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腾讯投资的印度电商Flipkart巨亏877.1亿印度卢比

877.1亿卢比亏损,Flipkart把印度电商的“烧钱游戏”玩成了“无底洞”?

印度电商圈最近被一个数字砸懵了:877.1亿印度卢比。这是Flipkart母公司2017财年的亏损额,相当于人民币86亿。同比增长68%,比上一年亏得还多。有意思的是 同期Flipkart收入其实涨了29%,到1985亿卢比——收入在涨,亏损也在涨,这账到底怎么算的?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 这家亏得底裤都快不见的公司,背后站着腾讯、软银、微软一票顶级投资机构,腾讯甚至专门通过欧洲子公司掏了2.64亿美元买它的股份。钱像流水一样往里灌,亏损却像个无底洞,Flipkart这到底是战略布局,还是被印度市场“绑架”了?

亏损的“锅”, 不能全甩给“烧钱”

提到电商巨亏,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烧钱换市场”。打折扣、砸广告、补物流,这三座大山压得Flipkart喘不过气。但仔细扒数据会发现, 2017财年Flipkart的亏损里有341亿卢比是主要原因是“衍生金融工具估值严重下滑”——说白了就是之前融资时估值太高,后来市场变了股权价值缩水,财务上直接计提了巨亏。如果把这部分“纸面亏损”刨掉, Flipkart实际的运营亏损是535亿卢比,比上一年的522亿还是多了点。这么看,就算不玩金融游戏,它照样在亏钱,而且亏得理直气壮。

硝烟四起——  腾讯投资的印度电商Flipkart巨亏877.1亿印度卢比
硝烟四起—— 腾讯投资的印度电商Flipkart巨亏877.1亿印度卢比

广告和物流确实是“烧钱重灾区”。印度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得要命,电商平台不打折就像没穿衣服出门。Flipkart早年靠“买一送一”“满300减150”把用户惯坏了想收手?用户立马用脚投票。2016年到2017年, Flipkart试着减少折扣,后来啊市场份额被亚马逊抢了不少,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烧。物流更麻烦, 印度城乡差距大,农村配送成本是城市的3倍,Flipkart自建仓储、自建配送队,每年在这上面的钱能买下几家中小电商。但问题是这些投入什么时候能回本?没人给答案。

亚马逊的“绞杀战”, 让Flipkart没得选

印度电商市场,从来不是Flipkart一个人的游戏。亚马逊2013年杀进印度,直接带着“全球经验”和“美元弹药”开打。它复制了在美国的“Prime会员”体系, 年费只要499卢比,就能享受免费次日达、独家内容,这招直接把印度中产用户勾走了。亚马逊还学中国电商搞“卖家补贴”, 给第三方卖家免佣金、送流量,短短两年就把市场份额做到了30%以上,直追Flipkart的40%。

更狠的是亚马逊的“低价屠刀”。它利用全球供应链优势, 把美国滞销的电子产品、中国制造的廉价小家电往印度倒,价格比Flipkart低20%以上。Flipkart不是不想跟进,但它背靠印度本土,供应链没亚马逊那么灵活,跟着降价只会亏得更狠。2017年, 亚马逊在印度砸了30亿美元搞扩张,广告铺天盖地,物流仓库建到二线城市,Flipkart只能硬着头皮对赌——你不投?用户就被抢走了。这就是印度电商的“囚徒困境”:谁先停下烧钱,谁就出局。

腾讯投资Flipkart,是在“抄底”还是“接盘”?

腾讯对Flipkart的偏爱,有点让人看不懂。2017年4月, 腾讯牵头给Flipkart投了14亿美元,估值116亿美元,比2015年的峰值缩水了20%;同年8月,软银又追投了16亿美元,两轮加起来40亿美元。按理说Flipkart亏成这样,腾讯应该避之不及,但它反而越投越狠。原因可能藏在腾讯的印度布局里——它在中国电商市场错过了阿里在印度不想再错过Flipkart这个“本土老大”。

腾讯的算盘打得精:投资Flipkart, 不只是为了电商利润,更是为了抢印度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支付、社交、游戏,腾讯都想插一脚。Flipkart在印度有1.2亿用户, 腾讯可以用微信把这些用户导流到自己的支付和游戏里;反过来腾讯的游戏资源也能反哺Flipkart,比如之前收购的手游公司Mech Mocha,想在印度搞“游戏+电商”的联动。但现实是残酷的:2021年, 腾讯游戏在印度被禁,PUBG终止合作,Mech Mocha的“联动梦”直接碎了。腾讯投Flipkart,到底是战略布局,还是被印度市场“套牢”了?

印度电商的“伪繁荣”:用户增长快, 钱却赚不到

Flipkart的CEO说印度电商是“刚出生一天的婴儿”,需要耐心养。这话听着有道理,但婴儿总得长大吧?印度电商的“伪繁荣”在于:用户数在涨,但ARPU低得可怜。2017年,Flipkart的ARPU只有1500卢比,相当于中国电商的三分之一。为什么?印度人线上消费习惯还没养成,大多数人只在“大促”时买东西,平时宁愿去楼下小店。Flipkart想培养“高频复购”,就得推日用百货,但日用百货毛利低、配送成本高,越卖越亏。

更麻烦的是印度线下零售的“反扑”。沃尔玛2018年直接收购了Flipkart, 看中的就是它的线上渠道,想和印度本土的“塔塔”“信实”这些零售巨头打“线上+线下”的组合拳。但线下零售商有自己的地盘和供应链,Flipkart的线上优势被抵消了不少。印度电商就像一个“泥潭”,进去容易,拔出来难——用户增长是虚的,亏损才是实的。

巨亏之后Flipkart还能“翻身”吗?

2023年, Flipkart的母公司沃尔玛发布了最新的财报,印度业务依旧在亏,但亏损幅度缩窄了。这说明什么?烧钱战可能快到头了。亚马逊在印度也开始盈利了2022年印度业务首次实现正向现金流。巨头们终于想通了:印度电商不是“靠补贴抢市场”,而是“靠效率赚钱”。Flipkart现在把重心放在“高毛利品类”上, 比如3C电子和家居,减少日用百货的投入;物流上和第三方合作,自建仓库只覆盖核心城市,成本降了不少。

但翻身难不难?难。印度电商的“胜负手”从来不是钱,是“本土化”。亚马逊靠全球供应链打低价,Flipkart靠本土品牌和用户粘性,但谁能真正理解印度消费者?比如印度人喜欢“先买后付”, Flipkart推出了“Pay Later”服务,用户用完就走,坏账率却高达15%;亚马逊的“Prime Video”印地语内容比Flipkart多,用户更愿意付费。这些细节,才是决定生死的关键。Flipkart亏了877.1亿卢比,买来的教训是:印度市场,光有钱没用,得有“本地智慧”。

跨境电商的“印度陷阱”:别把“潜力”当“现实”

Flipkart的故事,给所有想进印度的跨境电商敲了警钟。印度有14亿人,互联网用户超7亿,听着是块大蛋糕,但蛋糕不好吃。物流成本高、支付体系乱、文化差异大,这些坑不是靠烧钱就能填的。中国的SHEIN、 Temu在印度也试过水,SHEIN靠“小单快反”的柔性供应链打出了差异化,Temu靠“极致低价”抢到了一波流量,但想复制Flipkart的“规模梦”,还得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那个“抗亏能力”。

印度电商的本质,是一场“耐力赛”,不是“百米冲刺”。Flipkart亏了877.1亿卢比,但它还在跑,主要原因是它手握沃尔玛的供应链和本土用户的信任。腾讯、软银的钱没白投,至少它们在印度互联网的牌桌上,还有位置。但对后来者想进印度市场,先想清楚:你是来“赌未来”,还是来“赚快钱”?如果是前者,得做好亏个底裤的心理准备;如果是后者,最好绕道走——印度这个“无底洞”,不是谁都能填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