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沃尔玛是否考虑对印度电商巨头Flipkart进行大规模股权投资

零售巨头的印度棋局:沃尔玛与Flipkart的投资博弈

最近零售圈最劲爆的消息, 莫过于沃尔玛那个在印度市场憋了十年大招的“老狐狸”,又开始对Flipkart动手了。上周早些时候, 沃尔玛首席施行官道格·麦克米伦带着一帮高管悄悄溜达到了Flipkart的班加罗尔总部,表面上是“友好访问”,明眼人都知道——这哪是串门,分明是带着支票本来谈婚论嫁的。要知道, 这已经是沃尔玛第五次派人去“考察”Flipkart了从2016年抛出10亿美元的小额试探,到如今传闻可能砸下160亿美元拿下77%股权,这步棋沃尔玛走得比蜗牛还慢,但每一步都踩在了印度电商的命门上。

从试探到豪赌:沃尔玛对Flipkart的十年投资轨迹

时间拉回到2016年9月, 那时候印度电商刚经历一轮烧钱大战,Flipkart靠着软银的钱跟亚马逊死磕,账上的钱烧得比火箭还快。沃尔玛这时候突然跳出来说要投资10亿美元,当时大家都觉得——这美国老头是不是来打酱油的?毕竟沃尔玛在印度只有21家 cash-and-carry门店,跟电商八竿子打不着。后来啊呢?人家不是来打酱油的,是来“抄底”的。2018年4月, 沃尔玛突然甩出160亿美元的大单,直接买走Flipkart 77%的股权,把软银、腾讯这些老股东都惊得下巴掉了。这笔交易创下印度初创公司收购纪录的一边,也让沃尔玛一夜之间成了印度电商的“隐形冠军”。

沃尔玛计划对印度电商巨头Flipkart进行股权投资
沃尔玛计划对印度电商巨头Flipkart进行股权投资

你以为故事到这就结束了?天真。2023年底, 麦克米伦又带着团队杀回班加罗尔,这次连谈判桌都没上,直接钻进了Flipkart的物流仓库。消息人士透露,沃尔玛正在考虑追加投资,目标是把持股比例提到85%以上。为啥突然这么急?主要原因是亚马逊在印度最近动作太大——2023年黑五期间, 亚马逊印度区的GMV暴涨了42%,直接把Flipkart的市场份额啃掉了3个百分点。沃尔玛坐不住了这钱再不投,怕是要被亚马逊“按在地上摩擦”。

Flipkart的诱惑:1000亿市场的入场券还是烫手山芋?

说到底,沃尔玛是冲着印度电商那1000亿美元的蛋糕来的。根据印度零售商协会的数据, 2023年印度电商市场规模已经达到820亿美元,预计2025年能摸到1200亿美元的门槛。这个市场啥特点?增速快得吓人——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比中国电商巅峰时期还猛。但问题也在这儿:蛋糕虽大,抢的人更多。亚马逊、Reliance Jio、Tata Group,哪个不是狠角色?Flipkart凭啥能成沃尔玛的“救命稻草”?

Flipkart的底牌其实很硬。,用户心智占得好。在印度中产阶级眼里 Flipkart是“自己人”,亚马逊是“美国佬”,这种文化认同感,砸多少钱都买不来。

但Flipkart也不是“白月光”。2023年财报显示,Flipkart净亏损依然高达18亿美元,比2022年扩大了5亿。为啥亏这么多?物流烧钱、补贴用户、跟亚马逊打价格战,三座大山压着。更麻烦的是 沃尔玛收购后Flipkart的“创业味儿”越来越淡——以前创始人比尼·班沙尔拍板就能上的项目,现在得经过阿肯色州总部审批,2021年比尼就是主要原因是“管理理念不合”黯然离场。这事儿让Flipkart的老员工直呼“变了味儿”,创新能力肉眼可见地滑坡。

沃尔玛的算盘:线下优势如何撬动电商增量?

沃尔玛为啥非要死磕印度电商?说白了线下生意到头了。2023年沃尔玛全球营收突破6000亿美元, 但增速只有2.3%,北美市场基本饱和,新开一家店就得关三家店,跟“拆东墙补西墙”似的。反观印度, 沃尔玛在印度的门店数量从2018年的21家暴增到2023年的28家,但营收占比还不到1%——这不是沃尔玛不想扩张,是印度零售市场太“碎片化”,小卖部比便利店还多,标准化门店根本铺不开。

那电商就成了突破口。沃尔玛的逻辑很简单:用线下的供应链优势,给线上输血;用线上的流量反哺线下。美国市场已经验证过这套打法——2023年沃尔玛美国电商增速达11%, 是线下增速的5倍,靠的就是“线上下单、门店自提”的模式。现在把这套搬到印度,效果立竿见影。2023年黑五期间, Flipkart通过沃尔玛印度的门店网络,实现了“2小时达”服务,订单量同比翻了3倍。更绝的是 沃尔玛把Flipkart的“卖家平台”跟自己的供应链系统打通了现在印度小卖家在Flipkart上卖一件衣服,沃尔玛能直接从本地仓库调货,成本比从中国进口低20%。

但这套“线下+线上”的融合,在印度走得并不顺。印度的基础设施跟美国差着十万八千里很多地方连稳定的电网都没有,更别说高速宽带了。2023年雨季,Flipkart在孟买的仓库被淹了30万件订单泡汤,直接损失了8000万美元。沃尔玛的物流专家到了印度才发现, 原来“高效配送”在有些地方是个伪命题——你让快递员骑着摩托车在泥泞路上送快递,还要求“当日达”,这不是扯淡吗?

亚马逊的影子:这场投资背后的三国杀

沃尔玛跟Flipkart眉来眼去,亚马逊在旁边可不是吃素的。2013年亚马逊进入印度时Flipkart还只是个大学生创业的小公司,现在愣是被亚马逊逼到了墙角。2023年亚马逊印度区的Prime会员数量突破1.5亿,比Flipkart的“超会员”多出40%。更致命的是 亚马逊在印度的“卖家生态”比Flipkart成熟——第三方卖家贡献了亚马逊印度80%的GMV,而Flipkart这个比例只有55%。

亚马逊为啥能赢?舍得砸钱。2023年亚马逊在印度投了25亿美元搞物流, 建了60个分拨中心,还跟印度邮政合作搞“再说说一公里”配送。现在亚马逊在印度的配送覆盖了99%的邮政编码,Flipkart同期只有85%。价格战上更狠, 2023年黑五期间,亚马逊把一部iPhone 15的直降了5000卢比,Flipkat只能跟着降价,后来啊单台手机亏了800块。

沃尔玛这次考虑追加投资,说白了就是想跟亚马逊“梭哈”。有分析师算过 如果沃尔玛真的把Flipkat的持股提到85%,就能彻底掌控Flipkat的董事会,然后把自己全球供应链的“弹药库”打开——比如把美国低价的家居用品、服装倒腾到印度,成本比亚马逊从中国进口低30%。但亚马逊也不是吃素的, 2024年1月,亚马逊突然宣布要在印度投资100亿美元建“智能物流园区”,直接跟沃尔玛对着干。这场印度电商的“三国杀”,现在才进入白热化阶段。

股权背后的暗战:控制权与独立性的拉锯

沃尔玛对Flipkat的控制欲,早就不是秘密了。2018年收购时 沃尔玛就特意在协议里加了“一票否决权”,Flipkat任何超过5000万美元的投资,都得经过阿肯色州总部点头。2022年Flipkat想跟印度本土支付公司Paytm搞深度合作, 后来啊沃尔玛总部硬是拖了半年才批,理由是“支付环节涉及用户数据,风险太高”。这种“家长式”的管理, 让Flipkat的团队苦不堪言——以前灵活决策的小公司,现在成了“走流程”的部门。

更麻烦的是原有股东的股权稀释。软银作为Flipkat的老股东, 2018年跟着沃尔玛一起套现离场,但没走干净,手里还攥着10%的股权。2023年沃尔玛考虑追加投资时软银突然提出要优先认购,不然就抛售股权。这摆明了是“趁火打劫”——沃尔玛急着跟亚马逊抢时间,软银就想多要点好处。再说说双方谈崩了软银在二级市场抛了3%的股权,直接导致Flipkat股价跌了12%。

Flipkat的中小股东更惨。2023年Flipkat搞了一次“员工股权激励计划”, 说好是给核心员工的“金手铐”,后来啊沃尔玛介入后激励条款改成了“必须完成总部KPI才能解锁”。2023年Q4, Flipkat的GMV没达标,5000名员工手里的股权成了“废纸”,直接闹到了印度劳工局。这事儿让Flipkat的员工士气跌到冰点, 2023年Flipkat的离职率高达28%,比亚马逊印度还高10个百分点。

文化融合的难题:美国资本与印度创业公司的碰撞

沃尔玛跟Flipkat的文化冲突,比想象中更严重。沃尔玛的企业文化是“节俭到抠门”——高管出差只能住经济型酒店,办公室打印纸要正反面用;Flipkat呢?创业公司那套“自由散漫”的作风,员工可以在办公室打板球,下午茶是免费的印度奶茶。2023年沃尔玛派了CFO过来 第一天就把Flipkat的咖啡机收了理由是“每天浪费2000卢比”,后来啊员工集体抗议,再说说不得不把咖啡机“请”回来但贴上了“每次使用收费10卢比”的标签。

管理理念的差异更致命。沃尔玛讲究“数据驱动”, 做决策先看报表;Flipkat以前是“直觉驱动”,创始人比尼·班沙尔拍脑袋就能定项目。2023年沃尔玛让Flipkat上线“AI推荐系统”, 后来啊算法把“纱丽”推给了所有男性用户,用户投诉量暴涨300%。沃尔玛的数据专家说“这是数据模型的问题”, Flipkat的产品经理却说“印度男人根本不买纱丽,这就是瞎搞”。双方吵了三个月,再说说把推荐系统改成了“地域化+性别化”,才勉强平息风波。

还有那个“印度特色”的官僚体系。沃尔玛在印度搞合规, 得面对16个邦的不同律法——有的邦要求“商品必须印当地语言”,有的邦规定“电商不能卖生鲜”。2023年Flipkat想在北方邦开生鲜配送, 后来啊当地政府要求先交5000万卢比的“保证金”,沃尔玛觉得这是“乱收费”,拖着不交,后来啊错过了农产品上市旺季,直接损失了1.2亿美元。这种“水土不服”,不是砸钱就能解决的。

数据不会说谎:投资真能带来协同效应吗?

抛开情怀和理想主义,咱们得看数据:沃尔玛收购Flipkat五年,到底有没有赚到钱?从财务角度看,Flipkat给沃尔玛的贡献其实挺有限。2023年Flipkat营收85亿美元, 净利润亏18亿,沃尔玛合并报表后印度区的整体利润率只有0.8%,比全球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但沃尔玛似乎并不急——他们看的是“未来价值”。

协同效应确实存在但需要时间。沃尔玛把自己的“会员体系”跟Flipkat的“超会员”打通后 2023年交叉购买率提升了22%——沃尔玛超市的会员,有35%会在Flipkat上买东西;反过来Flipkat的超会员,有28%会去沃尔玛门店消费。物流成本也降下来了 2023年Flipkat的平均配送成本从120卢比降到95卢比,降幅21%,主要靠沃尔玛的共享仓储网络。更关键的是用户增长, 2023年Flipkat的月活用户突破3.5亿,比收购前翻了3倍,这部分用户未来都是“现金牛”。

但亚马逊的追赶速度更快。2023年亚马逊印度区的GMV达到了650亿美元,跟Flipkat的差距从2018年的200亿缩小到80亿。更可怕的是亚马逊的盈利能力——2023年亚马逊印度区虽然还亏12亿, 但亏损率比2022年收窄了5个百分点,照这个速度,2025年就能实现盈亏平衡。反观Flipkat,2023年的亏损率还在扩大,从15%升到了21%。沃尔玛的投资,到底能不能“熬”到亚马逊盈利的那一天还真不好说。

中小卖家的机遇:被资本裹挟的印度电商生态

对印度中小卖家 沃尔玛和Flipkat的联姻,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好处是实实在在的。以前印度小卖家想在电商平台上卖货, 得交高额的“平台使用费+佣金”,Flipkat的抽成一度高达25%,现在降到18%,主要原因是沃尔玛用自己的供应链帮卖家降低了成本。2023年Flipkat上线了“沃尔玛卖家计划”, 允许小卖家直接从沃尔玛的仓库拿货,零库存压力,后来啊吸引了50万新卖家入驻,其中70%是第一次做电商的“小白”。

但代价也不小。沃尔玛进入后Flipkat的“流量规则”变了——以前是“新品优先”,现在是“大卖家优先”。2023年Flipkat前10%的大卖家贡献了60%的流量,中小卖家分到的“蛋糕”越来越少。更气人的是“算法黑箱”——中小卖家反映, 现在不投“广告费”,商品根本不会被推荐到首页,而广告价格比2022年涨了40%。一个在Flipkat卖手工皮包的卖家说:“以前靠手工质量能月销500单, 现在不投广告,连50单都卖不动。”

亚马逊那边对中小卖家更友好。2023年亚马逊推出了“中小卖家扶持计划”,给新卖家提供3个月的免佣金期,还提供免费的物流培训。后来啊大量Flipkat卖家“倒戈”, 2023年亚马逊印度区的第三方卖家数量增长了35%,比Flipkat高出20个百分点。这场资本大战, 再说说受伤的可能是那些夹在中间的小商家——沃尔玛和亚马逊都想“通吃”市场,留给中小卖家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未来五年:这场投资会重塑印度电商格局吗?

站在2024年回头看, 沃尔玛对Flipkat的投资,更像是一场“豪赌”——赌印度电商能持续增长,赌自己能整合好Flipkat,赌亚马逊会犯错。从目前的情况看,沃尔玛赌对了一半:印度电商确实在增长,但亚马逊也没犯什么错,反而越战越勇。未来五年,这场投资会不会改变印度电商的格局?关键看三个变量。

个变量是“新玩家入场”。Reliance Jio跟谷歌搞的电商平台JioMart, 2023年用户量突破了2亿,现在正跟Flipkart抢农村市场。如果JioMart跟亚马逊结盟,沃尔玛和Flipkat的压力会更大。

说到底, 沃尔玛对Flipkat的投资,不是简单的“资本游戏”,而是全球零售巨头在新兴市场的“终极试炼”。印度市场的复杂程度, 远超沃尔玛的想象——这里有13亿人,23种官方语言,100多个民族,每个邦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沃尔玛能不能把“美国经验”和“本土智慧”捏合到一起,直接决定了这场投资是“点石成金”还是“竹篮打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印度电商还在增长,沃尔玛就不会轻易放手——毕竟这盘棋,现在才下到中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