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菲律宾母婴电商平台EdamamaPre

500万美元到账,Edamama凭什么在菲律宾母婴电商杀出重围?

2021年7月, 菲律宾母婴圈子里炸了个小消息——Edamama刚宣布拿下500万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阵容还挺亮眼,Gentree Fund、Robinsons Retail Holdings这些名字都在列。这笔钱不算天价,但在东南亚母婴赛道里足够让一家垂直电商从“小透明”变成“重点观察对象”。创始人Nishant和Bela Gupta D'Souza夫妻俩估计松了口气, 毕竟他们从2020年5月带着Edamama上线,每天都在琢磨怎么让菲律宾妈妈们相信:在咱这儿买尿布、买奶粉,比在综合电商平台靠谱多了。

夫妻创业的偶然:被“踩坑”出来的母婴刚需

Nishant和Bela的故事, 像极了无数创业者的起点——自己遇到了痛点,就想解决它。疫情期间这对夫妻当上准爸妈, 开始在网上囤母婴用品,后来啊踩了一堆雷:奶粉买到临期的,尿布尺码错到怀疑人生,客服回复慢得像蜗牛,最气的是下单后等快递等到娃都该换纸尿裤了。Bela后来在采访里吐槽:“那些大平台什么都有,但妈妈们要的从来不是‘多’,是‘准’和‘稳’。”

菲律宾母婴电商平台Edamama完成500万美元Pre-A轮融资
菲律宾母婴电商平台Edamama完成500万美元Pre-A轮融资

他们发现菲律宾妈妈们的购物困境太典型了。当地母婴市场长期被分散的小店和传统渠道把持,价格不透明,质量没保障。就算有人想试试电商,也怕买到假货、退换货麻烦。于是这对夫妻干脆辞了职,把“帮妈妈们避坑”当成了事业。Edamama的名字是“妈妈”和“爱”的组合, 他们想做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货架,而是一个“懂妈妈”的育儿伙伴。

菲律宾母婴市场:55%增长背后的数字红利

Edamama赶上了好时候。谷歌的报告像给菲律宾电商市场打了强心针——疫情高峰期, 当地电商规模涨了55%,增速甩开东南亚不少国家。更关键的是母婴用品成了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香港贸发局的数据更直白:2022年菲律宾母婴电商市场能冲破10亿美元大关, 这数字背后是平均每个家庭2.3个孩子的生育率,是年轻妈妈们越来越习惯“手机下单”的生活节奏。

但蛋糕大,抢的人也不少。Shopee、Lazada这些综合平台早就把母婴品类当重点,价格战打得火热。妈妈们打开APP, 首页永远堆着“9.9元尿湿巾”“第二件半价奶粉”,可真到下单时又会犹豫:这么便宜,是真的吗?Edamama的团队盯上了这个“信任缺口”——妈妈们愿意为“确定性”多花点钱,前提是你得证明自己值得。

仓储与配送:从“等一周”到“隔日达”的信任突围

拿到融资后 Edamama没急着烧钱打广告,大部分砸在了仓储和配送上。他们在马尼拉周边建了三个分仓, 把帮宝适、惠氏这些大牌母婴用品都囤起来目标只有一个:让用户下单后24小时内能收到货。这在菲律宾简直是“黑科技”——当地快递平均时效要5-7天下雨天、节假日一拖就是半个月。

2021年10月, Edamama做过一次“闪电配送”测试:在马尼拉部分地区推出“上午下单、下午到”服务,后来啊订单转化率直接拉高30%。有个妈妈在社交媒体晒单:“娃半夜哭闹着要换新尿布,以为要熬到天亮,没想到下午买的晚上就到了救命啊!”这种“即时满足”的体验,成了Edamama撕开市场的突破口。创始人Bela说:“妈妈们缺的不是时间,是‘不用担心’的底气。”

直播带货的本土化实验:菲律宾妈妈买不买单?

全渠道扩张里最让人好奇的是直播。Edamama在2021年底试水直播卖货, 但没照搬中国的“全网最低价”“321上链接”,而是请来当地有名的育儿博主,一边演示婴儿用品用法,一边分享带娃经验。有场直播专门讲“宝宝辅食添加”, 主播现场用Edamama卖的辅食机做南瓜泥,在线观看人数破万,当晚辅食机销量翻了5倍。

但争议也不少。有行业分析师质疑:“菲律宾网络基础设施跟不上,直播卡顿率高,妈妈们更习惯看图文评价。”Edamama的数据显示, 直播用户里25-35岁的年轻妈妈占比达70%,她们愿意花时间看主播“唠嗑”,主要原因是“买的是信任,不是便宜”。这和国内直播电商的逻辑完全不同——在菲律宾, 妈妈们可能更相信“育儿专家”的推荐,而不是“全网最低价”的口号。

22000个SKU背后:不是“大而全”而是“精而准”

Edamama的SKU不算多, 才2.2万个,但每个都像“精挑细选”出来的。他们砍掉了所有非母婴品类, 连“妈妈们可能用到的”护肤品都不碰,专注在奶粉、纸尿裤、辅食、玩具这几大类。选品团队里有前母婴店采购、有儿科医生,还有50个“种子妈妈”——定期给平台反馈产品使用体验。

2022年初, Edamama上线了“妈妈评分”功能:买过的用户可以给产品打分,写“真实吐槽”。有款热门奶瓶主要原因是瓶口太宽, 被20多个妈妈吐槽“冲奶粉容易洒”,平台直接下架整改,换了新设计才重新上架。这种“较真”换来了口碑:复购率比行业平均高15%,用户推荐指数达到72,在菲律宾电商里算罕见的高分。

从卖货到“养娃”:在线课程如何提升用户粘性?

Edamama发现,妈妈们要的不只是“买东西”,还有“怎么养娃”。平台上线了“育儿学院”, 每周开直播课, topics从“新生儿护理”到“宝宝辅食制作”,请来的医生、营养师都是菲律宾本地有口碑的。有个叫“新手妈妈7天计划”的免费课程,上线3个月就有5万人报名,课后用户在平台停留时长增加了40%。

更绝的是“妈妈社群”。Edamama建了20多个WhatsApp群, 按宝宝月龄分组,群里不仅有客服答疑,还有妈妈们自发分享育儿经验。有个妈妈在群里问“宝宝红屁屁怎么办”, 另一个妈妈推荐了Edamama卖的护臀膏,还附上自己娃的使用对比图,当晚这款护臀膏销量就涨了。这种“用户裂变”比任何广告都管用,2022年Edamama的新用户里30%来自老妈妈的推荐。

Subscribe&Save与Gift Registry:用订阅制和清单经济锁客

尿布、 奶粉这些母婴消耗品,妈妈们最怕“断货”。Edamama和帮宝适合作推了“Subscribe&Save”订阅服务:每月固定时间送尿布到家里 价格比单买便宜10%,还能随时修改地址、暂停配送。马尼拉的妈妈Maria说:“不用再记着买尿布,省得半夜跑去便利店,这笔钱省得值。”订阅用户占比现在已占整体订单的28%,复购周期稳定在25天左右。

Gift Registry功能则瞄准了“送礼场景”。菲律宾家庭关系紧密,宝宝满月、百天时亲戚朋友都会送礼物。Edamama让妈妈们创建“礼物清单”,分享给亲友,亲友直接在平台下单,礼物会包装好送到妈妈手上。2022年圣诞节期间,这个功能让Edamama的礼品类订单增长了60%,客单价比普通订单高35%。

垂直电商的“甜蜜陷阱”:巨头入场后怎么活?

Edamama的好日子能过多久?Shopee早就推出了“Shopee妈妈专区”,Lazada也和各大母婴品牌签了独家协议。这些巨头有钱有流量,随便搞个“满减活动”就能抢走用户。2022年双11期间, Edamama就遇到了对手:Shopee把某款热门奶粉的价格压得比Edamama还低5%,虽然销量没被超过但新用户增长明显放缓。

Edamama的应对策略是“不硬刚”。他们没跟着打价格战, 反而推出了“妈妈会员体系”:会员不仅能打折,还能免费参加线下育儿沙龙、优先预约医生咨询。这种“服务溢价”让铁杆妈妈们更愿意留下来。Bela说:“巨头可以复制我们的SKU,复制不了我们的‘妈妈社群’。”

10亿美元赛道里Edamama的“妈妈经济学”能走多远?

菲律宾母婴电商市场还在涨,但竞争只会更激烈。Edamama手里的500万美元,够撑多久?扩张到宿务、达沃这些新城市需要钱,技术升级需要钱,请更多专家做内容也需要钱。但他们的优势也很明显:懂妈妈,比巨头更懂。从“避坑”创业到“养娃”陪伴, Edamama把母婴电商做成了“妈妈经济”的样本——不是卖货,是卖一种“安心育儿”的生活方式。

2023年Edamama的月活用户突破了100万,这个数字在东南亚垂直电商里已经算亮眼。但创始人Nishant在一次内部会上说:“我们还没到庆祝的时候。下一个目标,是让每个菲律宾妈妈提到‘买母婴用品’,第一个想到的是Edamama。”这条路不好走, 但至少现在他们让妈妈们相信:在菲律宾,真的有一个地方,能把“养娃”这件累事,变得简单一点、温暖一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