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YouTube是否也参与11月为期一周的直播购物活动

从视频观看到指尖下单:YouTube的直播购物野心藏在11月的这场活动里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正刷着某个数码博主拆解最新款笔记本电脑的视频, 突然屏幕右下角弹出个小提示“主播正在直播同款,点击进入”,手指下意识就点过去了。这种“边看边买”的场景,如今在YouTube上越来越常见。今年11月, 这个全球最大的视频平台要搞一场大动作——从15日开始,为期一周的“Holiday Stream and Shop”直播购物活动即将上线。这可不是简单的测试了YouTube是真打算把“视频内容”和“即时消费”这两个齿轮彻底咬合在一起。

YouTube的“慢半拍”与“快准狠”:直播购物为何拖到现在才发力

说起直播购物,很多人第一反应是TikTok。人家2022年就在欧美市场小范围试水了 2023年直接和Square、Ecwid这些电商服务商绑定,把“视频+购物”的玩法定义得明明白白。比一比的话,YouTube的动作就显得有点“温吞”。其实早在2021年初, YouTube就透露过要做直播购物的想法,但当时更多是点播内容里加商品链接,真正的直播带货测试,直到2023年夏天才在部分创作者中铺开。

「YouTube」也下场,11月将举行为期一周的直播购物活动
「YouTube」也下场,11月将举行为期一周的直播购物活动

为啥YouTube不着急?可能主要原因是它手里握着另一张牌——用户粘性。TikTok的直播购物更多是“娱乐化消费”, 刷着刷着被种草就买了;但YouTube的用户,很多是带着明确目的来的,比如“学做提拉米苏”“拆解iPhone15内部结构”“研究怎么选机械键盘”。这种“深度内容消费”的习惯, 反而让YouTube觉得:我们的用户不急着买,但他们需要“值得买”的理由。

这次11月的一周活动,算是YouTube的“总攻”。官方直接放出话:观众能直接买新品、解锁限时优惠,还能和创作者、其他观众互动。参与的品牌也不含糊,沃尔玛、三星、Verizon这些大玩家都排着队进场。有意思的是 YouTube还特意拉来了一对叫Merrell Twins的创作者姐妹开场——她们在YouTube上有千万级粉丝,擅长生活类内容,这摆明了是想告诉商家:在YouTube做直播购物,别光想着卖货,得先做出“让人信任的内容”。

用户到底在YouTube买不买东西?数据藏着两个相反的答案

YouTube自己做过一项研究, 和Publicis、TalkShoppe合作的,后来啊挺耐人寻味:75%的用户会用YouTube找购物灵感,85%的用户会相信创作者的购物建议。更关键的是用户最看重的不是视频拍得多精美,而是“信息够不够多、够不够真实”。换句话说 一个美妆博主如果能在10分钟视频里把口红成分、上嘴显白度、持久度都讲清楚,哪怕布景简陋,转化率可能比那些光顾着摆姿势的高得多。

但反过来想, 另一个数据又让人打鼓:YouTube用户平均单次观看时长超过40分钟,远超TikTok的52秒。这意味着用户在YouTube上更习惯“沉浸式消费内容”,而不是“冲动式消费商品”。有商家试过在美妆博主的直播里放低价眼影盘,后来啊观看人数破万,下单量却只有200多单,转化率不到2%。对比TikTok上某些头部直播动辄5%以上的转化率, YouTube的“购物基因”似乎没那么强。

不过换个赛道情况可能不一样。今年9月, 三星在韩国YouTube的首个官方购物频道搞了场直播卖手机,没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就是让工程师拿着Galaxy S24 Ultra边拆边讲参数,边回答网友“电池能不能用两天”“拍照能不能拍清月亮”这类问题。那场直播卖了3000多台手机,转化率高达8%,直接把韩国当地的手机销量榜单冲进了前三。这说明什么?YouTube的用户不是不买东西, 而是买“需要思考的东西”——高客单价、重决策、需要深度了解的商品,在YouTube反而更有市场。

TikTok、 Facebook、YouTube:三巨头抢直播购物的“姿势”完全不同

现在做直播购物的平台不少,但打法天差地别。TikTok走的是“娱乐化种草”, 靠算法把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推到你面前,刷着刷着就忍不住下单;Facebook和Instagram更偏向“社交裂变”,让用户在朋友圈、社群里看到朋友买的商品,产生“我也想要”的冲动;YouTube的思路却很“硬核”——它不追求“突然种草”,而是要做“深度种草后的精准拔草”。

举个例子, 同样是卖咖啡机,TikTok可能会让咖啡师用这台机器做拉花,配个魔性BGM,标题是“3秒学会拉花,这咖啡机绝了”;Facebook可能会发起“晒出你的咖啡角”活动,用户分享自己用这台机器拍的照片,朋友点赞多了就送优惠券;但YouTube的做法可能是:找一位资深咖啡测评博主,花20分钟视频对比5款热门咖啡机的研磨细度、萃取温度、清洁难度,再说说说“这款最适合家庭使用,链接在购物车,现在下单送咖啡豆”。三种方式,对应三种用户心理:冲动消费、社交攀比、理性决策。

亚马逊也在搞直播购物, 但它更像是“电商平台的附加服务”,在购物App里开个直播间,卖的基本是平台上的热销款;而YouTube的直播购物,本质是“视频平台的功能延伸”,卖的东西不一定在YouTube商城,而是创作者自己选的、觉得好的东西。这种“创作者选品”的模式, 让YouTube的直播购物多了层“信任滤镜”——用户买的不是平台推荐的,是“我关注的博主推荐的”。

从Sephora到沃尔玛:不同品牌的YouTube直播带货策略差异有多大

不是所有品牌都适合在YouTube做直播带货。Sephora的做法就很有代表性。今年第三季度, 他们在YouTube搞了场“美妆成分科普”直播,请来两位皮肤科医生,边解答网友“敏感肌能用A醇吗”的问题,边自然带出自家的舒缓面膜。整场直播没喊过“买它买它”, 但互动量比常规美妆视频高了40%,直播结束后那款面膜的搜索量暴涨了120%。Sephala的思路很明确:YouTube的用户需要“知识型内容”, 先把“你是专家”的立树起来卖货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沃尔玛的玩法则更“接地气”。今年10月, 他们在YouTube直播卖家用清洁用品,没请大牌博主,而是找了几个有孩子的普通妈妈,现场演示“如何用XX清洁剂擦掉孩子画的蜡笔渍”“拖地后地板干得快不快”。直播过程中,主播会实时回答“这个味道刺鼻吗”“宠物误食了怎么办”这种生活里的问题。那场直播卖了5000多单清洁套装,客单价才29美元,但复购率达到了1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8%。沃尔玛看中的是YouTube的“家庭用户”属性——带孩子的人,更相信“和自己一样的人”的推荐。

科技品牌三星的策略又不一样。今年11月初, 他们在韩国YouTube的购物频道直播折叠屏手机,直接把实验室搬进了直播间,工程师现场测试“折叠10万次会不会坏”“屏幕被压到能不能恢复”。有网友问“和竞品比优势在哪”,工程师当场拿出另一款折叠屏手机对比,展示三星的铰链结构更复杂。这场直播没搞任何优惠,但手机预售量达到了1万台,很多网友在弹幕里说“虽然贵,但买得放心”。这说明, 对于高客单价、重体验的科技产品,YouTube的“深度解析式”直播带货,反而比低价促销更有效。

争议声中前行:YouTube直播购物到底是不是“伪命题”

关于YouTube做直播购物,行业里一直有两派声音。一派觉得“YouTube根本不适合卖货”, 用户打开它是为了看内容,不是为了买东西,强行加购物功能只会让体验变差;另一派则认为“YouTube的潜力远超想象”,它的内容生态太丰富了从美妆到科技,从教育到娱乐,每个垂直领域都有大量忠实用户,只要把“内容”和“购物”结合好,就能开辟新战场。

现实情况可能介于两者之间。YouTube确实存在“用户购物意愿不强”的问题,但它的“内容信任度”又是其他平台比不了的。举个例子, 一个想买相机的用户,可能在TikTok上刷到10个推荐视频,但再说说下单前,大概率会去YouTube搜“XX相机深度测评”,看那些长视频拆解。如果这时候这个测评博主开了直播,用户直接下单的概率就会很高。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点:YouTube的“长尾效应”。一个短视频直播可能热度就几个小时但一个深度测评视频可以持续带来流量和订单。今年8月, 一个叫“Tech Reviews”的YouTube博主做了款游戏本的测评视频,时长35分钟,视频发布后3个月,通过视频里的购物链接卖出了200多台游戏本。后来他开了场直播,专门讲“游戏本选购避坑”,又卖了80多台。这说明,YouTube的直播购物,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长视频内容互相带动的“组合拳”。

给商家的3条差异化建议:别在YouTube学TikTok那一套

如果你也想在YouTube做直播购物,别照搬TikTok的“娱乐化套路”。根据今年成功品牌的实践, 这里有3条建议可能更实用:

第一,做“内容前置,购物后置”的直播。别一上来就喊“买它买它”,先花20分钟讲清楚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怎么用、和同类产品比好在哪。比如卖厨具, 可以现场做个“10分钟搞定三菜一汤”,边做边讲“这把刀为什么切肉不粘”“这个锅为什么炒菜不粘锅”,再说说再放购买链接。今年9月,一个叫“懒人厨房”的博主用这个方法直播卖炒锅,单场卖了800多口,转化率高达12%。

第二,选“中腰部创作者”,别只盯着头部。头部KOL报价高,粉丝虽然多,但信任度可能不如中腰部创作者。今年10月, 一个卖母婴用品的品牌没找百万粉博主,而是找了5个10万粉左右的“宝妈博主”,每场直播讲“宝宝辅食制作技巧”,顺带卖辅食机。5场直播总花费不到头部博主的1/3, 但卖出的辅食机比头部博主一场直播还多,主要原因是“宝妈博主”的粉丝觉得“她和我一样,推荐的东西肯定靠谱”。

第三,利用YouTube的“社区 tab”做预热。YouTube每个创作者主页都有个“社区”板块,可以发图文、投票、问答。直播前3天可以在社区发“你们最想了解XX产品的哪个功能?”, 根据粉丝回复准备直播内容;直播后再把“大家问得最多的问题”整理成图文发在社区,没赶上直播的用户也能看到。今年11月, 一个卖护肤品的品牌用这个方法,直播前的社区预热帖子获得了5000多点赞,直播观看人数比平时高了3倍。

说到底, YouTube的直播购物,不是要做成“下一个TikTok”,而是要做成“内容驱动的购物新场景”。用户来这里不是为了“随便买买”,而是为了“买得明白”。11月的这场一周活动,或许就是YouTube向市场证明:我们能把“看得明白”和“买得方便”真正结合起来的开始。至于后来啊如何,还得看那些参与的品牌和创作者,能不能拿出真正“值得被买”的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