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东南亚分期购物市场,新老玩家持续发力

分期付款在东南亚:从边缘到主流的支付革命

东南亚的热带季风里 除了椰子树和摩托车轰鸣,还有电商分期付款的浪潮在翻涌。BNPL, 这个听起来有点金融术语感的词,在东南亚年轻人嘴里早就成了日常——先买后付,分期不要利息,操作简单到像扫码支付。Coherent Market Insights的数据显示, 2019年全球BNPL市场规模才73亿美元,到了2027年预计能干到33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1.2%。而东南亚,这波浪潮里最活跃的浪花。

东南亚的特殊在哪?年轻人口多,互联网渗透快。2020年一年,东南亚数字市场就新增了4000万用户,总数干到4亿人。《2020年东南亚经济报告》里这句话,像给电商分期市场打了针强心剂。年轻人爱网购,但钱包瘪,分期付款刚好戳中痛点——既能提前用上新手机,又不用一次性掏空积蓄。

新老玩家持续发力,东南亚分期购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新老玩家持续发力,东南亚分期购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老玩家们的生存法则:深耕与防守

Hoolah:从新加坡实体店起家的分期老兵

说到东南亚BNPL的老玩家,Hoolah绝对排得上号。这家新加坡金融科技公司,2019年在新加坡最早推出分期服务时没人能想到它会火成现在这样。2020年10月, Hoolah发了份调查报告,数字吓人:雅虎金融服务的新加坡市场交易量,过去6个月涨了7倍;实体零售店用BNPL的,从2019年10月到2020年10月,暴增280%,干到1000家。Hoolah没满足于线上,直接杀进实体店——服装店、电器行、甚至小餐馆,都能看到它的分期二维码。创始人周贤德说过东南亚消费者不是没钱,是不想一次性花钱。Hoolah做的就是让他们“敢花”。

Akulaku:数据驱动的东南亚分期巨头

另一家老牌玩家Akulaku,打法更“硬核”。上一轮融资后 它没急着扩张,而是闷头搞事:和当地电商深化合作,开拓更多消费场景,砸钱搞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就为了把风控做到位。风控对分期业务太重要了——东南亚信用体系不完善,用户逾期率一高,公司就得亏到姥姥家。Akulaku的思路是:用数据喂饱AI,让算法自己判断谁能分期、分多少期。线下场景也没落下餐饮、便利店小额支付,给中小商户贷款,都成了它的目标。东南亚市场的战略拓展还在继续,但根基已经扎得很深。

Atome:疫情中逆袭的分期新贵

Atome的故事,有点像“逆风翻盘”。2020年7月正式推出BNPL服务时谁也没想到疫情反而成了它的助推器。2020年11月, Atome发报告:旗下1000多个合作商家的消费者转化率,疫情期间蹭蹭涨了20-30%,平均订单量直接多了30%。怎么回事?疫情让大家都宅家,线上购物猛增,但手头紧。Atome的“先买后付”,刚好成了商家的救命稻草——消费者买得爽,商家卖得多,平台抽成也不少。Atome的聪明之处在于, 它不搞“一刀切”的分期方案,而是根据商家类型、商品价格,定制不同的分期周期,3期、6期、12期任选,灵活得像变形金刚。

跨界玩家入场:超级应用与科技巨头的降维打击

Grab PayLater:用出行场景打开分期市场

东南亚的“超级应用”们,早就盯上了BNPL这块肥肉。Grab从2019年开始就搞PayLater,一开始只是约车、外卖时能用,后来直接杀进购物领域。用户操作简单到离谱:下单时点选“PayLater”,月底一次性还清就行。Grab的优势是什么?场景多!打车、点餐、买菜、购物,全都能分期。用户黏性拉满——本来就用Grab打车,顺便买个东西还能分期,干嘛不用?Grab Financial的A轮融资就超过3亿美元,钱砸的就是场景和用户。

GoJek与Kredivo:印尼市场的双雄争霸

印尼市场更热闹,GoJek和Kredivo打得不可开交。GoJek作为本土超级应用,2019年就推出了类似BNPL的服务,叫GoPay Later。用户在Gojek平台叫车、订餐、买药,都能分期。而Kredivo更狠, 专门做BNPL,2018年上线,直接和电商平台合作,从手机、家电到化妆品,啥都能分。Traveloka这家在线旅游公司也不甘示弱, 2018年推出BNPL,客户买机票、酒店,能分1到12期还。印尼年轻人爱旅游,但一次性付大笔钱肉疼,分期旅游直接成了Traveloka的“杀手锏”。

Razer Fintech:游戏公司的金融跨界实验

连游戏公司都来凑热闹了。Razer旗下的金融科技部门Razer Fintech,2020年12月宣布和本地BNPL服务商Rely合作。Razer本来是卖游戏周边设备的,现在要搞分期?没错!它旗下的B2B服务RMS里注册的商户能给消费者提供免息BNPL方案。Razer的思路很清晰:游戏玩家是年轻消费主力,买键盘、鼠标、耳机,价格不低,分期正合适。用游戏场景切入金融,跨界打得一手好牌。

万事达卡:全球支付巨头的东南亚野心

全球支付巨头万事达卡也没闲着。2020年12月, 它和印度数字支付公司Pine Labs搞合作,要把BNPL服务打入至少五个东南亚市场。2020年12月先在印度和马来西亚上线, 2021年2月推广到泰国和菲律宾,接着是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万事达卡的优势是支付网络广,合作商户多,消费者刷它的卡就能分期,不用单独下APP。全球玩家入场,东南亚BNPL市场的火药味更浓了。

区域差异化:分期付款在东南亚各国的生存现状

新加坡:成熟市场里的38%渗透率

新加坡是东南亚BNPL最成熟的市场。比价平台Finder2020年10月的调查, 数据扎心:新加坡约110万人用过BNPL服务,占总人口的38%。疫情后移动支付使用频率飙升,Grab、Hoolah、Atome在这里打得火热。新加坡消费者精明,不仅看重零利率,还看分期方案的灵活性。Hoolah就主要原因是“实体店分期”做得好,成了商家和消费者的心头好。

印尼:竞争红海中的分期玩家

印尼市场完全不一样,红海!GoJek、Kredivo、Traveloka,还有后来的Grab,全挤在这里。印尼年轻人多,互联网用户超2亿,但人均收入不高,分期需求大。Kredivo专门做BNPL, 和Shopee、Lazada等电商平台深度合作,买手机能分12期,利息还低。GoJek的GoPay Later则靠出行、外卖场景导流,用户基数大。竞争激烈到什么程度?商家选分期服务商,不仅看费率,还看用户转化率——谁的分期能让销量涨,就跟谁合作。

菲律宾:本土分期平台的夹缝求生

菲律宾市场有点特殊, 本土平台BillEase、Jungle、TendoPay,在夹缝中求生存。中国香港的Oriente旗下的Cashalo, 2019年推出BNPL产品后直接和宿雾太平洋航空公司合作,买机票能分期。菲律宾消费者对“先买后付”接受度高, 但信用体系不完善,本土平台更懂本地用户——比如BillEase会查用户社交媒体数据,判断还款能力,虽然土,但有效。

越南:本土钱包与内容平台的生态之战

越南市场,本土钱包ZaloPay杀疯了。它推出“零手续费分期付款”,刚好契合越南年轻人追求便捷、注重性价比的习惯。2022年, TikTok Shop上线越南,直接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短视频带货+分期付款,买得停不下来。ZaloPay和TikTok的合作, 把分期服务嵌入了内容生态,用户刷着视频就想买,买了还能分期,转化率直接拉满。越南的BNPL市场,拼的不是技术,是生态。

挑战与机遇:分期购物市场的下一站在哪里

风控难题:东南亚信用体系的阿喀琉斯之踵

东南亚BNPL市场最大的坎,是风控。信用体系不完善,用户逾期率高,平台可能亏到裤衩都不剩。Akulaku砸钱搞AI算法, 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消费记录、社交媒体行为、甚至手机型号,给用户打分,判断能不能分期。但数据这东西,敏感又难搞,东南亚各国数据法规还不统一,搞不好就会踩坑。老玩家还好,有数据积累;新玩家入场,第一步就得先把风控模型搭起来。

本地化运营:比技术更重要的市场敏感度

技术能买,本地化运营买不来。Shopee深耕东南亚近十年, 本地管理团队比任何外来玩家都懂市场——印尼喜欢什么商品,越南物流怎么走通,马来西亚消费者对分期利率多敏感,门儿清。越南ZaloPay的“零手续费分期”,不是随便搞的,是摸透了年轻人“怕利息、怕麻烦”的心理。本地化运营,比砸钱做推广重要一万倍。

万亿美元数字经济:分期付款的想象空间

东南亚数字经济规模, 2021年才1740亿美元,但机构分析,2030年能干到1万亿美元,7-8倍增速!电商是数字经济的核心,而分期付款是电商的“润滑剂”。调查数据显示,东南亚地区最受欢迎的购物方式中,依托社交媒体的购物占比78%,电商平台购物占比91%。年轻人刷着短视频就想买,买了还想分期——这波红利,才刚开始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