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在线消费激增,难道不是拉动印度电商发展的关键因素吗
圣雄甘地的预言与小城镇的消费觉醒
印度人住在他们的村子里——多年前圣雄甘地如是说。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在印度电商行业的神经上。曾几何时电商被看作是城市中产阶级的专属游戏,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消费者只能隔着屏幕羡慕呃。但2017年, Quartz的一篇报道揭开了真相:印度电商业务正在经历一场“下沉革命”,小城镇在线消费的激增,让整个行业不得不重新审视甘地的预言。
你以为小城镇真有那么多“购物狂”?数据背后的真相
RedSeer的数据显示, 2017年印度电商门户网站的每月活跃用户达2000万,同比增长33%。更扎眼的是其中41%的网购者来自小城镇。这数字看起来很美,但深挖下去会发现,这些“活跃用户”里真正能持续消费的并不多。Grant Thornton India的Harish HV一针见血:“主要是小城镇的上层人群在网购,他们的品味和一线城市消费者几乎一样。想让其他人上网?难。”

小城镇的富裕阶层确实在推动消费——他们不用再跑到大城市买品牌手机或家电,在网上就能搞定。但问题在于,这部分人太少了。Kotak的财富报告指出, 新兴城市和小城镇人口占印度总人口的45%,但可支配收入能支撑高频网购的,可能不到10%。电商公司如果为了迎合更多人降价,利润从哪来?不降价,消费规模又怎么扩大?这事儿,根本没那么简单。
电商巨头的“下沉游戏”:从城市到小镇的野心与算盘
Flipkart和Amazon早就盯上了小城镇这块肥肉。2016年, Amazon推出“udan”项目,和StoreKing、Vakrangee等农村小店合作,让店主帮村民在Amazon上下单。2017年, Flipkart跟进,推出针对小城镇的“Free EMI”计划,连没信用卡的人都能分期付款。Amazon India业务负责人Amit Agarwal当时放话:“我们近85%的客户来自二线和较小城市。”
这些策略确实见效了。RedSeer的数据显示,2017年二线城市和小城镇的购物者增长速度是一线城市的三倍。但这里有个:电商巨头们喊着“普惠”,本质上还是在收割小城镇的“高净值人群”。比如Amazon的udan项目, 虽然覆盖了偏远地区,但下单的村民买的大多是手机、家电这些高价品,真正的日用品占比不到20%。这不是“普惠”,是“精准收割”。
零佣金与低价陷阱:Meesho的“小镇生意经”能走多远?
在巨头们忙着抢夺高价值用户时Meesho另辟蹊径,搞起了“零佣金”模式。它瞄准的是小城镇的“小B”——那些想通过微信、WhatsApp卖货的小店主。Meesho提供货源,让小城镇卖家零成本开店,再通过社交关系卖货。2017到2019年,Meesho的用户数量翻了10倍,其中70%来自二三线城市。
但零佣金能持续吗?Meesho的低价策略确实让小城镇卖家尝到甜头, 比如一件进价50元的T恤,他们加价10元就能卖出,比线下批发还便宜。但问题在于,这种模式依赖低价竞争,一旦供应链成本上涨,Meesho要么涨价,要么补贴。2020年,Meesho的转化率从2019年的5%下降到3.5%,说明低价的吸引力正在减弱。小城镇的消费者不是傻子,便宜了一阵子,发现质量不行,下次就不买了。
物流:小城镇电商的“再说说一公里”噩梦
你以为小城镇网购体验差,是主要原因是没网?错了物流才是真正的拦路虎。2017年, Flipkart和Amazon在印度建了200多个仓库,二三线城市的配送时间从7天缩短到3天。但RedSeer的数据显示,仍有30%的小城镇订单需要5天以上才能送达,偏远地区甚至超过一周。
物流成本高得吓人。在孟买,配送一单成本约20卢比;但在比哈尔邦的一个小镇,成本要翻两倍,达到40卢比。电商公司要么自己承担,要么转嫁给消费者。后来啊就是小城镇消费者要么等不起,要么嫌贵不买了。2018年, Flipkart在比哈尔邦的一个试点项目中,配送成本占订单金额的15%,远高于城市地区的5%,项目再说说只能收缩。
实体零售的“复仇”:杂货电商的小镇之战有多难?
杂货电商本该是小城镇的“下一个蓝海”,但现实给了电商巨头一记耳光。CRISIL的数据显示, 2015到2017年,印度杂货电商市场规模从5亿美元增长到10亿美元,但增速从20%暴跌到12%。线下杂货店根本不怕竞争——他们提供“即时交货”“可随时调货”“老板认识你”这些电商给不了的东西。
BigBasket和Grofers在2017年尝试进入小城镇,后来啊惨败。在泰米尔纳德邦的一个小镇,BigBasket的订单量不到当地杂货店的1/10。消费者说:“我花100卢比买的东西,等三天才到,还不如去楼下小店,老板还能帮我挑新鲜的。”更致命的是小城镇的杂货店和农民有直接合作,蔬菜水果比线上还便宜20%。电商想靠“新鲜”和“便利”打动小镇居民,根本没戏。
从“尝鲜”到“依赖”:小城镇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变迁
小城镇消费者对网购的态度,正在从“试试看”变成“离不开”。2017年,RedSeer做过一个调查:小城镇网购者的重复购买率从2016年的28%提升到45%。但和一线城市的60%比,还有差距。这说明什么?小城镇消费者还没完全养成网购习惯。
手机普及是关键。2017年,印度小城镇的智能手机渗透率从2015年的35%涨到55%,但很多人还是用2G网络。加载一个商品页面要等1分钟,谁有耐心?Meesho发现,用3G的小城镇用户,转化率是2G用户的3倍。所以电商公司不仅要卖货,还得帮小城镇消费者“升级网络”——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自有品牌与小镇市场:电商的“全品类”迷思
Flipkart和Amazon都在推自有品牌, 比如Flipkart的“Billion”和“Smartbuy”,Amazon的“Symbol”。这些品牌在城市卖得不错,但在小城镇,消费者根本不买账。2018年,Flipkart的自有品牌手机在小城镇的销量占比只有12%,一线城市却高达25%。
小城镇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还停留在“国货”和“大牌子”上。他们宁愿多花500卢比买三星手机,也不买便宜1000卢比的Flipkart自有品牌。主要原因是“三星坏了有保修,谁知道你那个牌子靠不靠谱”。电商巨头想靠自有品牌赚差价,在小城镇根本行不通——先得让消费者认识你、信任你,这比卖货难多了。
未来十年:小城镇消费占45%?数字背后的乐观与隐忧
RedSeer预测,到2030年,小城镇消费将占印度在线消费的45%。这个数字很诱人,但别忘了2015年一线城市电商增长180%,2017年却降到11%。小城镇会不会重蹈覆辙?
乐观的是 印度小城镇的中产阶级在扩大,2020年达到3亿人,这些人有钱有闲,会成为网购主力。但隐忧也不少:物流成本降不下来杂货电商打不过线下消费者信任度难建立。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45%就是个梦。
支付革命与信任危机:数字支付在小镇的“双刃剑”
Paytm和PhonePe的普及,让小城镇的数字支付从“奢侈品”变成“日用品”。2017年,小城镇的数字支付渗透率从2016的18%涨到35%。但支付方便了诈骗也来了。2018年, 印度小城镇的数字诈骗案件比2017年增长了40%,很多消费者主要原因是被骗过钱,再也不敢在网上支付。
电商公司只能硬着头皮做“信任教育”。Amazon在2019年推出“A-to-Z Guarantee”, 承诺交易出问题全额赔付;Paytm则和当地村委会合作,搞“支付平安讲座”。这些措施有点用——2020年,小城镇数字诈骗投诉率下降了15%。但信任这东西,碎了难补。想让小城镇消费者放心支付,电商公司得比防贼还小心。
小城镇消费是“钥匙”还是“枷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