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印尼版Shopify「iSeller」完成800万美元B轮融资

800万美元到账, iSeller的“印尼Shopify”梦更近了

2021年10月,印尼电商圈炸开一个小动静——一家叫iSeller的公司拿了800万美元。Pre-B轮融资,Openspace Ventures和AppWorks领投,本土资本跟投。不算大新闻, 但在东南亚这个融资时好时坏的市场,这笔钱足够让一家SaaS公司喘口气,也足够让盯着印尼电商的人多看它两眼呃。iSeller的创始人Jimmy Petrus在2017年就想做“印尼版Shopify”, 四年过去,Shopify在东南亚还没完全站稳脚跟,iSeller却先融到了钱,这事儿有点意思。

融资背后:印尼电商的“野蛮生长”与SaaS机会

印尼的电商市场像热带雨林, 看起来绿油油,实际进去才知道有多乱。2020年, 印尼大型电商平台的GMV同比涨了91%, Sensor Tower的数据说2021年9月Shopee在印尼的月活用户比亚马逊巴西版高9倍。这些数字背后 是成千上万的中小商家——街边的warung、开在工业区的小作坊、甚至是在家做手工的阿姨们,突然发现线上能卖货,但不知道怎么卖。

“印尼版Shopify”「iSeller」完成800万美元B轮融资,拟打造超级电商App
“印尼版Shopify”「iSeller」完成800万美元B轮融资,拟打造超级电商App

传统SaaS工具太贵,英文界面看不懂,本地支付接不上,这就是iSeller的机会。它不做平台, 只做工具,帮商家在Shopee、Tokopedia这些大平台上开店,顺便解决库存、支付、物流的问题。2021年, 印尼国内零售市场的电商占比从8.2%冲到24.1%,这种爆发式增长,最需要的不是更高级的平台,而是能让人快速上手、便宜好用的“数字化拐杖”。iSeller说他们服务了6万多家企业, 每月处理超100万笔交易,这些数字不是凭空来的,是跟着市场一起滚出来的雪球。

从工具到生态:iSeller的全渠道野心

Shopify为什么能成?主要原因是它让卖家的店铺能“长”在自家系统里还能接上亚马逊、eBay这些外部平台。iSeller明摆着也懂这个道理。2021年他们推了两款新产品, 一个叫iSeller Go,手机App就能管店铺、接订单;另一个叫Marketplace Integration,专门帮商家把商品同步到不同电商平台。这招挺聪明——印尼商家最头疼的就是多平台管理, Shopee上卖完货,还得手动去Lazada更新库存,累得半死。iSeller说“帮你一键同步”,听着就像救命稻草。

更野的是他们整合了WhatsApp和Facebook。印尼人爱用WhatsApp聊天 商家在WhatsApp里就能直接下单、付钱,iSeller把这做成功能。2021年有个做手工蜡染的商家告诉我, 她以前客户问货色、尺寸,得打半小时字解释,用了iSeller的WhatsApp集成,直接发图片、链接,客户当场拍,订单量翻了两倍。这种“社交+电商”的组合拳,在印尼这个关系型社会里比纯平台管用多了。

iSeller Go:移动端卖家的“救命稻草”?

印尼的中小商家,哪有什么电脑?很多人一部手机管所有事。iSeller Go就是冲着这点去的——商家不用开电脑,手机上就能看库存、改价格、查物流。2021年雅加达有个卖椰子的小贩, 用iSeller Go之前,他得记在纸条上,椰子卖了多少、还剩多少,经常记错,客户要货了才发现没了。用了iSeller Go, 手机扫一下条码,库存自动扣,客户在WhatsApp下单,他直接在App里确认发货,一个月下来损耗少了15%,还多了回头客。这种案例在印尼不是个例,iSeller Go的移动优先策略,精准戳中了商家的痛点。

Marketplace Integration:在巨头夹缝中求生

印尼的电商平台, Shopee、Tokopedia、Lazada三足鼎立,商家想在多个平台开店,就得重复上架商品、更新库存。iSeller的Marketplace Integration号称能“一键同步”,但实际效果怎么样?2021年有个做电子配件的商家试过 同步到Shopee没问题,但Tokopedia的规格字段不一样,商品描述全乱了还得手动改。这说明iSeller的“多平台整合”还没到完美程度,但至少比商家自己一个个平台折腾强。在巨头垄断的电商市场, iSeller不跟平台抢生意,帮平台“打工”,赚商家的服务费,这种“寄生式生存”,反而比硬碰硬更稳当。

数据说话:6万商家背后的增长密码

iSeller说过去一年商家数量同比增长300%, 这个数字乍看吓人,细想就知道为什么。2021年印尼疫情反复, 线下门店关了一大片,商家被迫转线上,但自己搞不懂Shopify的模板,不会用Facebook广告,这时候iSeller这种“一站式工具”就成了救命稻草。他们推的“0元开店”套餐,不用技术门槛,商家注册就能用,对新手太友好了。

更关键的是支付。印尼的支付方式碎片得离谱,银行转账、便利店现金支付、电子钱包,还有伊斯兰金融产品。iSeller整合了十几种支付方式,商家不用自己去对接每个支付通道,收钱方便,客户买得也爽。2021年有个做服装的老板娘说 以前客户用GoPay支付,她得自己去便利店充值,现在钱直接到iSeller账户,提现秒到账,省下来的时间够多卖10件衣服。这种“支付+电商”的捆绑服务,让商家的粘性高了很多——换工具?等于重新对接支付、重新学操作,麻烦。

300%增长:疫情催生的数字化刚需

2020年印尼电商GMV涨了91%, 2021年iSeller商家涨了300%,这两个数字放在一起看,不是巧合。疫情像一把火,把中小商家的数字化需求点着了。以前觉得“线上卖货麻烦”的人,发现线下更麻烦,只能硬着头皮上。iSeller赶上了这波红利,但红利之后呢?疫情总会过去,商家的数字化需求会不会降温?iSeller得想清楚,怎么让这些“被迫上线”的商家,变成“依赖工具”的长期客户。

100万笔/月:交易量背后的系统稳定性考验

每月处理超100万笔交易, 听起来不多,但在印尼这种网络基础设施一般的国家,SaaS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死线。2021年雨季, 雅加达的互联网经常断,有个商家反馈,iSeller的后台卡了半小时订单没同步出去,客户投诉超时发货,赔了钱不说还丢了评分。iSeller的技术团队得保证,就算网络差、服务器负载高,商家的数据不能丢,订单不能漏。这种“隐形工程”,不像融资新闻那么光鲜,但决定了商家愿不愿意继续用你。

挑战与质疑:iSeller的“超级App”能走多远?

iSeller说要做“为卖家打造的超级App”, 整合电商、支付、物流、社交所有功能。这个目标很大,但风险也不小。Shopify的“超级”在于开放生态, 允许第三方插件加入,而iSeller现在更像一个封闭系统——所有功能自己开发,自己控制。好处是体验统一,坏处是一旦某个功能跟不上,商家没得选。比如物流, iSeller自己对接了几家本地快递,但2021年有个做生鲜的商家说他需要冷链物流,iSeller没合作,只能用别的工具,后来啊两个系统数据不通,库存对不上,烦得不行。

还有“超级App”的臃肿问题。印尼商家可能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商品管理工具,iSeller却塞进一堆功能,界面复杂,学习成本高。2021年有个老年商家抱怨, iSeller的功能太多,他只会用“上架商品”和“查订单”,其他按钮都不敢点,怕点错。功能多不等于好用,iSeller得在“全”和“精”之间找到平衡。

直面Shopee:平台派与工具派的博弈

印尼电商的终极玩家是谁?Shopee。它自己也在推SaaS工具, 比如Shopee Seller Center,免费、集成度高,商家用平台的工具,自然更愿意在平台卖货。iSeller作为第三方工具,怎么跟平台抢生意?他们的策略是“不冲突”——帮商家在Shopee开店, 但提供Shopee没有的深度功能,比如多平台库存同步、精细化客户管理。

2021年有个卖家电的商家用Shopee Seller Center+ iSeller的组合, Shopee负责流量,iSeller负责管理后台,订单量比只用Shopee的高40%。但这种“寄生”模式也有风险,万一Shopee以后限制第三方工具接入,iSeller就麻烦了。

本地化难题:印尼市场的“水土不服”风险

Shopify在印尼为什么没火?主要原因是太“国际范儿”——英文界面、不支持本地支付、不懂印尼商家的生意逻辑。iSeller虽然本土团队,但能不能真正吃透印尼市场?2021年他们推了一个“伊斯兰金融”功能, 针对印尼穆斯林多的特点,支持分期付款不收利息,这个点抓得很准。但其他细节呢?比如商品描述要不要用印尼?客服能不能听懂爪哇?物流能不能覆盖到苏门答腊的偏远村庄?这些“小事”才是本地化的关键, iSeller如果只学Shopify的皮毛,不学它的本地化内核,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未来战场:50城扩张与生态构建

iSeller说要把业务 到印尼50个城市, 现在主要集中在雅加达、泗水这些大城市。下沉市场的商家更缺数字化工具,但也更“难搞”——网络差、支付习惯落后、对新技术不信任。2021年有个在日惹卖传统糕点的商家,iSeller销售上门推销,他以为要收年费,直接拒绝。后来iSeller改成“按交易抽成”,他才敢试试。下沉市场的获客成本、教育成本,比高线城市高得多,iSeller的钱够不够烧到50个城市?还是得靠平台合作、政府补贴?这是个问题。

比扩张更难的是生态构建。Shopify的成功,离不开无数开发者做插件、服务商做物流支付。iSeller现在还在“单打独斗”, 如果能把第三方服务商拉进来比如物流公司、设计工作室、营销机构,形成一个“商家服务市场”,那才算真正站住了脚。2021年iSeller试过对接几家本地物流公司,但体验参差不齐,商家反馈“还不如自己找快递”。生态不是一天建成的,iSeller得有耐心,也得有让服务商愿意加入的“诱惑”——流量?分成?数据?这些都没想清楚,就别急着喊“超级App”。

从一线城市到下沉市场:渠道下沉的挑战

雅加达的商家可能懂SaaS, 会用数据分析,但棉兰的商家可能连Excel都不会用。iSeller下沉市场,不能照搬一线城市的打法。2021年他们推了“线下服务站”, 派专人教商家用App,收效果不错——有个在棉兰卖五金的老板,本来对手机操作一窍不通,服务站的人手把手教了他三天现在自己能管库存、看订单,还推荐了两个朋友用iSeller。这种“人力下沉”虽然慢,但比纯线上推广有效。50个城市的扩张,不是开个办公室就完事,得有一支能下沉到乡镇的“地推铁军”。

支付与物流:构建电商基础设施的“再说说一公里”

印尼电商的痛点, 从来不是“有没有平台”,而是“支付顺不顺”“物流快不快”。iSeller想做超级App,支付和物流这两关必须过。支付方面 他们整合了OVO、GoPay这些主流电子钱包,但2021年有个在巴厘岛做旅游纪念品的商家说外国客人用不了国际信用卡,iSeller没对接,丢了订单。物流方面 印尼的岛屿地形让配送成本高上天iSeller如果能整合几家价格低、覆盖广的物流公司,帮商家谈批量折扣,那吸引力会大很多。基础设施这东西,前期投入大,回报慢,但一旦建成,护城河比任何功能都深。

给卖家的启示:选iSeller还是本土平台?

对印尼中小商家选工具还是选平台,是个永恒的问题。Shopee、 Tokopedia这些平台自带流量,但抽成高、规则严;iSeller这种工具灵活,但得自己找流量。2021年有个做服装的商家给我算了一笔账:在Shopee开店, 佣金8%+推广费,一个月卖1亿印尼盾,成本大概450万;用iSeller开店,年费120万印尼盾,但得自己投Facebook广告,广告费300万,总成本420万,差不多。但如果订单量小,iSeller更划算;订单量大,平台流量更稳。

其实最好的办法是“组合拳”——主做平台, 用iSeller管理后台,再通过WhatsApp、Facebook做私域流量。2021年有个卖母婴产品的商家就是这么干的, Shopee负责拉新,iSeller负责管订单和库存,WhatsApp负责维护老客户,复购率做到35%,比行业平均高15个点。工具和平台不是对立的,看商家怎么用。

中小商家的数字化生存指南

2021年印尼关了10万家线下小店,但线上开了50万个小店。数字化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中小商家选工具,别看功能多,就看三个:简单不简单、贵不贵、能不能接本地支付和物流。iSeller的“0元开店”+按交易抽成模式, 对新手很友好;但商家也得自己学点基础操作,比如怎么设置运费模板、怎么看数据报表,不然再好的工具也白搭。

大卖家的多渠道管理需求:iSeller的机会所在

印尼的大卖家, 往往在Shopee、Lazada、Tokopedia都有店,管理起来像拆东墙补西墙。iSeller的Marketplace Integration,就是为这些卖家准备的。2021年有个做手机配件的大卖家, 用iSeller同步了三个平台的库存,以前需要3个人管库存,现在1个人就够了错单率从5%降到1%。这种“效率提升”对大卖家比省那点佣金更重要。iSeller如果想做大,就得盯紧这些“多平台焦虑症”的大卖家,把整合功能做到极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