还款记录, 逾期也会标记;Klarna则只上报逾期信息,按时还款不记录;Sezzle干脆不与征信机构合作。这种“双标”让消费者陷入误区——很多人以为“BNPL逾期没事”,直到申请房贷时才发现问题。

2023年9月, 美国国家消费者律法中心发布报告指出,BNPL用户的信用纠纷量比信用卡用户高出27%。更麻烦的是多头借贷正在成为普遍现象。金融科技公司FICO的数据显示,平均每个BNPL用户一边在2.3个平台上有未结清的分期订单。当多个平台的还款日撞车时 拆东墙补西墙就成了唯一选择,“我见过有人用Afterpay的还款额去还Sezzle的欠款,再说说越滚越大,”债务咨询机构GreenPath的顾问说“这和信用卡循环负债没什么区别,只是换了个马甲。”

条款复杂度:一场“文字游戏”还是真正的风险?

打开BNPL平台的用户协议,你会发现满屏的律法术语:“预付费用”“违约金计算方式”“所有权保留条款”——这些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简直是“天书”。2023年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测试发现, 只有12%的人能准确说出BNPL的逾期后果,而89%的人以为“所有平台都像信用卡一样有21天宽限期”。

退货纠纷更是让消费者头疼。按照行业惯例,通过BNPL购买的商品,退款会先退到平台账户,而不是原支付方式。如果消费者已经还了一部分款, 退款会优先抵扣剩余本金,导致“钱付了货没收到,还得继续还款”的尴尬局面。2023年黑色星期五期间, 电商平台Shopify的投诉数据显示,BNPL相关的退货纠纷占比高达34%,是传统信用卡的3倍。

监管机构终于坐不住了。2023年7月, CFPB向BNPL公司发出警告信,要求其“像传统银行一样接受监管”;10月,国会召开听证会,消费者律法中心副主任Lauren Saunders直言:“BNPL的本质是信贷,却享受着监管豁免,这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但即便如此,短期内行业乱象仍难根治——毕竟在“刺激消费”和“保护用户”之间,资本永远会选择前者。

零售商的“阳谋”:分期购物是促销工具还是负债催化剂?

“加入BNPL后我们的客单价提升了28%,退货率下降了12%。”2023年第二季度财报

从“支付选项”到“增长引擎”:零售商的BNPL布局

沃尔玛在2023年与Affirm达成独家合作, 将分期付款选项覆盖到10万种商品,包括生鲜、家电、药品等全品类。后来啊当月线上销售额增长19%,其中使用分期付款的新用户占比达43%。更妙的是 零售商不需要为BNPL服务支付手续费——相反,平台还会向商家收取3%-6%的交易佣金,相当于把信用卡的“刷卡费”转嫁给了消费者。

奢侈品行业也在悄悄跟进。2023年11月,Tiffany宣布与Klarna合作,支持1000美元以上商品的分期付款。此举让年轻消费者能够“买得起”蒂芙尼的项链——一件3000美元的珠宝, 分12期每月只需250美元,比一杯星巴克咖啡还便宜。但问题是当“奢侈品”变得“平价化”,其品牌溢价是否会被稀释?这是零售商们不愿深想的问题。

传统金融的反击:BNPL会颠覆信用卡吗?

面对BNPL的冲击,信用卡巨头们终于坐不住了。2023年, 美国银行推出“Pay in 3”服务,允许用户将账单拆分为三期还款,不收利息;摩根大则上线“FlexPay”功能,针对不同消费金额提供3-24期的分期方案。这些传统信贷机构的优势在于:成熟的信用评估体系、完善的消费者保护机制,以及与征信系统的深度绑定。但它们的劣势也很明显——流程复杂、审批严格、年费高昂。

一场“新旧金融”的较量正在上演。BNPL的底层逻辑是“场景化信贷”——在你最想付款的时候提供分期;传统信用卡则是“额度化信贷”——先给你一笔钱,再让你决定怎么花。哪种模式更符合未来?或许答案藏在2023年黑色星期五的数据里:BNPL处理的交易额同比增长65%, 但信用卡交易额仍占总额的78%——短期内,两者更可能是“共存”而非“颠覆”。

给消费者的避坑指南:在热衷与担忧间找到平衡

BNPL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滥用它的人。就像信用卡,用好了是理财工具,用不好就是债务陷阱。如何理性使用分期购物?关键在于把“被动选择”变成“主动决策”。

读懂“隐藏条款”:分期购物前的三个必问问题

,退货政策是什么?确认退款是退到银行卡还是平台账户,以及退款时间是否与还款日冲突。

预算管理术:让分期付款成为“财务助手”而非“债务帮凶”

最简单的规则是“50-30-20”:50%收入用于必需品, 30%用于娱乐消费,20%用于储蓄和还款。如果你用BNPL买了娱乐商品,确保每月还款额不超过“娱乐预算”的50%。再说一个,给每个分期账户设置自动扣款,避免因忘记还款影响信用分。再说说 定期检查信用报告——通过AnnualCreditReport.com,每年可以免费查看三次自己的征信记录,及时发现异常。

分期购物的本质,是“用未来的钱换现在的快乐”。在美国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国家,它既满足了即时满足的欲望,也放大了财务风险的关键。对于消费者 真正的自由不是“想买就买”,而是“买得起也还得起”;对于行业可持续的发展不是靠诱导消费,而是靠建立信任。当BNPL不再披着“零成本”的外衣, 当消费者不再被“免息”的噱头迷惑,这个市场才能真正走向健康——毕竟没有哪个消费方式,值得用信用和未来去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