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直播带货热潮中,为何女性消费者仍占据主导地位
美国直播带货的热闹,不像国内那样明星扎堆下场,反而透着一股“闷声发财”的劲儿。2020年疫情把人困在家里零售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突然发现直播这东西能把消费者从沙发拽到屏幕前。Coresight Research那会儿就放话, 说美国消费者要的是“有吸引力、沉浸感的体验”,直播正好能跟消费者“拉关系”,比冷冰冰的线上交易强多了。后来啊呢?直播带货从600亿电商大盘里不到10亿的零头, 噌噌往上涨,2023年冲到250亿,这速度比疫情前的快递还快。
美妆时尚的“女人天下”, 从电视购物就埋了根
打开美国直播平台,扑面而来的都是口红、包包、连衣裙。美妆永远是直播带货的“顶流”,哪怕市面上有男装品牌、男性彩妆,但掏钱的大多是女性。35岁以上的女性,对着屏幕能聊半小时哪条裙子显瘦,哪个粉底液不卡粉。这可不是直播带货才有的现象, 早70%的观众就是女性,那时候她们就习惯了对着屏幕“剁手”。Nordstrom今年春天搞了个直播频道, 直接把巴宝莉的T台搬进直播间,化妆师Charlotte Tilbury边画妆边推荐产品,弹幕里全是“求链接”“这个色号太绝了”。你品,你细品,这场景是不是跟国内的美妆直播如出一辙?女性买东西,买的从来不只是产品,是“变美”的期待,是“被懂”的感觉。

退货率低50%, 女性直播购物的“理性光环”
Deborah Weinswig说直播带货退货率比其他渠道低50%,这话听着玄乎,但细想有道理。女性看美妆直播,主播当场试色、上脸,比图片真实多了。Sephora的直播里 主播会把手背拍得通红展示口红显白度,或者把粉底液抹在手腕上对比肤色,这种“眼见为实”让女性觉得“这钱花得值”。不像网购靠猜,直播把不确定性降到最低。去年5月Facebook搞“Live Shopping Fridays”, 请来的都是Bobbi Brown、Clinique这些大牌的美妆师,教大家画“通勤妆”“约会妆”,一边教一边卖产品,女性观众边学边买,根本不用纠结。这种“体验式购物”,戳中了女性“既要好看又要实用”的痛点。
男性不是不买,是直播“没说到他们心坎里”
别急着下结论说男性市场没戏。Twitch平台91%的市场份额里 男性用户占2/3,他们早就习惯看游戏直播,现在主播开始在直播里推电竞外设、潮牌T恤,照样有人买。亚马逊2018年推Amazon Live, 一开始主打美妆时尚,后来发现健身、烹饪类直播男性观众也不少,赶紧调整方向。问题在于,大部分直播带货的内容还是围着女性转,男性打开直播间,满屏都是“姐妹们冲”,换你你买吗?CommentSales的数据显示,他们直播的平均观众消费额增长50%,但主要集中在女性向产品。男性买东西, 要的是“专业”“效率”,直播要是能少点“姐妹们”,多点“兄弟们看这个电竞椅坐3小时不腰疼”,说不定能撬动一波。
TikTok的“美妆教学”陷阱:女性被“种草”的底层逻辑
沃尔玛跟TikTok搞的“春季购物季:美妆版”, 请KOL教化妆,60分钟直播卖出去一堆粉底液和眼影。为什么女性吃这一套?主要原因是美妆教学直播把“使用场景”拉满了。主播会说“这个眼影盘日常通勤能用,约会加点闪片立马变氛围感”,女性听着就觉得“这说的就是我”。2024年4月美国针对TikTok的法案闹得沸沸扬扬,表面是国家平安,实则是贸易保护。但不管怎么说TikTok的美妆直播已经成了女性“日常护肤课”,她们习惯了跟着学,跟着买。这种“知识+购物”的组合,比单纯喊“买它”有效多了女性愿意为“变美攻略”买单。
初创玩家的“女性优先”策略,到底是聪明还是短视?
TalkShopLive、 Brandlive这些初创公司,疫情期间销售额翻倍,靠的就是死磕女性市场。TalkShopLive搞“闺蜜拼团”, 几个女生一起买能打折;Brandlive请时尚博主直播拆解包包设计,讲皮质、讲五金,女性听得津津有味。CommentSales更是直接定位“女性服饰直播”, 主播现场换装、搭配,弹幕里“主播同款”刷个不停。
这些策略确实让它们在短期内吃到红利,但长期来看,是不是把路走窄了?美妆时尚市场已经卷成红海,男性家居、数码、运动装备的直播需求一直存在就是没人认真做。亚马逊2023年尝试过“男性健身直播”, 请健身教练带练,顺便卖蛋白粉、运动手环,数据比美妆直播差,但用户粘性高,复购率不低。这说明,男性市场不是没需求,是品牌懒得研究。
“沉浸感”的性别差异:女性要“情感共鸣”, 男性要“实用价值”
黛博拉说直播要“沉浸感”,但男女对“沉浸感”的理解天差地别。女性看直播, 喜欢主播分享“今天用了哪个新口红被同事夸”,这种情感共鸣让她们觉得“主播跟我一样”;男性看直播,更关心“这款手机处理器是不是最新款”“游戏延迟多少”。Nordstrom的直播频道请时尚名人访谈, 女性观众会问“这件大衣怎么搭配围巾”,男性观众可能更想知道“面料会不会起球”。如果直播内容能分性别定制, 比如女性直播侧重“场景化穿搭”,男性直播侧重“参数化测评”,说不定能打破“女性主导”的单一格局。但现实是大部分品牌觉得“做女性直播流量大”,就一股脑扎进去,后来啊内容同质化严重,女性都看累了。
退货率低背后的“女性决策陷阱”:你以为的理性, 可能是冲动
直播退货率低50%,听着像女性购物更理性,其实未必。美妆直播里 主播一句“这个色号黄皮涂了显白”,女性可能当场就下单,回家发现跟自己肤色不搭,但退货麻烦,就放着积灰。Coresight的数据没说很多女性买美妆产品,其实是“跟风消费”。看到主播用哪个粉底液爆痘,她反而会买,想试试“是不是自己肤质不适合”。
这种“试错式购物”,让退货率看起来低,其实是把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比起退货,女性更怕“错过”,直播里的“限量款”“限时折扣”,就是利用了这种心理。2021年圣诞节, Sephora的直播推出“圣诞限定眼影盘”,主播说“全球只有1000个”,后来啊抢购页面直接崩溃,还是有不少女性抢到后买了同款普通版,美其名曰“收藏”。
从“电视购物”到“直播带货”:女性消费者被“驯化”的20年
美国女性对直播带货的接受度高, 不是天生的,是20年“驯化”出来的。电视购物时代, 主持人喊“只要998”,女性就在家记下
男性市场的“破局点”:游戏直播+带货, 可能比美妆更猛
别小看Twitch的男性用户,他们才是“高潜力消费群体”。Twitch的主播试电竞外设,说“这个键盘用了三个月,按键还没失灵”,弹幕里“链接发我”刷个不停。亚马逊Prime Day期间,Twitch的直播带货销售额占了30%,大部分是男性向产品。TalkShopLive2023年试过“游戏+带货”专场, 请游戏主播边打《英雄联盟》边卖机械键盘,后来啊男性观众平均消费额比美妆直播高20%。
这说明,男性不是不买,是直播内容得“对味”。如果品牌能放下“女性流量大”的执念, 认真研究男性消费习惯,比如搞“电竞装备开箱”“户外用品实测”,说不定能开辟新战场。毕竟男性买东西更“忠诚”,一旦觉得主播推荐靠谱,会长期跟着买。
“女性主导”的:流量大, 但利润不一定高
美妆时尚直播流量大,但竞争也激烈。一个口红直播,几十个主播一边在卖,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Brandlive2020年营收翻番, 但利润率却下降了15%,就是主要原因是美妆产品同质化严重,只能靠折扣吸引消费者。比一比的话,男性向的数码、家居产品,利润率高,竞争小。沃尔玛2023年试过“男性家居直播”, 卖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虽然流量只有美妆直播的一半,但客单价高30%,利润率反而更高。这说明,“女性主导”不等于“赚钱多”,品牌得算清楚“流量账”和“利润账”。如果一味追求数量,忽视男性市场,再说说可能陷入“赚吆喝不赚钱”的怪圈。
未来趋势:分性别运营, 才是直播带货的“终极解法”
美国直播带货要想突破“女性主导”的瓶颈,必须走“分性别运营”的路。女性直播要继续深化“情感共鸣”, 比如搞“妈妈穿搭分享”“职场女性护肤课”,让她们觉得“主播懂我”;男性直播要突出“专业实用”,比如“健身教练带你练出腹肌”“数码博主实测手机续航”。Nordstrom2024年计划推出“男性时尚直播”, 请男装设计师讲解“如何搭配西装”,说不定能打开新局面。
Coresight Research预测, 2025年美国直播带货中,男性市场占比会从现在的15%提升到30%。这数据背后是品牌开始意识到“性别差异”的重要性。毕竟把女性市场做到天花板,不如把男性市场做起来。直播带货不是“女人的游戏”,谁能一边抓住男性和女性的心,谁才能成为到头来的赢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