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菲律宾这片土地,究竟蕴藏着无限生机还是荒芜贫瘠

堵到让人抓狂的马路, 藏着2000万年轻人的消费密码

初到菲律宾的人,第一反应肯定是“这路怎么堵得比北京早高峰还离谱”。马尼拉的街道上,摩托车、三轮车、小轿车挤成一片,喇叭声此起彼伏,仿佛整个城市的血管都被堵住了。但在这混乱的交通表象背后藏着菲律宾最核心的市场密码——大马尼拉地区。这里由17个行政区组成, 人口超过2000万,占全国人口的20%,几乎集中了菲律宾所有最具消费力的中产阶级家庭。白天堵车, 晚上灯火通明,年轻人潮水般涌向商场、餐厅,这种热闹的景象,让不少出海人意识到:菲律宾的“荒芜”表象下可能藏着被低估的生机。

有意思的是大马尼拉的城市形态差异极大。马卡蒂被称为“菲律宾华尔街”, 高楼林立,外企密集;奎松市像大学城,年轻人扎堆,充满活力;而BGC则被创业者称为“小新加坡”,现代化程度堪比国内一线城市,华为、OPPO、Lazada、Shopee这些带有中国基因的企业,都聚集在这里。一位在BGC创业的阿文说:“刚来的时候觉得这里太陌生, 但看到满街的中文招牌和熟悉的奶茶店,突然有种‘在国外也能找到组织’的感觉。”

菲律宾:热土还是荒地?
菲律宾:热土还是荒地?

从“大学城”到“华尔街”:17个行政区里的市场切片

奎松市的年轻人和马卡蒂的白领,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消费群体。在奎松, 你能看到大学生骑着摩托车穿梭在狭窄的街道上,手里拿着5美元炸鸡饭,一边刷TikTok一边和朋友大笑;而在马卡蒂的写字楼里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午餐可能是一份15美元的沙拉,下班后直奔商场的奢侈品柜台。这种区域差异,让跨境电商从业者必须“分而治之”——不能用一个策略打遍整个大马尼拉。

更让人意外的是菲律宾的华人生态比想象中更密集。许多闽商早已在这里扎根几十年,形成了独特的商业网络。一位从事跨境电商的王璐说:“我认识不少在菲律宾做批发的闽商, 他们能帮你搞定从清关到仓储的所有事,甚至比国内的关系网还管用。”这种华人生态,降低了出海人的落地成本,但也意味着竞争——毕竟谁都想抓住这2000万年轻人的钱包。

年轻人月入3000却敢超前消费:这里的消费逻辑不一样

“他们赚得不多, 却敢把工资花在第三产业的服务上,这种潇洒让人有点羡慕又有点困惑。”阿文说的,是菲律宾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在菲律宾,应届毕业生月薪大概3000人民币,服务行业更低,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消费。发薪日后商场的奢侈品柜台前会排起长队,年轻人毫不犹豫地买下最新款的手机或包包。对他们 消费不是为了拥有,而是为了“不被落下”——当朋友圈里都在晒新买的运动鞋,你不买就好像被时代抛弃了。

这种消费偏好也体现在日常饮食上。菲律宾的肉类价格低得惊人, 一盒炸鸡可能只要10人民币,但草莓、蔬菜却贵得离谱,一盒草莓能卖到100人民币。所以当地人的午餐多是炸鸡饭、烤肉饭,蔬菜反而成了“奢侈品”。阿文观察了很久,发现了一个规律:“菲律宾年轻人愿意为‘即时快乐’买单,但不愿意为‘长期价值’花钱。比如他们会花20美元买一杯网红奶茶,却不愿意花50美元买一盒保健品。”

5美金客单价魔咒:低价战正在杀死利润空间

但问题来了:当所有人都瞄准年轻人的钱包,价格战就不可避免了。“中国商家就是太爱打价格战了。”小米在菲律宾做了三年跨境电商,最近有点撑不下去。他告诉霞光社, 同类产品在菲律宾上线三个月,价格就能腰斩——从10美元降到5美元,利润空间被压缩到极限。更麻烦的是当地消费者已经习惯了低价,一旦涨价,销量就会断崖式下跌。“有次我想把一款充电宝从5美元提到7美元,后来啊订单量从每天100单掉到20单,再说说只能乖乖降价。”

低价战的恶性循环,让不少中国商家陷入“越卖越亏,越亏越卖”的怪圈。更讽刺的是线下商场里国际品牌的价格稳如泰山,年轻人照样排队购买。这说明什么?菲律宾消费者并非“只买便宜货”,他们更看重“信任感”。小米说:“当地人认品牌,哪怕贵一点也愿意买。中国品牌在线上打价格战,反而让消费者觉得‘便宜没好货’,这是最大的教训。”

短视频内容重复到让人发疯?这反而是蓝海机会

“在国内刷3小时抖音, 内容永远新鲜;在菲律宾刷1小时就发现全是重复的段子。”林宗儒的吐槽,道出了菲律宾短视频市场的现状。作为M-commerce的联合创始人,他把菲律宾选为出海第一站,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内容洼地”。数据显示,菲律宾人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超过4小时东南亚最长,但短视频内容丰富程度远低于国内。这意味着,谁能做出让年轻人停不下来的内容,谁就能抓住流量密码。

TikTok在菲律宾的爆发,印证了这一点。Bella Poarch靠翻唱歌曲走红粉丝破亿, Glenda Dela Cruz成为TikTok Shop菲律宾代言人,这些网红不仅带货,还影响着当地年轻人的消费决策。林宗儒的团队在TikTok Shop做直播, 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菲律宾观众更喜欢‘场景化’内容,比如你卖化妆品,不能只说‘好用’,得展示‘早上用这个,晚上约会就被夸’。他们需要故事,需要代入感。”

从Bella Poarch到Glenda:TikTok正在重塑菲律宾电商链路

2022年4月, TikTok Shop菲律宾站上线,标志着内容电商的正式爆发。与传统货架电商不同,TikTok的“兴趣推荐”机制,让很多小众产品一夜爆火。林宗儒举例:“我们曾卖一款手工编织包, 在国内根本没人看,但在菲律宾TikTok上,一个网红展示‘用这个包去海边拍照,被要了8次链接’,当天就卖了5000单。”这种“内容驱动”的电商模式,正在颠覆菲律宾传统零售——消费者不再是“主动搜索”,而是“被动种草”。

但内容电商的门槛并不低。菲律宾的短视频创作者更倾向于“短平快”的内容,深度内容稀缺。一位在菲律宾做MCN的创业者说:“很多网红拍视频就是随便跳个舞、唱个歌,带货时却不会说话。我们需要教他们‘怎么把产品融入生活’,这比在国内做内容难多了。”不过 一旦学会本土化内容创作,回报也相当可观——据他透露,头部TikTok网红的带货转化率能达到1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5%。

线下商场排长队, 线上却打价格战:中国商家的错位竞争

在马尼拉的SM商场,你能看到奇特的景象:奢侈品柜台前挤满年轻人,线上电商却打得头破血流。这种“线下热、线上冷”的矛盾,折射出中国商家的策略失误。“国际品牌早就摸透了菲律宾人的心理——他们喜欢‘线下体验+线上种草’的组合。”Lulu在马尼拉从事金融支付, 接触过不少国际品牌市场人员,“这些品牌在TikTok上投广告,从不指望直接卖货,而是让消费者记住品牌,然后去线下店消费。中国商家却相反,只盯着线上销量,后来啊陷入低价内卷。”

线下消费对菲律宾人不仅是购物,更是社交和休闲。周末拖家带口去商场,已经成为当地人的习惯。阿文曾尝试在商场开体验店, 后来啊发现“线下流量比线上稳定得多”——哪怕不打折,顾客也愿意来逛,主要原因是商场里有空调、有咖啡,还能和朋友聊天。他感慨:“中国商家总想着‘把国内模式复制过去’,却忘了菲律宾人根本不爱宅在家。”

15天海运时效:信息差筑起的跨境电商壁垒

为什么越南、 泰国容易被卷成“红海”,菲律宾却还有机会?答案藏在物流时效里。从中国到越南、泰国,海运只要5-7天信息差极小;而到菲律宾,海运需要15天空运也要10天。这种“物流鸿沟”,让跨境电商拥有了天然的保护期——在本地品牌反应过来之前,中国商家可以快速占领市场。ATM Capital创始人屈田说:“菲律宾的供应链还很不完善, 很多品类被国际品牌垄断,市占率高达40%。这正是中国品牌的机会——用中国供应链打‘本土替代’。”

但物流优势不是万能的。2023年,一位做家居用品的商家发现,菲律宾消费者对“物流时效”并不敏感,反而更看重“售后”。他回忆:“有次主要原因是台风延误了3天 客户直接给了差评,说‘你们国内电商都是当天到货,凭什么你们要等一周’。”这说明,在菲律宾做电商,不仅要解决“货能不能到”的问题,还要解决“能不能让消费者放心”的问题。

不是所有国内打法都能复制:在菲律宾做品牌需要“慢下来”

“有想法有毅力,能认认真真沉下心来做品牌的中国卖家太少了。”林宗儒的话,道出了菲律宾市场的残酷现实。许多商家带着国内“快速起量”的思维过来后来啊碰了一鼻子灰。比如国内流行的“直播秒杀”模式,在菲律宾根本行不通——当地人习惯“慢慢选货”,没人愿意抢购。还有“大数据算法推荐”,菲律宾用户量小,算法根本跑不通,只能靠人工选品。

更麻烦的是文化差异。中国商家喜欢“促销活动”,但菲律宾消费者对“打折”反而敏感——他们会觉得“便宜的东西质量不好”。小米曾做过一次“买一送一”活动,后来啊销量不升反降:“客户私下问我‘是不是快过期了’。后来改成‘满额赠小礼品’,效果反而好。”这说明,本土化不是翻译一下产品描述那么简单,而是要真正理解当地人的消费心理。

BGC创业生态:华人闽商的“第二故乡”

对于中国出海人BGC可能是菲律宾最“友好”的地方。这里聚集了大量华人企业,从跨境电商到物流服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业生态。一位刚到BGC的创业者说:“在这里你遇到问题,隔壁的闽商可能一句话就帮你解决了。比如清关遇到麻烦,找他们比找官方还快。”这种“抱团取暖”的氛围,降低了创业门槛,但也意味着竞争——毕竟大家都盯着同一块蛋糕。

但BGC的创业成本也在水涨船高。因为越来越多中国公司入驻,办公室租金、人力成本逐年上涨。阿文算了笔账:“2021年在BGC租一个100平的办公室,每月只要1万人民币,现在要3万。员工工资也从3000涨到5000。”这迫使商家必须从“粗放式增长”转向“精细化运营”——比如通过私域流量降低获客成本, 或者开发高毛利产品,摆脱低价依赖。

荒芜还是热土?关键看能不能跳出“低价陷阱”

菲律宾这片土地,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答案。它堵车、它混乱,但它也年轻、它也渴望。1.12亿人口, 70%的互联网普及率,每天9小时的上网时间——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人:他们爱刷TikTok,爱逛商场,爱超前消费,也爱“被信任”。

对跨境电商菲律宾的机会不在于“复制国内模式”,而在于“读懂这片土地”。停止价格战,做品牌;放弃“流量思维”,做内容;忽视“线上神话”,做线下。或许,当中国商家不再把菲律宾当作“低价倾销场”,而是当作“品牌孵化器”时才能在这里找到真正的生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