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软银集团是否计划对印度杂货电商Grofers投资8000万至1亿美元

软银的印度棋局:8000万美金是救场还是豪赌?

最近印度杂货电商圈子里悄悄传开一个消息:日本科技巨头软银可能要给Grofers投8000万到1亿美元。这事儿挺有意思, 毕竟Grofers已经两年没融到钱了上一次还是2015年11月软银自己领投的1.2亿美元。现在突然又传出软银要出手,这到底是想救场,还是又在下一盘大棋?

Grofers的生存困境:两年“空窗期”后的融资急迫

说真的,这两年Grofers的日子可不好过。作为印度杂货电商的老玩家, 它占着30%的市场份额,看着不少,但跟对手BigBasket的50%比,还是差了点火候。更麻烦的是从2021年到2023年,它整整两年没融到一分钱。要知道,电商行业可不等人,烧钱的速度比夏天冰棍化得还快。没有新资金,怎么扩张?怎么优化供应链?怎么对付竞争对手的降价促销?

软银集团将对印度杂货电商Grofers投资8000万-1亿美元
软银集团将对印度杂货电商Grofers投资8000万-1亿美元

Grofers自己也知道问题严重。2020年2月,它刚做完E轮融资,拿了40亿卢比,领投的还是软银。但有意思的是那轮估值降了20%,直接跌回了3亿美元,跟2015年软银第一次投资时差不多。这说明什么?市场对印度杂货电商的热情退潮了投资者开始变得谨慎。Grofers的创始人阿尔宾德·德新德萨肯定急,毕竟电商这行,资金链一断,说倒就倒。

从1.2亿到8000万:软银的投资逻辑变了吗?

有人可能会问,软银不是挺有钱的吗?怎么这次只打算投8000万到1亿美元,比2015年的1.2亿还少?其实这背后藏着软银的投资逻辑变化。2015年印度电商刚起步,大家都在抢地盘,软银大手一挥,1.2亿美元砸下去,占了大头。现在不一样了 市场格局基本定了BigBasket有阿里巴巴撑腰,Swiggy有腾讯站台,Grofers虽然老牌,但优势没那么明显了。

软银这次出手,更像是一种“风险对冲”。它既不想放弃印度杂货电商这块蛋糕,又不想投太多钱进去填坑。8000万到1亿美元,刚好够Grofers撑一段时间,但又不会让软银承担太大风险。毕竟软银在印度栽过跟头, 当年投资Flipkart,再说说把股权卖给了沃尔玛,赚了钱,但也明白印度市场的坑有多深。

印度杂货电商战场:BigBasket的50%份额vs Grofers的30%

说到印度杂货电商,不得不提BigBasket。这家公司占了50%的市场份额,几乎是Grofers的两倍。为啥BigBasket这么强?背后有阿里巴巴这个金主爸爸。2020年2月, 阿里巴巴直接给了BigBasket和Zomato总共5亿美元的投资,这钱一到位,BigBasket立刻开始扩张,建仓库、招配送员、搞补贴,把Grofers压得喘不过气。

Grofers也不是没挣扎过。它主打“超本地化杂货递送”,承诺下单后1.5小时内送到家,这速度在印度市场算快的。而且它跟美国DoorDash有点像,配送员全是自己养的,不是第三方外包,按道理讲服务质量能更高。但问题也在这儿:自建配送太烧钱了。Grofers每月收入10亿卢比,听着不少,但对比BigBasket的规模,还是差得远。更关键的是BigBasket有阿里巴巴的供应链支持,商品种类多、价格低,用户自然更愿意去。

1.5小时送达的生死时速:Grofers的护城河有多深?

Grofers最引以为傲的就是“1.5小时送达”。想想看,在印度这种大城市,堵车堵成狗,1.5小时能把杂货送到家,确实挺厉害的。但它这个护城河到底深不深?恐怕未必。先说说1.5小时送达成本太高,自建配送团队、建前置仓,每一项都是烧钱的无底洞。Grofers日订单量3万笔,听着不少,但分摊到每个订单上,配送成本可能比卖货赚的还多。

接下来BigBasket也在学。2021年开始, BigBasket也在部分城市试点“30分钟极速达”,虽然覆盖范围没Grofers广,但一旦模式跑通,Grofers的速度优势就没那么明显了。再说印度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远高于速度,只要BigBasket便宜一点,很多人宁愿多等几个小时。Grofers想靠速度突围,但对手有钱有资源,迟早能追上来。

阿里巴巴与软银:印度电商市场的双雄博弈

印度电商市场现在有点“神仙打架”的意思。一边是阿里巴巴, 通过投资BigBasket和Zomato,牢牢掌控着生鲜外卖和杂货电商的半壁江山;另一边是软银,虽然卖掉了Flipkart,但也没放弃印度,这次又盯上了Grofers。这两家科技巨头在印度的较量,早就不是单纯的商业竞争,而是全球资本博弈的延伸。

软银跟阿里巴巴算是老对手了当年在中国市场就斗得你死我活,现在又把战场搬到了印度。软银投资Grofers, 某种程度上就是在跟阿里巴巴叫板:你投BigBasket,我就扶Grofers,看谁笑到再说说。但问题是 软银现在手里牌没阿里巴巴多,阿里巴巴有淘宝、天猫、支付宝的生态支持,而软银主要靠钱砸,钱总有花完的一天。

估值缩水20%:独角兽光环下的隐忧

Grofers曾经也是风光无限的独角兽,估值一度冲到10亿美元以上。但2020年E轮融资后估值直接缩水20%,跌回3亿美元。这说明什么?说明投资者对印度杂货电商的预期变了。以前觉得这是个万亿级的市场, 现在发现,烧钱烧了这么多年,盈利遥遥无期,用户忠诚度低,供应链成本高,根本不是那么好啃的骨头。

更尴尬的是 Grofers的融资总金额已经达到1.65亿美元,老虎全球、红杉这些顶级机构都投过但回报率怎么样?恐怕不乐观。软银这次再投8000万到1亿美元, 能不能让Grofers逆袭不好说但软银自己可能也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毕竟印度市场潜力大,就算短期不赚钱,长期看还是值得布局的。

下沉市场成新战场:Grofers的下一步棋怎么走?

Grofers想翻盘,可能得把目光投向下沉市场。印度的一二线城市竞争太激烈, BigBasket、亚马逊Fresh这些巨头把持着,Grofers很难插足。但三四线城市就不一样了杂货电商渗透率低,用户需求大,而且竞争没那么激烈。Grofers如果能复制“1.5小时送达”的模式,在下沉市场建立根据地,说不定能杀出一条血路。

不过下沉市场也有坑。物流基础设施差,用户支付习惯不成熟,客单价低,这些都是难题。Grofers需要重新设计供应链,可能得跟当地的杂货店合作,而不是自建仓库,这样才能降低成本。再说一个, 自有品牌也是个方向,就像亚马逊的Basic Goods那样,通过高性价比的自有产品吸引用户,提高毛利率。

行业数据揭秘:印度生鲜电商的转化率与成本真相

印度生鲜电商的转化率低得吓人。根据行业数据,平均转化率只有2%-3%,也就是说100个进店的用户,只有2-3个会下单。这比国内电商10%以上的转化率差远了。为啥?主要原因是用户对生鲜商品不信任,担心配送过程中坏了、不新鲜,而且价格比线下超市贵,很多人宁愿自己去买。

更致命的是获客成本。印度杂货电商的获客成本高达150-200卢比, 而一个新用户的终身价值可能只有500卢比左右,根本不划算。Grofers虽然日订单3万笔,但很多都是老用户复购,新用户增长乏力。如果软银的投资不能帮它降低获客成本、提高转化率,这笔钱很可能打水漂。

软银的投资哲学:押注印度还是复制中国模式?

软银在印度投资,总给人一种“复制中国模式”的感觉。当年在中国,软银投资阿里巴巴、京东,都赚得盆满钵满,现在想把这套搬到印度。但印度跟中国不一样,基础设施差,消费习惯不同,电商渗透率低,简单照搬中国模式肯定行不通。

Grofers的问题,其实也是所有印度杂货电商的问题:怎么平衡速度和成本?怎么提高用户忠诚度?怎么实现盈利?软银这次投资,如果只是给钱,不给解决方案,那Grofers很难翻身。软银应该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 帮Grofers优化供应链、引入技术、对接全球市场,而不是光靠烧钱抢市场。

说到底,软银对Grofers的这笔投资,到底是救场还是豪赌,现在还不好说。印度杂货电商市场潜力大,但坑也不少。Grofers如果能抓住软银的钱, 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说不定能逆袭;如果还是老样子,8000万美金可能撑不了多久。毕竟电商这行,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