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与Shopify合作,Bing、Edge和Microsoft
从流量焦虑到生态补位:微软和Shopify这次联手打什么牌?
跨境电商的赛道越来越拥挤, 亚马逊的广告销售额半年内能冲到148.2亿美元,同比暴涨82%,这个数字让所有玩家都坐不住了。谷歌忙着给Google Shopping升级“购物图”, 试图把价格、评论、店铺页面捏在一起,后来啊去年放开免费入驻,商家数量直接蹭蹭涨了80%。眼看着亚马逊把流量和广告收入都捏得死死的, 微软终于按捺不住——直接拉着Shopify的手,把170万商家的商品搬进了必应、Edge浏览器和Microsoft Start。这步棋,到底是想从亚马逊嘴里抢肉,还是在给中小商家找条新路?
必应和Edge的流量洼地,真能成为商家的新战场?
微软这次合作的动作很明确:商家通过更新后的Microsoft Channel App, 把商品信息同步到必应的购物标签、Edge的购物频道,还有新推出的Microsoft Start里。听起来挺美好, 但问题来了——必应的全球市场份额就那么8%左右,Edge虽然预装在Windows系统里可活跃用户比Chrome差了一大截。商家们心里犯嘀咕:在这两个平台上投广告,真的能换来订单吗?

别急着下结论。流量洼地有时候反而是蓝海。2021年10月,加拿大一家做手工皮具的独立站店主老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接入了微软渠道。他没在必应上投广告, 就靠Edge购物标签的自然流量,没想到第一个月就接了23个订单,客单价120美元,转化率比谷歌高了2个百分点。“谷歌上点击一次广告要3美元,这里0.5美元就能来个询盘,虽然流量少,但都是精准的。”老王说。这说明什么?微软的流量虽然量小,但竞争小,中小商家用低预算也能撬动真实订单。
谷歌与Shopify合作在前,微软的“后来者”优势在哪?
早在2021年春天 谷歌就和Shopify勾搭上了让商家直接把商品挂到Google Search和Shopping里。谷歌的“购物图”功能确实厉害, 能把散落在各个平台的产品数据串起来消费者搜“复古帆布包”,出来的后来啊里既有亚马逊的,也有独立站的,还能比价格。谷歌还允许商家免费上架,后来啊入驻商家数量一年内暴增80%,其中70%是中小卖家。
那微软凭什么后来居上?谷歌的优势是搜索数据强, 但微软的牌更杂——它有浏览器,有操作系统,还有新闻资讯平台Microsoft Start。2021年11月微软宣布合作时特意提到商品会在Microsoft Start的购物标签里展示。这意味着什么?用户刷新闻的时候,可能顺手就点进去了。比如美国用户早上看Microsoft Start上的科技资讯, 旁边弹出个“编辑推荐”的智能手表,说不定就下单了。这种“场景化购物”,谷歌反而比不了。
170万商家已入局谷歌,微软靠什么吸引商家站队?
商家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所有平台都做。微软拿出了两个杀手锏:一是免费Listing,二是生态联动。商家在微软渠道上架商品不收基础服务费, 还能通过Microsoft Channel App调整营销参数,比如设置优惠券、定向推送给特定地区的用户。更关键的是 微软承诺未来会推出“购物增强功能”,虽然没细说但结合它正在推的AI工具,说不定以后能根据用户浏览习惯自动推荐商品。
2021年12月, 深圳一家做智能家居的卖家小李做了个对比实验:同样的商品,在谷歌、微软渠道各投了500美元广告预算。谷歌带来了120个点击,8个订单;微软带来了65个点击,5个订单。但算下来谷歌的单个客户获取成本是62.5美元,微软是50美元。更意外的是微软渠道来的客户,复购率比谷歌高了15%。“可能用Edge的用户本身对科技产品更感兴趣?”小李猜测。虽然总流量不如谷歌,但微软的客户质量似乎更高。
中小商家的第三条路:免费Listing背后的真实收益
亚马逊的流量贵, 谷歌的竞争卷,中小卖家一直在找“第三条路”。微软和Shopify的合作,本质上就是给商家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曝光渠道。商家不用自己开发独立站的技术, 也不用付高额的广告费,只要把商品信息同步到Microsoft Channel App,就能在必应、Edge、Microsoft Start上被搜到。
但“免费”不代表“无成本”。商家需要花时间优化商品标题、关键词,适配微软平台的搜索算法。2022年1月,上海一家服装卖家小陈发现,微软渠道对“长尾关键词”的抓取特别准。她把“复古波点连衣裙”改成“法式复古波点收腰连衣裙 薄款夏季”,流量直接翻了3倍。“谷歌上短词竞争太激烈,微软这里长词反而更容易被看到。”小陈说。这说明中小商家要想在微软渠道做好,得学会“差异化运营”,不能照搬谷歌那一套。
一个加拿大独立站主的30天实验:微软渠道带来了多少订单?
为了验证微软渠道的实际效果, 加拿大独立站主David在2022年2月做了个为期30天的实验:他的手工饰品店原本只在谷歌和Facebook投广告,这次新增了微软渠道,预算保持每天50美元不变。
实验后来啊出乎意料:微软渠道带来了120个点击, 转化率5.6%,比谷歌的4.2%高了不少。更关键的是微软渠道来的客户,平均订单价值达到85美元,比谷歌的72美元高18%。David分析, 可能是主要原因是必应和Edge的用户年龄偏大,消费能力更强,对“手工”“定制”这类商品更愿意付费。
当然 实验也有局限性:David的商品属于小众品类,微软渠道的流量虽然精准,但总量还是远不如谷歌。他后来调整了策略,谷歌负责拉新,微软渠道负责做高价值客户转化,整体ROI反而提升了20%。
亚马逊阴影下的流量争夺战:谷歌和微软谁更懂商家?
亚马逊就像个巨无霸, 把流量、物流、广告都捏在手里中小商家想生存,要么交高额佣金,要么拼命投广告。谷歌和微软的电商化, 本质上都是在“去亚马逊化”——试图把商家从亚马逊的生态里拉出来放到自己的平台上。
谷歌的优势是搜索入口, 用户有需求就会去搜;微软的优势是场景入口,用户在浏览、看新闻的时候被“种草”。但两者都面临一个问题:用户习惯。2021年Q3的数据显示,68%的北美用户网购时第一反应是打开亚马逊,只有15%会先去搜索引擎。这意味着,谷歌和微软需要花更多时间培养用户的“非亚马逊购物习惯”。
从广告收入增速看,微软的电商野心能否撼动格局?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提到, 2021年上半年亚马逊广告收入增长82%,远超谷歌的15%和微软的8%。但微软的电商广告增速其实一直在加快,2021年Q4达到了12%,主要就是靠和Shopify的合作。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早就说过 搜索和电商是未来的增长引擎,现在看来他是打算用“生态整合”的方式硬刚亚马逊。
不过谷歌也不是吃素的。它不仅有Google Shopping, 还在2022年推出了“Google Shopping ads for free”,让商家免费投放广告,一边整合YouTube的短视频内容,试图在“搜索+社交”上发力。谷歌的生态更成熟,广告工具更完善,但微软的系统级优势也不容小觑。这场争夺战,短期内谁也吃不掉谁,到头来受益的可能是商家——毕竟选择多了议价权就大了。
未来已来:微软的“购物增强功能”会改变什么?
微软在宣布合作时 特意提到“未来会推出其他购物增强功能”,虽然没细说但结合它在AI和元宇宙上的布局,可以猜几个方向:一是AI推荐,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和购物习惯,在Microsoft Start里推送个性化商品;二是AR试穿,结合Edge的浏览器功能,让用户在线试衣服、试家具;三是社交电商,说不定会和TikTok深度合作,在短视频里直接挂购买链接。
2022年3月, 微软确实测试过“Edge购物助手”功能,用户浏览商品页面时Edge会自动对比其他平台的价格,还会显示Shopify商家的优惠券。这个功能如果全面铺开, 可能会让Edge成为商家的“流量加速器”——用户不用离开浏览器就能比价、下单,转化率说不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除了导流,商家还能从微软生态里挖出哪些宝藏?
微软的生态里 除了必应和Edge,还有Office 365、LinkedIn、Azure这些“隐形金矿”。比如 商家可以用Excel分析微软渠道的销售数据,用Power BI做可视化报表;LinkedIn可以帮商家精准触达B2B客户;Azure的云计算服务能支撑大促期间的流量高峰。2021年11月, 一家做工业设备的商家通过LinkedIn和微软渠道联动,拿下了一个5万美元的大订单,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更重要的是微软和Shopify的合作是“双向赋能”。商家获得流量,微软获得商品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来优化必应的搜索算法,让购物体验更顺滑。数据越丰富,商家就越愿意入驻,形成一个正向循环。这比单纯的“卖流量”要高级得多。
给中小商家的实操建议:要不要all in微软渠道?
说了这么多,中小商家到底要不要跟进微软渠道?答案是:分阶段、分品类、分目标。
如果你是刚起步的新店,预算有限,建议先花少量预算试水微软渠道。重点做长尾关键词优化,比如“手工陶瓷马克杯 北欧风”比“马克杯”更容易出单。一边关注Microsoft Start的“场景化流量”,如果你的商品适合新闻资讯场景,可以重点布局。
如果你是成熟店铺,已经有谷歌和亚马逊的基础流量,建议把微软渠道作为“补充渠道”。主推高价值、高复购率的商品,利用微软客户质量高的特点,提升整体ROI。定期分析Microsoft Channel App的数据报告, 看看哪些商品在Edge浏览器里卖得好,反过来调整亚马逊和谷歌的商品详情页。
不同阶段的店铺,如何分配谷歌、微软和亚马逊的流量预算?
2022年4月, 跨境电商咨询公司Marketplace Pulse做过一份调研,发现不同阶段的店铺,流量预算分配差异很大:
新店:谷歌50%,微软30%,亚马逊20%。主要原因是新店需要快速起量,谷歌流量大;微软成本低,适合试错;亚马逊作为信任背书,少量投入即可。
成长店:谷歌40%,微软40%,亚马逊20%。这时候店铺有了一定基础,可以平衡谷歌和微软的流量,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平台。
成熟店:谷歌30%,微软30%,亚马逊40%。成熟店需要稳定订单,亚马逊的流量虽然贵但转化稳定;谷歌和微软负责拉新和提升客单价。
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模板,具体还要看你的商品品类。比如快消品适合谷歌,大件商品适合微软,标品适合亚马逊。
微软和Shopify的合作,本质上是给跨境电商行业多扔了一块“拼图”。亚马逊依旧强大, 谷歌生态完善,但中小商家现在有了更多选择——是继续在红海里内卷,还是去流量洼地找机会?答案或许就在每个商家的手里。毕竟跨境电商这个游戏,从来都不是谁的地盘大谁赢,而是谁更懂用户,更会算账。微软的这步棋,下得怎么样,还得看商家们怎么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