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软银拟转让印度电商Flipkart股权

软银抛售Flipkart股权, 这盘棋局藏着多少算计

2018年3月14日《印度时报》一条消息搅动了跨境投资圈——软银集团打算把手里攥着的Flipkart部分股权转给沃尔玛,后者可能要砸80亿到100亿美元。这笔交易要是落地,沃尔玛直接拿下Flipkart 51%的控股权,成了这家印度电商巨头的新主人。说到底, 资本市场的戏码从来不是简单的买卖,软银这一手“股权转让”背后藏着多少对印度电商未来的押注,又藏着多少对当下风险的忌惮嗯?

印度电商的“三国杀”:热闹背后的烧钱游戏

Flipkart能在印度电商江湖里坐头把交椅,可不是靠运气。2017年它拿下了四成市场份额,比亚马逊印度和本土对手Snapdeal加起来还热闹。但你打开印度人的手机,满屏的“9.9元秒杀”“满300减150”,你以为这是消费狂欢?其实是一场资本堆出来的战争。亚马逊2016年就往印度市场扔了30亿美元补贴, 物流配送费比商品价还低,Flipkart背后有软银撑腰,敢跟着烧钱,两家打架,本土消费者倒是得了便宜,可投资人兜里的钱哗哗地流。

软银拟转让印度电商Flipkart部分股权 沃尔玛占股51%
软银拟转让印度电商Flipkart部分股权 沃尔玛占股51%

更扎心的是印度电商的“获客成本”高得吓人。根据印度零售商协会2017年的报告,一个新用户的获取成本要花掉200卢比,转化率却只有1.5%。什么概念?你花200块拉来一个人,再说说可能只买30块钱的东西。这种“赔本赚吆喝”的生意,软银烧了几年,估计心里也在打鼓——这市场到底啥时候能盈利?

软银的“退出艺术”:是及时止损还是另起炉灶?

软银手里攥着Flipkart约24%的股权, 这笔投资最早能追溯到2014年,那时候孙正义还在全球扫货电商项目,觉得印度就是下一个中国。可2017年亚马逊突然发力, 把印度市场搅得鸡飞狗跳,Flipkart的估值从160亿美元掉到了140亿,软银急了赶紧又追投了25亿美元稳住阵脚。现在突然要卖股权,是认栽了?

未必。软银的Vision Fund讲究“快进快出”,投项目像炒股票,低买高卖才是王道。这次转让给沃尔玛,软银能套现多少?按《印度时报》说的, Flipkart估值要翻倍到200亿,软银去年投的25亿,现在能赚回20亿,这波操作算不上亏,甚至可以说“落袋为安”。更关键的是 沃尔玛接盘后Flipkart不用再跟亚马逊死磕了软银通过股权转让,既能拿回现金,又能让亚马逊在印度少个强力对手,这笔账,孙正义算得比谁都精。

沃尔玛的“印度野心”:零售巨头的跨界豪赌

沃尔玛为啥非要挤进印度电商的浑水?这家全球最大的超市卖场,线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线上却一直是个短板。2016年它试过收购Jet Airways, 后来啊没成;2017年看Flipkart不顺眼,想自己搞,后来啊被亚马逊压着打。现在直接收购Flipkart, 等于直接抄了近道——Flipkart有3000万用户,20万卖家,还有自建的物流仓库,这些沃尔玛自己砸钱做,少说也得三年。

但沃尔玛的野心不止于电商。印度有13亿人口,中产阶级2025年要涨到5亿,消费升级的浪潮里线上线下结合才是王道。沃尔玛在美国搞“线上下单、 门店自提”,在印度也能复制——用Flipkart的线上流量,引到沃尔玛的线下超市,一买一卖,闭环就形成了。只是印度这市场太“野”, 物流配送经常“再说说一公里掉链子”,支付习惯又偏爱现金,沃尔玛能不能适应,还得打个问号。

股东们的“股权迷局”:谁在笑,谁在哭?

Flipkart的股东名单像本“资本名人录”:软银占24%, 老虎环球20%多,南非Naspers 13%,两位创始人各10%,还有腾讯、微软、eBay跟着喝汤。这次软银抛售,其他股东跟着“跳船”吗?知情人士说 沃尔玛要买的51%股权里最多30%来自现有股东和员工,也就是说老虎环球、Naspers这些“老伙计”可能趁机套现。

最惨的可能是员工。Flipkart2017年给员工发了股权激励, 当时估值160亿,现在要是按200亿卖,员工手里的期权能增值,可要是沃尔玛接盘后大裁员,期权变废纸也不是没可能。2018年初,Flipkart刚裁掉500名“非核心岗位”员工,沃尔玛来了会不会再来一波“优化”?打工人心里估计早就敲起了小鼓。

印度电商的“盈利困局”:烧钱到何时才是个头?

Flipkart和亚马逊印度打了五年,谁也没赚到钱。亚马逊印度2017年营收28亿美元, 净亏18亿;Flipkart更惨,2016年亏了17亿美元,2017年亏了22亿。这种“越卖越亏”的生意,投资人早就等不及了。软银这次转让股权,说白了就是不想再给印度电商当“提款机”了。

可印度电商的坑,沃尔玛敢跳吗?印度零售市场70%还是线下小店,电商渗透率不到5%,比中国差远了。而且印度人买东西喜欢“摸一摸、试一试”,线上购物退货率高达30%,比中国高出一倍。沃尔玛在美国能搞“无人工超市”,在印度连个稳定的冷链物流都建不起来拿什么跟亚马逊拼?

跨境电商的“印度启示”:别被市场迷惑了双眼

软银和沃尔玛的这场股权交易, 给所有想进印度市场的跨境电商提了个醒:印度不是“下一个中国”,它有自己的“脾气”。2017年, 中国某快时尚品牌想复制“9.9元包邮”模式,后来啊印度消费者嫌质量差,退货率高达40%,亏了3000万撤场。这说明, 印度市场不能靠“低价轰炸”,得懂本地人想要什么——比如他们喜欢“先买后付”,喜欢“30天无理由退货”,甚至喜欢卖家用WhatsApp发订单通知。

更关键的是别轻易跟“巨头硬刚”。亚马逊在印度烧了50亿美元,到现在还没盈利,中小企业进去就是“炮灰”。聪明的玩家学印度本土电商Meesho, 搞“社交电商”,让用户在WhatsApp群里卖货,零成本开店,2017年用户量暴涨300%,硬是在巨头夹缝里撕开了一道口子。

资本的“终极逻辑”:永远在寻找下一个风口

软银抛售Flipkart, 沃尔玛接盘,表面看是两家公司的股权游戏,背后其实是资本对“下一个增长极”的重新定义。2018年, 当所有人都盯着印度电商时孙正义已经在悄悄布局东南亚——他投资了印尼电商Tokopedia,又给菲律宾的Grab投了15亿美元。资本永不眠,它们永远在找“下一个Flipkart”,然后再在合适的时机,把它卖给下一个“沃尔玛”。

印度电商的故事,远未结束。沃尔玛能不能把Flipkart做成“印度版京东”?亚马逊会不会继续死磕到底?中小玩家还有没有机会分一杯羹?这些问题,没人能给出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资本和市场的博弈里永远没有“稳赚不赔”的生意,只有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的幸存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