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后,美国消费者是否还会优先选择数字购物
接种后的购物战场:数字渠道真的会失宠吗?
当疫苗开始在美国普及, 一个问题悄悄浮出水面:那些习惯了点外卖、刷电商的消费者,会不会放下手机,重新走进实体店?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就像有人打了疫苗就敢摘口罩,有人还是会囤足消毒液——消费习惯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
疫情催生的数字习惯, 早已刻进DNA
想想2020年初的恐慌,美国消费者像抢救命粮一样囤积日用品,电商订单量暴涨300%。Digital Commerce 360的数据显示, 77%的网购者选择"线上下单,到店取货",这可不是临时起意。当一个人习惯了不用挤地铁就能买到生鲜,不用排队就能退换货,这种便利性会像肌肉记忆一样扎根。

更关键的是数字购物早就超越了"必需品"范畴。PYMNTS的调查里41%的消费者表示移动购物频率比疫情前更高,39%的人更频繁用手机点外卖。这不是主要原因是实体店消失了 而是数字渠道提供了太多"顺手"的选择——等电梯时刷到促销,通勤路上下单,睡前凑满减。这些碎片化场景里实体店根本插不进去。
疫苗带来的平安感,会让人冲向实体店吗?
有人觉得疫苗是实体店的救星。毕竟打了疫苗,按道理讲可以放心试穿衣服、试用化妆品。2021年4月, 美国零售联合会确实报告过实体店客流回升30%,但仔细看数据会发现,这30%里大部分是"逛买分离"——人们还是在线上付款,只是去店里取货或者体验。
拿服装行业举例。Gap集团2021年二季度财报显示, 线上销售额占比达65%,虽然实体店客流量回升,但转化率反而下降了。为什么?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早就习惯了看买家秀、查尺码表,进实体店更多是为了"摸面料",真要付款还是觉得手机更平安。这种"体验式购物"和"交易式购物"的分离,让实体店成了数字渠道的"体验展厅"。
移动购物的"隐形依赖":指尖上的消费惯性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明明要去超市买牛奶, 后来啊在手机上顺手下单了零食、纸巾、甚至宠物粮?这就是移动购物的"场景渗透"。PYMNTS的调查里 54%的接种疫苗消费者表示"数字交易已经成为本能",就像饿了会打开外卖APP一样自然。
亚马逊的"一键下单"功不可没。2021年Prime会员日美国区移动端订单占比达58%,平均下单时长比电脑端快2.3倍。这种"无思考消费"的便利性,让疫苗成了"加速器"而非"刹车"。当一个人习惯了3秒钟完成支付,谁还会愿意花半小时在停车场找车位、排队结账?
"懒人经济"的胜利:数字购物的"省时省力"陷阱
数字购物能火,本质是抓住了现代人的"时间焦虑"。Digital Commerce 360的数据显示, 31%的消费者把"免费配送"列为购物首选因素,23%的人拒绝为D2C商品支付超过5美元的配送费。这些数字背后是对"时间成本"的极致敏感。
想想看,一个双职工家庭,周末既要带孩子又要做家务,哪有时间逛商场?2021年感恩节期间,Target的"线上下单,2小时达"服务订单量同比激增120%。消费者不是不想逛,而是"逛"的时间太贵了。疫苗普及后这种时间焦虑只会更严重——毕竟打完疫苗还要观察反应,谁不想把省下的时间用来休息?
实体店的"反攻":体验式消费能否夺回用户?
数字购物再方便,也有硬伤——摸不到、试不了。这就是实体店的再说说阵地。Lululemon 2021年推出的"门店瑜伽课+线上买瑜伽服"模式,让到店客转化率提升35%。消费者先在店里感受面料弹性,再扫码下单,这种"体验-交易"闭环,数字渠道短期内难以复制。
但实体店的体验升级需要真金白银投入。苹果店2021年增加了"个人购物顾问"服务, 一对一导购导致人力成本上涨20%,客单价却只提升了15%。这种"高成本低转化"的模式,不是所有零售商都能玩得起。疫苗普及后能靠体验留住消费者的,永远是少数头部玩家,中小商家还得继续依赖数字渠道。
代际差异:Z世代与银发族的数字鸿沟
不同年龄对数字渠道的态度天差地别。Z世代是数字原生代, 接种后反而更依赖手机——2021年Q3,美国18-24岁群体移动购物渗透率达68%,比疫情前提升12个百分点。对他们逛实体店反而"麻烦":要化妆、要打扮、还要应付推销。
银发族则是另一番景象。65岁以上人群2021年网购比例只有42%, 但接种后这个数字快速攀升——CVS药房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群"线上预约+线下取药"订单量环比增长45%。这说明数字渠道对老年人不是"会不会用"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必要用"的问题。当疫苗让他们觉得出门平安了部分需求自然会回流实体店。
配送成本:数字购物的"隐形门槛"
数字购物不是万能药,配送成本就是最大的拦路虎。Bizrate Insights的调查显示, 近四分之一的消费者拒绝为D2C商品支付超过5美元配送费,17%的人觉得"超过10美元就太贵了"。这种对配送费的敏感,让数字渠道在低客单价商品上优势大减。
沃尔玛2021年推出的"免费配送门槛从50元降到35元"策略,让数字订单量增长28%。这说明商家可以通过优化配送策略降低数字购物门槛。疫苗普及后 消费者对"即时性"要求更高,"当日达""小时达"会成为标配,谁能把配送成本控制住谁就能在数字战场占据优势。
节日经济:数字购物仍是"送礼主场"
节日购物最能看出消费者偏好。2021年黑色星期五,美国线上销售额达92亿美元,同比上涨21%,其中移动端占比58%。75%的消费者计划在网上进行圣诞购物, 这可不是主要原因是实体店没货,而是数字购物的"送礼场景"太完善——可以写电子贺卡、设置配送时间、还能避免当面送礼的尴尬。
疫苗普及后节日聚会可能恢复,但送礼方式很难逆转。想想看,一个人好不容易约到朋友吃饭,谁愿意大包小包拎着礼物挤地铁?数字购物的"无接触送礼"优势,在节日场景下只会更加明显。
商家的"数字生存法则":线上线下不是选择题
聪明的商家早就放弃了"数字vs实体"的二元对立。Target 2021年推出的"Drive Up"服务允许顾客线上下单, 在停车场取货,订单量同比增长146%。这种"线上体验+线下履约"的模式,既满足了消费者的平安感需求,又保留了数字渠道的便利性。
数据驱动是关键。Nike 2021年通过分析消费者浏览数据发现, 67%的用户会在看鞋款后去实体店试穿,于是推出"线上查库存,线下试穿"服务,转化率提升32%。这说明数字渠道和实体店不是竞争关系,而是"数据互通、流量互导"的共生关系。疫苗普及后谁能打通这种闭环,谁就能抓住消费升级的机会。
未来已来:数字购物不是"优先", 而是"日常"
疫苗普及不会改变数字购物的本质——它早已不是"优先选择",而是像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消费者不会主要原因是打了疫苗就放下手机,就像不会主要原因是买了房子就停止点外卖。实体店会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数字渠道也会继续渗透生活的每个角落。
这场消费习惯的变革没有赢家,只有适应者。对商家与其纠结"要不要做数字渠道",不如思考"如何让数字渠道更懂消费者"。毕竟当疫苗让人们的生活逐渐回归正常,那些能提供"无缝衔接"购物体验的品牌,才是真正的赢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