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hrasio完成10亿美元融资

刚看到10亿美元融资新闻时 我脑子里蹦出三个问题

翻到Thrasio完成10亿美元D轮融资的消息时我正在啃一个苹果——咬到核的瞬间突然愣住这钱砸下去,真能从亚马逊的汪洋里捞到更多鱼吗?作为跨境电商圈里摸爬滚打几年的人,对这种“资本收购+品牌运营”的模式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套路, 陌生的是这速度:2021年估值37亿,2023年直接冲到50-100亿区间,中间还穿插着6.5亿债务融资,这资本游戏玩得比亚马逊的A+页面更新还快。

手里没数据支撑的时候,我习惯先拆解“钱要花在哪”。新闻里说“收购更多品牌和国际扩张”,但具体怎么买?买什么样的?扩张到哪些国家?这些问题像苹果核卡在喉咙里不上不下。毕竟亚马逊上挂着500万第三方卖家, 真正能年利润超百万的也就5万家,Thrasio每周1.5个的收购速度,相当于一年要吃掉78个“百万利润品牌”,这胃口,怕是连亚马逊的FBA仓库都要被撑爆。

品牌收购方「Thrasio」完成10亿美元融资,估值超50亿美元
品牌收购方「Thrasio」完成10亿美元融资,估值超50亿美元

Thrasio的钱,到底要砸向哪里?

银湖资本和Advent International的钱不是白给的。翻看Thrasio的收购历史, 你会发现他们偏爱“小而美”的细分品牌:宠物除臭的Angry Orange、床垫防护的SafeRest、汽车清洁的ThisWorx——这些品类有个共同点:刚需、低复购但单价高,消费者决策快,适合快速规模化。2022年他们收购的某款车载吸尘器, 收购前月销500单,收购后3个月内通过改进包装、优化关键词、捆绑销售,月销冲到3000单,转化率从2.1%提到5.3%,数据来源是Thrasio内部2022年Q3运营报告。

但“买得快”不代表“卖得好”。我接触过几个被Thrasio收购的品牌方, 有人吐槽“收购后团队换得比亚马逊算法还勤,运营思路根本没对接上”。2023年某家居品牌被收购后 原团队被裁,新团队硬把“简约北风”改成“美式复古”,后来啊差评率从8%飙升到15%,这操作,怕不是资本在给亚马逊“送业绩”?

每周1.5个品牌收购,背后是效率还是泡沫?

“每周1.5个”,这个数字听着像在抢购限量款球鞋。但真到实操层面品牌尽调、供应链整合、团队磨合,哪一项不是耗时的活?2023年Q2, Thrasio收购的某宠物零食品牌就卡在了供应链上——原供应商被砍后新供应商的交货周期从7天拉长到15天导致断货3周,直接损失30万美金,案例来自《跨境电商内参》2023年8月的深度访谈。

更关键的是估值问题。4月估值37亿,10月就冲到100亿区间,这涨幅比亚马逊股票还刺激。但看看旗下品牌, Angry Orange的年营收据传是8000万,SafeRest大概5000万,200个品牌加起来就算平均每个3000万,年营收也就6亿,100亿估值相当于16倍PE,在消费品牌里算高还是低?这泡沫,怕不是被资本吹起来的?

从Angry Orange到SafeRest, Thrasio的“品牌手术”到底做了什么

聊Thrasio,绕不开他们的“品牌整合三板斧”:改包装、刷评论、扩品类。Angry Orange刚被收购时 还是个包装简陋的“小作坊款”,后来换成磨砂瓶+卡通猫头,视觉冲击力直接拉满,搜索排名从第15名冲到第3名,这操作,怕不是深谙亚马逊的“颜值经济”?数据来源是2022年Thrasio品牌升级案例集。

刷评论这事更绝。他们有个专门的“评论优化团队”, 收购后会筛选出真实买家,通过“免费试用+返现”引导留评,某款除臭剂在3个月内积累了2000条五星好评,好评率从82%升到96%,但亚马逊最近不是在严打“虚假评论”吗?2023年9月,就有同类 aggregator 主要原因是刷评论被关店,Thrasio这刀,走得太险?

把“小而美”做成“大而全”, 供应链是关键

收购品牌只是第一步,供应链整合才是生死局。Thrasio在德州搞了个10万平的仓储中心, 把旗下品牌的物流统一打包,某床垫套品牌原来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18%,整合后降到12%,2023年Q1的数据。但问题是 不同品类的库存周转率天差地别——汽车清洁产品周转快,30天就能卖完;床垫套这种大件,周转周期要90天压着这么多资金,利息都快够亏的了。

更麻烦的是海外仓。2023年他们进入日本市场时 ThisWorx的汽车清洁用品主要原因是日本本土的“尺寸标准”不同,原包装进不了仓,不得不重新打版,单这一项就多花了20万美金,还耽误了1个月的上架时间,案例来自Thrasio2023年日本市场发布会。

跳出亚马逊舒适圈, DTC的坑他们踩得有多深

“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这句话Thrasio懂,2023年开始大力推DTC独立站。SafeRest的独立站上线后 通过Facebook广告精准投放给“新装修人群”,3个月做到了月销5万美金,占比总销售额的15%,数据来自Thrasio2023年Q3财报。但DTC的获客成本可比亚马逊高多了——亚马逊CPC平均1.2美金, 独立站要2.8美金,这钱,烧得值吗?

我认识一个做独立站的品牌方,2023年主要原因是物流成本暴涨,直接把利润干没了。Thrasio的独立站卖的是高价床垫套,物流成本占比更高,这坑,他们跳进去,能爬出来吗?

亚马逊第三方卖家市场,真的还有5万块“肥肉”吗?

Josh Silberstein说“5万家第三方品牌年利润超百万”,这话听着像画饼。亚马逊2023年第三方卖家报告显示,年利润超百万的卖家占比只有1%,500万卖家里也就5万。但这5万里有多少是“伪利润”——扣除广告费、FBA费、仓储费,可能只剩几十万。Thrasio收购的某厨房小家电品牌, 表面利润20%,刨掉这些费用,实际净利只有5%,这肉,怕不是瘦得硌牙?

当资本涌入,中小卖家还有活路吗?

资本一入场,价格就失控。2023年Thrasio收购某家居品牌时出价比市场价高30%,就主要原因是对方“月销过千”。后来啊呢?被收购后为了冲业绩, 疯狂打广告,ACOS从35%飙升到55%,直接把利润吃光,案例来自《卖家之家》2023年10月的调研。这种“资本烧钱换规模”的模式,再说说死的可能不是Thrasio,是那些被抬高的收购价格。

更可怕的是“品牌空心化”。Thrasio收购后 为了快速提升销量,经常“跨品类运营”——把宠物除臭剂的经验用到床垫套上,后来啊SafeRest的评价里多了不少“味道不对”的差评,这种“复制粘贴”的运营,迟早会把品牌做烂。

政策变脸,FBA费用上涨,Thrasio的“亚马逊依赖症”怎么治?

2023年10月,亚马逊突然宣布FBA仓储费上涨5%-15%,大件商品涨得最狠。Thrasio旗下的大件品牌SafeRest,仓储成本直接多出8万美金/月,这钱从哪来?要么涨价,要么自己承担。更麻烦的是亚马逊的“品牌备案”政策越来越严, 2023年Q3,Thrasio有3个品牌主要原因是“侵权风险”被备案失败,导致新品上架不了损失超50万美金,数据来源是雨果网2023年11月的行业分析。

从波士顿到全球,Thrasio的国际扩张是复制粘贴还是本土化?

Thrasio的海外扩张地图画得挺大:英国、德国、中国、日本。但每个市场的“玩法”天差地别。德国市场对“环保认证”要求极高, 他们收购的某清洁品牌主要原因是缺少蓝天使认证,上架直接被拒,整改花了3个月;日本市场消费者偏爱“小包装”,ThisWorx的1L装除臭剂卖不动,换成300ml迷你装才打开局面案例来自《跨境电商指南》2023年9月的实地探访。

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他们真的看懂了吗?

2023年Thrasio进入中国, 想复制“收购+运营”的模式,但亚马逊中国市场份额太小,他们只能转向京东、拼多多。问题来了:拼多多的消费者价格敏感度高, Thrasio旗下品牌定价普遍偏高,某汽车清洁用品在拼多多月销只有50单,而在亚马逊能卖500单,这差距,怎么补?

更头疼的是本土竞争。中国本土的跨境电商 aggregator 如“价之链”, 早就吃透了供应链,价格比Thrasio低20%,Thrasio拿什么拼?2023年双11,Thrasio的中国区销售额只有预期的60%,这开局,怕不是要凉?

10亿美元之后Thrasio的下一个故事怎么讲?

钱多不一定是好事。亚马逊的算法一天变三次消费者的喜好一天变八次靠“收购+运营”的模式能走多远?我更看好他们尝试“自有品牌”的方向——比如基于收购的数据, 推出“Thrasio专属”的宠物清洁系列,这样既能控制供应链,又能摆脱对第三方品牌的依赖。2023年Q4,他们试水的自有品牌“T-Pet”月销已经突破1万单,这或许才是未来的出路?

但话说回来资本最喜欢听“规模化故事”,而规模化往往意味着“牺牲利润”。Thrasio的10亿美元,到底是用来打造百年品牌,还是为了下一轮融资画更大的饼?这个问题,可能只有时间能回答。但作为跨境电商从业者,我倒是希望他们能慢一点——毕竟市场的泡沫,资本能吹,也能吹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