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和Shopee在越南市场争夺激烈
越南电商的黄金战场:当中国巨头遇上东南亚新贵
越南的电商市场就像一块刚出炉的糯米糕,香气四溢引得各路巨头抢食。2017年阿里巴巴带着Lazada杀进来短短半年就拉拢了数万家商家,动作快得让当地同行没反应过来。但谁也没想到, 更猛的对手在后面——2016年就悄悄布局的Shopee,靠着“免费送货+低价补贴”的组合拳,硬是在这块土地上撕开了一道口子。两边的较量哪是简单的商业竞争,简直像河内街头的摩托车比赛,谁都不敢松油门,生怕一个弯道就被超车。

Shopee:从社交裂变到流量霸主
Shopee刚进越南市场时玩的根本不是传统电商那套。它瞅准了越南年轻人爱刷Facebook、Zalo的习惯,搞起了“网红带货+社群裂变”的社交电商模式。2019年12月, Aodok平台的数据显示,当时越南网红通过直播带货的订单量,比一年前暴涨了230%。胡志明市一个卖手工皮包的小商家阮氏梅, 靠在Facebook上开直播,每周能接到Shopee导来的300多单,要知道她之前在线下店一个月都卖不了这么多。
有意思的是 Shopee还搞了个“砍一刀”的本地化版本——邀请好友得优惠券,越南人吃这套啊。2021年第二季度, Decision Lab的调查显示,51%的越南网民把Shopee列为网购首选,比上季度还涨了7个百分点。更夸张的是2020年第三季度, Shopee在越南的月访问量冲到了6200万人次同比增幅超过80%,这增速比河内夏天的气温还猛。
当然光有流量不够,物流才是电商的命脉。Shopee在河内、 胡志明市建了十多个分拣中心,还和本地物流公司GHN、NinjaVan签了独家协议。河内的大学生林氏芳记得, 她在Shopee买的衣服,早上下单下午就能到,这种“当日达”的体验,连 Lazada 都得甘拜下风。
阿里巴巴:生态协同的本土化反击
阿里巴巴一看Shopee玩得这么溜,哪能坐得住?2018年,Lazada直接抱上了Grab的大腿。Grab在越南可是“出行+外卖”的双料冠军,用户基数比Shopee还大。Grab总裁Ming Maa当时放话说要让Lazada和本地服务“深度捆绑”。这招确实狠——Grab的司机摇身一变成了配送员, 用户在Grab叫车时顺便就能看到Lazada的商品推荐,流量直接互通。
但阿里巴巴的野心不止于此。2020年,它通过控股的蚂蚁金服,间接拿到了越南电子钱包eMonkey的牌照。eMonkey背靠国家银行,能直接和本土巨头Momo抗衡。2021年, Lazada上线了“先买后付”功能,利息比信用卡低一半,胡志明市的白领阮文勇算了笔账:“买iPhone 13,用Lazada分期每月比银行省50万越南盾,谁不选?”
更绝的是阿里巴巴的“商家扶持计划”。2021年,Lazada在河内开设了首个“商家孵化中心”,教越南卖家做跨境选品、优化Listing。一个叫武氏红的茶叶卖家,在孵化中心学了三个月,把茶叶卖到了中国,GMV直接翻了10倍。她现在逢人就说:“Lazada不是平台,是亲老师。”
短兵相接:用户、 物流、金融的三重厮杀
用户争夺:低价补贴的持久战
要说Shopee和阿里巴巴最像的,就是“烧钱换市场”的狠劲。Shopee常年搞“0元购”“免运费月卡”, 2021年双11期间,甚至推出了“下单抽摩托车”的活动,河内一个外卖小哥中了一辆,直接上了当地新闻。阿里巴巴也不甘示弱, Lazada的“超级品牌日”请来了越南顶流歌手My Tam,直播3小时卖了1.2亿人民币。
但用户也不是傻子。2022年第一季度, 河内经济大学做过一个调查,35%的越南消费者会“一边在Shopee和Lazada比价”,哪个便宜买哪个。胡志明市的家庭主妇范氏琼说:“我买母婴用品先去Shopee, 主要原因是折扣多;买数码产品就去Lazada,主要原因是保真。” 这种“平台分化”的消费习惯,让两边都得持续加码补贴。
物流暗战:再说说一公里的较量
物流这块, Shopee占了先手,但阿里巴巴正在追。Shopee在越南的仓库覆盖了全国63个省市,连边远的奠边省都能隔日达。但它有个软肋——自建物流团队太年轻, 2021年雨季时胡志明市仓库淹了导致延误了5万单,被用户骂惨了。
阿里巴巴的打法更聪明。它没有自己从头建物流,而是控股了越南本土物流公司GHTK,还和越南邮政达成合作。2022年4月,Lazada推出了“夜间配送”服务,河内市区晚上10点前下单,第二天早上8点就能到。这个服务直接戳中了年轻上班族的痛点,上线后订单量涨了40%。
金融渗透:支付场景的生死局
支付是电商的血液。Shopee有自带的Shopee Pay, 2021年市场份额占了18%,但比Momo的32%还差一大截。阿里巴巴的支付宝通过eMonkey,悄悄把“扫码支付”嵌进了Lazada的购物流程。2022年春节, eMonkey搞了个“扫码领红包”活动,河内一个市场里连卖鸡蛋的阿姨都贴上了Lazada的支付码。
更激烈的还在后面。2022年6月, Sea Group收购了印尼BKE银行,拿到了银行牌照;阿里巴巴则通过蚂蚁金服,在新加坡拿到了数字银行牌照。两边都憋着大招,准备在越南的金融科技领域再干一仗。
商家视角:在夹缝中求生的越南卖家
对越南中小商家选边站队就像“赌大小”。胡志明市卖服装的阮玉明, 2020年一边在Shopee和Lazada开店,后来啊Shopee的流量大但佣金高,Lazada的佣金低但流量少。他再说说想了个“双平台运营”的招:在Shopee引流,在Lazada成交,转化率居然提升了15%。
但不是所有商家都这么幸运。河内卖电子产品的黎氏清, 2021年主要原因是Shopee突然提高了技术服务费,利润从20%掉到了8%,差点倒闭。她后来转投Lazada,又主要原因是物流延误被客户差评,真是“左右不是人”。
有意思的是有些商家干脆不站队,搞起了“多平台分发”。一个叫“越南严选”的家居店, 把商品同步上传到Shopee、Lazada、Tiki三个平台,用不同的SKU和价格策略,2022年上半年GMV突破了20亿越南盾。老板陈文阮说:“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平台多了风险反而小了。”
未来战局:补贴之外的新变量
越南电商市场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但两边的打法也在悄悄变化。Shopee母公司Sea Group虽然2022年融资了30亿美元, 但净亏损还是高达25亿美元,投资者已经开始催它“止血”。2022年第三季度, Shopee在越南悄悄减少了“0元购”活动,转向“高客单价商品”推广,比如家电、数码产品。
阿里巴巴这边,Lazada的亏损同样不小。但它手里有张王牌——阿里云。2022年,Lazada把越南商家的数据迁移到了阿里云,用大数据做精准推荐。胡志明市的一个美妆品牌用了这个服务,复购率直接从25%升到了38%。这种“技术赋能”的打法,可能是它对抗Shopee低价战的底牌。
还有个变量不能忽视——越南本土玩家。京东投资的Tiki,2022年推出了“TikiNOW”两小时达服务,专攻中高端市场。河内的白领阮氏芳现在买化妆品只去Tiki:“虽然贵一点,但保真,送货快,省心。” 本土平台的崛起,可能会让Shopee和阿里巴巴的竞争更复杂。
硝烟未散:谁会是再说说的赢家?
越南电商这场仗,打得比东南亚的雨季还漫长。Shopee有流量和先发优势,但烧钱模式不可持续;阿里巴巴有生态和技术,但本土化做得还不够彻底。2022年第四季度, 两家在越南的市场份额几乎持平,Shopee占42%,Lazada占41%,剩下的17%被Tiki、Sendo瓜分。
但说到底,越南电商的赢家可能不是平台,而是消费者。胡志明市的大学生阮氏明说:“现在买东西,平台抢着给我发优惠券,物流还越来越快,我们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这场争夺战,或许会像越南的咖啡一样,越熬越香,越喝越有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