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商市场是否已沦为美两大电商巨头争霸战场
印度电商的“三国杀”:美巨头当道,真就没别人活路了?
说起印度电商市场,那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一边是5亿互联网用户的庞大体量,农村渗透率才20%,城市65%,这意味着啥这个?意味着还有大把的人没摸过智能手机,更别说在网上买东西了。另一边是摩根斯坦利预测的2026年2000亿美元市场规模,增长率30%,这数字看得人眼冒金星。于是乎,全球资本都盯着这块肥肉,特别是亚马逊和沃尔玛这两家美国电商巨头,打得不可开交。但问题来了——印度电商市场真就成了他们俩的“私人战场”?阿里、Paytm这些玩家就没点话语权?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这盘棋到底谁在下谁又只是个陪跑的。
从殖民硝烟到资本战场:印度电商的“香”在哪?
印度这个地方,历史上没少被外来势力惦记。以前是英国人来抢茶叶、棉花,现在换成电商巨头来抢用户、抢市场。你可能会问,印度电商凭啥这么“香”?数据不会骗人。2018年6月的时候, 互联网用户就冲到5亿了城市里65%的人上网,农村才20%,这差距不就等于机会吗?想想中国电商刚起来那会儿,不也是先从城市渗透,再往农村扩张?印度现在就像十几年前的中国,一片蓝海等着人去捞。

更诱人的是增长潜力。商品交易额年增长率30%,2026年做到2000亿美元,这可不是小数目。要知道,印度人口13亿,年轻人占比还高,消费升级的需求嗷嗷待哺。美巨头们算盘打得精:先占住地盘,等老百姓有钱了自然就买买买了。所以亚马逊2013年就杀进来了 沃尔玛也不甘示弱,2016年在中国碰了壁,转头就押注印度,120亿美元把Flipkart收了这魄力,没谁了。
亚马逊的“印度梦”:20亿美元砸进去,到底换来了啥?
亚马逊对印度那是志在必得。2013年刚进来的时候, 就带着全球扩张的“王霸之气”,2014年直接甩出20亿美元投资,想着像在中国那样快速占领市场。后来啊呢?印度这地方,和中国根本不是一码事。物流成本高得吓人, 一个包裹从城市送到农村,运费可能比商品本身还贵;支付方式也不一样,信用卡普及率低,老百姓更喜欢现金支付,或者用Paytm这种电子钱包。
但亚马逊没怂。他们搞了个Prime会员制, 第一年会员增长速度直接碾压其他市场,现在全球Prime会员超1亿,印度功不可没。2021年, 亚马逊印度主管 Amit Agarwal 透露,计划未来五年把杂货和家庭用品的收入占比提到50%,这野心不小。为啥盯上杂货?主要原因是印度老百姓70%以上的消费都在生鲜和日用品上,这块市场要是啃下来基本就稳了。不过现实骨感得很, 亚马逊在印度的杂货业务,转化率比预期低了15%,中小商家不乐意入驻,嫌平台抽成高,这事儿到现在还没解决。
沃尔玛的“逆袭”:120亿买下Flipkart,能扳倒亚马逊吗?
如果说亚马逊是“主动进攻”,那沃尔玛就是“曲线救国”。2016年在中国被京东打得灰头土脸,把一号店卖了转头就盯上了印度。2018年, Bloomberg爆出消息,沃尔玛准备花120亿美元收购Flipkart 60%-80%的股权,估值直接干到200亿美元,比一年前高了三分之二。这操作,堪称“钞能力”的代表。
Flipkart本来是印度本土老大, 2010年由库纳尔·巴尔和罗西特·班沙尔创立,俩人一个想闯美国被拒签,干脆回国创业,后来啊还真做起来了。阿里和软银都投过钱,巅峰期估值70亿美金。沃尔玛收购后 直接把全球供应链经验砸进去,配送时效从平均5天缩到3天但农村地区还是不行,物流成本降不下来。更头疼的是亚马逊步步紧逼,市场份额一直咬得很紧,两家加起来占了印度电商近八成的江山,打得不亦乐乎。软银一看这架势, 干脆卖了20%的股权套现几十亿,转头又去押注Paytm Mall,这操作,真是“东方不亮西方亮”。
阿里“撤退”还是“转向”?Paytm Mall的生死局
聊完美巨头,再说说阿里。阿里在印度电商和支付市场也没少砸钱, 带着软银一起追投Paytm Mall,2020年那轮4.5亿美元融资,软银出了4亿,估值干到16-20亿,进了“10亿美元俱乐部”。后来啊呢?2022年, Paytm Mall突然宣布战略转向,从传统的B2C电商跑去做B2B出口和ONDC,阿里和蚂蚁集团直接退出股东名单。
这事儿挺耐人寻味的。阿里是真放弃印度了吗?倒也不像。Paytm Mall转向B2B出口, 其实是看中了印度制造的潜力——印度政府不是搞“印度制造”嘛,很多小商品质量上去了但卖不出去,通过B2B平台出口到欧美、东南亚,不就有出路了?ONDC更是个狠角色, 这是印度政府搞的开放电商网络,想打破亚马逊、Flipkart这些巨头的封闭生态,让中小商家能直接触达消费者,不用再被平台抽成。2022年ONDC试点的时候, 有个叫“本地杂货铺”的小商家,通过平台订单量直接翻了200%,这数据,谁看了不眼红?阿里退出Paytm Mall,可能是觉得B2C太卷,不如押注新赛道,曲线救国。
美巨头的“甜蜜陷阱”:高份额背后的隐忧
表面上看, 亚马逊和沃尔玛-Flipkart占了印度电商80%的市场份额,简直是“天下无敌”。但仔细一琢磨,这高份额背后全是坑。先说杂货电商,亚马逊计划做到收入占比50%,但印度杂货市场太分散了小商贩遍地都是你想整合他们?人家不乐意,觉得平台抽成太高,宁愿自己干。沃尔玛靠Flipkart卖杂货, 也一样,农村地区物流成本压不下来一个包裹送到村里成本比城市高3倍,这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还有政策风险。印度政府对外资电商卡得挺严, 要求平台不能“独家销售”,意思就是你不能让商家只在你家卖,还得去别家平台。这直接影响了亚马逊的“Prime专享”策略,很多品牌商不乐意了说“我凭什么只给你独家?”2021年还有个事儿,印度税务部门突然说亚马逊违规投资卖家,罚了2亿美元,这谁受得了?美巨头们砸钱占市场,后来啊政策一变,可能就竹篮打水一场空。
本土玩家的“夹缝求生”:Snapdeal们的血泪史
美巨头打得欢,本土玩家可就没那么好过了。就说Snapdeal吧, 2010年成立的时候,也是个“励志典型”,创始人库纳尔·巴尔和马云一样,想创业改变世界。阿里和软银都投过钱,巅峰期估值70亿美金,后来啊呢?亚马逊和Flipkart开始烧钱补贴, 打价格战,Snaphold根本拼不过市场份额从15%掉到5%,现在都快没人提了。这就是本土玩家的宿命——没资本,没技术,巨头一来要么被收购,要么等死。
但也不是所有本土玩家都混得惨。Paytm Mall虽然阿里退出了但转向B2B和ONDC后反而找到了活路。还有个叫“Meesho”的平台, 专门做社交电商,让宝妈、大学生在朋友圈卖东西,2021年融资了7亿美元,估值50亿,这模式就挺好——避开美巨头的锋芒,做下沉市场,玩熟人经济。这说明啥?印度市场这么大,不是美巨头想垄断就能垄断的,总有人能找到缝隙钻进去。
未来战场:不是“谁赢”, 而是“怎么活”
说到底,印度电商市场根本不是“美两大巨头争霸”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个大熔炉,谁都得适应这里的“水土”。美巨头的优势是钱多、技术强,但劣势也很明显——不懂本地市场,政策风险高。本土玩家和新兴势力,虽然盘子小,但灵活,能钻空子。
未来五年,印度电商的关键词肯定是“分化”。美巨头会继续在B2C市场死磕, 但杂货、农村市场可能永远做不大;ONDC要是真能推广开,中小商家就能绕开平台,直接卖货,这对巨头来说是“釜底抽薪”;B2B出口潜力更大,印度政府现在大力推“印度制造+出口”,只要供应链跟得上,一年搞个几百亿美元不是梦。
数据不会说谎:2000亿美元市场,到底谁能分到大头?
摩根斯坦利说2026年印度电商规模2000亿, 美巨头可能占60%-70%,看着挺多,但剩下30%就是600亿,足够多个玩家分了。比如B2B领域, 阿里虽然退出了Paytm Mall,但通过菜鸟网络、Lazada曲线布局印度出口,2022年印度通过阿里平台卖到东南亚的家居用品,同比增长了80%。ONDC这边, 2023年试点扩大到10个城市,已经有5000家商家入驻,订单量每月增长30%,这说明开放生态真的有戏。
所以说印度电商市场早就不是“美两大巨头争霸”了而是一场“多方混战”。美巨头有他们的打法,本土玩家有他们的活路,新兴赛道可能杀出“黑马”。谁能在印度活下来?不是看谁钱多,而是看谁更懂这里的用户、更适应这里的政策、更能抓住那些被巨头忽略的机会。这盘棋,才刚下到中盘,好戏还在后头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