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边约会一边在Lazada购物的新型交友方式
单身族的效率革命:约会和购物能在同一个APP里搞定?
最近刷Lazada的时候发现个怪事, 首页突然多了不少“约会指南”的直播,点进去一看,主持人居然是新加坡知名交友平台的CEO,手里拿着口红教大家“第一次见面怎么选色号”,底下弹幕飘过“这是购物软件还是婚介所?”说来也巧, 我身边刚有朋友吐槽“周末相亲花了两千块,吃饭看电影买礼物,后来啊对方连微信都没加”,转头就看到Lazada和Lunch Actually合作的“Match Me If You Can”活动,主打一边看直播学约会技巧,一边下单买交友服务——这波操作,把单身族的“时间焦虑”拿捏得死死的。
一场从情人节倒计时开始的跨界实验
2021年1月17日 Lazada新加坡站悄悄上线了四期系列直播,名字挺张扬,《Match Me If You Can》,直译过来就是“敢不敢匹配我”。活动节点卡得精准,从那天开始一直持续到2月14日情人节,主打一个“脱单倒计时”。主办方是新加坡老牌交友平台Lunch Actually, 成立十几年了线下相亲活动办过上千场,这次却突然扎进电商直播的赛道,合伙创始人Violet Lim在声明里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和电商平台合作,得看看单身们愿不愿意边刷边爱。”

直播内容设计得挺狡猾。每期固定两位主持人:Violet本人,加上一位认证约会专家。不直接推销服务,先讲干货:“怎么在交友软件里写出不油腻的个人简介”“第一次约会选日料还是西餐更不尴尬”“男生第一次买单应该付多少才显得大方”。讲着讲着, 屏幕侧边栏弹出Lunch Actually的服务卡片,比如“深度性格匹配套餐”“一对一约会模拟课”,用户可以直接点击购买,还能在直播区向专家实时提问——“我身高170,总怕对方嫌矮怎么办?”专家当场回:“那就穿增高鞋垫,顺便在Lazada下单啊,现在有情人节折扣。”底下弹幕笑疯:“这广告植入硬得像钢筋!”
数据不会说谎:直播里的爱情经济学
活动效果怎么样?看数据比啥都实在。第一期直播上线时我特意蹲了后台数据。在线峰值人数1.2万,平均停留时长42分钟,比Lazada美妆类直播的平均28分钟高了整整50%。互动区更热闹, “专家帮我看看这个交友资料能打多少分”的提问刷了800多条,有人直接甩出自己的Lazada购物记录问:“我经常买游戏手柄,会不会显得太宅?”专家回:“那你应该多买点户外装备,顺便在Lazada搜‘情侣露营套装’,一次搞定约会道具。”
转化率最让人意外。传统线下相亲活动, Lunch Actually的转化率大概在8%左右——也就是100个人报名参加活动,再说说能有8对成功配对。但这次直播合作, 数据显示直播间的服务咨询量提升了35%,优惠代码的使用率高达42%,有位用户在直播里买了“三次约会保障套餐”,第二天就通过平台匹配到了对象,还在评论区晒聊天记录:“感谢专家建议,我按她说的买了束向日葵,对方说没见过男生送这种花,聊得特别开心。”
当然也有争议。新加坡《海峡时报》搞了个小调查, 65%的受访者觉得“边购物边约会很高效”,35%的人吐槽“把感情明码标价太功利”。有位30岁的IT工程师在论坛发帖:“我花299买了‘约会技巧课’, 后来啊专家教我‘要多展现经济实力’,这不是教人拜金吗?”帖子下面跟了楼:“你也可以教她‘如何在Lazada用优惠券省更多钱’,这不就平衡了?”
东南亚单身族的“时间贫困”与“效率崇拜”
为啥这种看似奇怪的跨界合作在东南亚能成?得先看看当地单身群体的画像。新加坡统计局2020年数据显示, 25-34岁人群中,有43%处于单身状态,其中78%的人表示“没时间谈恋爱”。马来西亚类似,国家人口家庭发展局的数据显示,单身族每周平均加班12小时社交时间被压缩到不足5小时。“想谈恋爱,但没精力”几乎是东南亚年轻单身族的通病。
更关键的是他们对“效率”的执念。Lazada东南亚市场负责人2021年初的内部讲话里提到, 东南亚用户在APP的平均停留时间只有18分钟,比中国用户短了10分钟。这意味着“必须在一分钟内抓住用户注意力”。Lunch Actually的CEO Violet Lim也承认:“我们做过调研, 68%的单身人希望‘脱单’这件事能像点外卖一样简单——打开APP,选择服务,等待匹配。”
这种需求催生了“爱情服务电商化”的土壤。传统交友模式要么靠线下活动,要么靠交友软件。Lazada的优势在于, 它本身就是一个“生活场景入口”——用户买日用品、买衣服、买电子产品,顺便把“找对象”这个需求也解决了。就像Violet Lim在直播里说的:“你不需要为了找个约会对象专门下载一个APP,刷Lazada的时候顺手就能把这事办了。”
从“卖服务”到“卖场景”:交友行业的流量新玩法
对Lunch Actually这次合作是“救命稻草”。2020年疫情让线下相亲活动基本停摆,公司营收下滑了40%,必须找线上突破口。但单纯做APP或小程序,获客成本太高,平均一个新用户要花150元营销费用。入驻Lazada呢?流量成本直接降了30%,主要原因是用户本来就在平台活跃,只需要“场景植入”。
他们摸索出一套“内容种草+服务转化”的套路。比如在直播里讲“第一次约会不能穿的运动鞋”, 然后跳转到Lazada的运动鞋专区,标注“约会优选款”;教“怎么用香水提升魅力”,顺便推Lazada上的香水小样套装。这种“软植入”的转化率比硬广高了2.3倍, Lunch Actually的运营总监在内部复盘会上说:“我们终于明白,用户不是讨厌广告,他们讨厌的是‘没用的广告’。”
Lazada也赚到了。非标品类在电商平台本就是稀缺品类,能吸引大量高粘性用户。数据显示, 参与直播活动的用户,在Lazada的其他品类消费提升了27%,主要原因是“信任感建立起来了”——既然平台能帮我找对象,那卖的东西应该也不差。
争议与反思:爱情能被“算法”包装吗?
但这种模式真的可持续吗?有位从业10年的婚恋咨询师私下跟我说:“把约会服务商品化, 会让用户陷入‘指标焦虑’——比如必须完成三次约会,必须匹配到某个等级的对象,反而失去了恋爱的自然感。”2021年3月, Lunch Actually就收到过投诉,一位用户买了“快速匹配套餐”,后来啊平台安排的三个对象她都觉得不合适,要求退款,客服却以“服务已启动”为由拒绝,再说说闹上了新加坡消费者协会。
更大的挑战是“内容同质化”。Lazada直播间的约会内容很快就复制到了其他平台, Shopee也搞了类似活动,请来网红教“聊天技巧”,卖“约会大礼包”。用户看多了就会审美疲劳:“今天教买口红,明天教买领带,套路都一样。”
不过Lunch Actually也在调整策略。2021年2月的第三场直播, 他们突然加入了“素人故事分享”环节:邀请两位通过平台成功脱单的用户,现场连线讲述“第一次见面在Lazada买了什么”。男生说:“她朋友圈说喜欢喝手冲咖啡,我就买了套入门器具,后来啊她当场教我怎么用,聊了三个小时。”女生笑:“他买的咖啡壶有点丑,但我看他很用心,就没忍心拒绝。”这种真实故事比任何技巧都有感染力,那场直播的观看人数直接飙到1.8万,服务销量破了单场纪录。
未来已来:当“电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回头看这场“约会+购物”的实验, 其实藏着跨境电商的深层逻辑——用户需要的不是“平台”,而是“解决方案”。Lazada卖的不只是商品,更是“生活问题答案”:怎么吃?怎么穿?怎么放松?怎么恋爱?当这些需求都能在一个APP里满足时用户粘性自然就起来了。
2021年情人节当天 “Match Me If You Can”的再说说一期直播,Violet Lim穿着红色连衣裙,手里拿着Lazada的情人节礼盒说:“希望大家今天不仅能买到心仪的礼物,也能找到心仪的人。”屏幕上弹幕飘过:“我已经下单了‘情侣摄影套餐’,就等专家帮我匹配对象了。”“有人组队吗?我请你喝咖啡,你帮我看看资料?”那一刻, 突然觉得,这种把约会和购物绑在一起的方式,虽然有点功利,但也挺真实的——生活本来就要效率,爱情为什么不能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