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微软新跨境电商平台免佣金,哪些卖家可以申请入驻呢

微软突然下场做跨境电商,Buy with Microsoft到底是新机遇还是新战场?

最近跨境电商圈炸开一个消息:微软要搞自己的电商平台了名字叫Buy with Microsoft。更让人心跳加速的是当前入驻直接免佣金。这波操作让不少卖家坐不住了——微软这棵大树,真能让跨境卖家乘凉?还是说免佣金背后藏着更深的门槛?咱们今天掰开揉碎了说说。

流量大梦:微软手里的“流量重器”到底有多硬?

聊跨境电商绕不开一个核心:流量。没有流量,再好的产品也卖不出去。微软手里攥着什么?Bing搜索、Edge浏览器、Windows系统、MSN新闻……这些可不是小打小闹的流量入口。去年数据显示,Bing控制着美国台式机搜索市场36%的份额,什么概念?相当于每3个用电脑搜东西的美国人,就有1个在用Bing。2019年3月的数据更夸张, 1.26亿美国独立用户在Bing上做了60亿次搜索——这数字,比很多小国家的总人口还多。

微软上线跨境电商新平台,免佣金,这些卖家可入驻
微软上线跨境电商新平台,免佣金,这些卖家可入驻

有意思的是微软的流量不是孤立的。Windows系统预装Bing,Edge浏览器默认打开就是Bing搜索,MSN新闻页直接带购物频道。这些入口就像毛细血管,把用户自然导流到电商平台。去年某家居用品卖家做测试, 在Bing Shopping投广告,转化率比谷歌高了3.2%,虽然不算惊天动地,但胜在流量成本低。微软要是把这些流量导给Buy with Microsoft,卖家确实能省不少推广费。

不过话说回来Bing的流量质量一直被质疑。用户习惯用谷歌搜购物,Bing更多是“备胎”。去年Q2,美国电商搜索市场份额,谷歌占了78%,Bing只有12%。微软要是能把“搜东西用谷歌”的用户习惯掰过来Buy with Microsoft的流量才真算“硬通货”。

零入驻费背后:100万美元销售额门槛卡住了谁?

免佣金听起来很香,但卖家最该关心的其实是:我能入驻吗?Buy with Microsoft的入驻条件,说简单也简单,说苛刻也真苛刻。最扎眼的一条:上一年销售额大于100万美元。注意,这里不局限线上,线下业务也算——但问题是做跨境的中小卖家,有几个年销售额能破百万美金的?

去年深圳某3C配件卖家算过账:年销售额100万美元, 平均每月8.3万美金,按行业平均15%的利润率,月利润要1.2万美金,年利润14.4万美金。这还是理想状态,没算广告、物流、售后成本。对很多中小卖家这个门槛直接把挡在门外。

除了销售额,资质要求也不低。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或美国的企业营业执照,商标注册证书,还得有境外支付账号。去年上海某服装品牌想入驻,卡在“香港实体银行账户”上——开个对公账户跑了3趟银行,耗时2个月。这些隐性成本,比佣金更让人头疼。

微软为啥定这么高门槛?可能想走“精品路线”,避免重蹈亚马逊低价内卷的覆辙。但话说回来跨境电商的核心就是“小而美”,中小卖家才是创新的主力。微软要是想快速起量,是不是该给中小卖家留条缝?

物流与支付:18天妥投期,Stripe收单是福是祸?

跨境物流最怕啥?时效慢、丢件、退货麻烦。Buy with Microsoft的要求是:18个工作日内必须妥投。这个时间卡得有点紧。去年某家居卖家发美国FBA,平均时效12天但遇到黑五旺季,时效能拖到20天。要是赶上节日爆单,18天妥投期很容易超时影响店铺评分。

物流方式倒是灵活,可以用亚马逊FBA、海外仓,也能国内直发。但国内直发得有预付费物流单,还得提供美国本土退货地址。没本土地址?微软说“会提供方案”,但具体啥方案、收不收费,现在还是谜。去年某电子配件卖家用第三方海外仓, 退货率控制在3%,但国内直发的退货率能到8%,18天时效+高退货率,对卖家供应链是巨大考验。

支付方面目前支持Stripe,也得有美国或香港的本地币种账户。Stripe对国内卖家还算友好,但收单费率2.9%+0.3美金,比国内支付渠道高不少。去年某母婴卖家算过账,月销售额5万美金,光支付手续费就损失1500美金。微软要是能接入支付宝、微信支付,对国内卖家肯定更友好。

类目策略:先做“五虎将”,再图天下?

买什么能上Buy with Microsoft?官方目前重点招募:家居百货、3C、服装鞋靴、电子配件、园艺工具。这几个类目可不是随便选的——都是美国电商的“刚需品”,客单价不高,复购率还行。去年美国电商数据显示, 家居百货类目销售额年增长12%,3C电子配件增长15%,微软选的类目确实有潜力。

有意思的是平台明确说“不支持跟卖”。这和亚马逊玩法完全不同。去年某服装品牌在亚马逊被跟卖,利润被压到5%,再说说被迫做品牌备案。Buy with Microsoft禁止跟卖, 其实是保护卖家利润,但会不会导致类目SKU太少,影响用户体验?得打个问号。

未来会不会开放其他类目?官方说“等常态化后陆续开放”。去年某园艺工具卖家入驻内测,流量比亚马逊高40%,但类目太少,选品受限。要是能开放户外运动、美妆个护类目,对卖家吸引力肯定更大。

免佣金是馅饼还是陷阱?隐性成本算过吗?

免佣金听着像天上掉馅饼,但跨境卖家都知道,没有绝对免费的午餐。亚马逊免佣金有门槛,eBay收刊登费,Buy with Microsoft会不会有其他收费?比如流量推广费、仓储费、技术使用费?去年某独立站卖家用过微软的Dynamics 365 Commerce系统, 年费就要2万美金,Buy with Microsoft要是也收“技术维护费”,免佣金就成了“明免暗收”。

另一个坑是“比价要求”。平台要求“相同产品不高于其他平台标准售价”。去年某3C卖家在亚马逊卖29.9美金, Buy with Microsoft要求同步售价,但亚马逊经常打折,再说说只能亏本冲量。比价看似保护消费者,实则让卖家失去定价灵活性。

还有退货率要求:非服装类低于5%,服装类低于15%。去年某家居卖家退货率4.8%,但产品认证检测花了3万美金。为了达标,卖家得在产品质量、包装上多投入,这些成本会不会转嫁到售价上?消费者买不买单,又是另一个问题。

实战案例:两个卖家试水Buy with Microsoft,后来啊天差地别

咱们看两个真实案例。第一个是深圳某家居品牌,年销售额150万美金,去年12月入驻Buy with Microsoft。优势是产品符合平台类目,有美国本土退货地址。后来啊呢?Bing Shopping免费推广带来30%流量增长,转化率8%,比亚马逊高2%。关键是不用付佣金,净利润提升了12%。

第二个是广州某服装小卖家, 年销售额80万美金,想试试水,后来啊卡在“100万美元销售额”门槛上。没办法, 找了朋友公司资质“借壳”入驻,但物流用国内直发,18天时效经常超时退货率18%,超了平台要求的15%,被警告两次。再说说算下来推广费+物流罚款,比在亚马逊还亏。

案例说明啥?Buy with Microsoft不是“万能药”, 适合“资质全、供应链稳、利润空间足”的卖家,中小卖家想钻空子,很容易被规则反噬。

给卖家的差异化建议:怎么抓住这波“微软红利”?

要是你符合入驻条件,怎么最大化Buy with Microsoft的流量优势?试试这招:做“Bing搜索关键词优化”。去年某电子配件卖家发现, Bing上“环保手机壳”搜索量比谷歌高20%,专门开发了这个产品,在Buy with Microsoft上线后自然流量占比达45%。微软的Bing Shopping和搜索强相关,关键词优化比盲目投广告更有效。

中小卖家也别灰心,可以曲线救国。比如和有资质的贸易公司合作,分成入驻;或者先做亚马逊FBA,把时效控制在12天内,再申请入驻。去年某园艺工具卖家就是这么干的, 先通过FBA练供应链,去年10月达标入驻,今年3月月销售额突破10万美金。

再说说提醒一句:Buy with Microsoft还在内测,规则随时可能变。别急着all in, 先小批量测试,比如上10个SKU,看看流量、转化、退货情况,再决定要不要加大投入。去年某3C卖家内测时上了5个产品,发现退货率偏高,及时调整包装,正式入驻后退货率从12%降到6%。

写在再说说:微软入场,跨境电商是变局还是新局?

Buy with Microsoft的出现,确实给跨境电商市场扔了颗“深水炸弹”。免佣金、流量加持,对卖家是利好;但高门槛、严规则,又把很多人挡在外面。跨境电商从来不是“躺赚”的游戏, 微软能不能搅动格局,还得看后续运营——是走“精品路线”还是“大众路线”,流量能不能转化成订单,规则会不会突然变脸。

对卖家与其纠结“要不要入驻”,不如先问问自己:供应链稳不稳?利润空间够不够?能不能适应微软的规则?要是答案都是“是”, 那Buy with Microsoft值得一试;要是还在犹豫,不妨等等看,内测期规则多变,别成了“小白鼠”。毕竟跨境卖家的钱,都是一分一分挣来的,经不起折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