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美国跨境闪拍平台Tophatter6月2日12点关闭

一封邮件, 12小时倒计时:Tophatter的突然“告别”

6月2号那天不少跨境卖家的手机突然弹出一封邮件,指尖划开屏幕的瞬间,心猛地沉了一下——Tophatter要对中国卖家关了而且就在今晚12点。邮件里说从12点开始,中国卖家账户的产品不再展示,新上架的更别想了订单直接归零。留给大家反应的时间,比一杯咖啡凉得还快。

有人当场砸了手机, 有人在群里发了一串问号,更多人是赶紧翻出后台,把还没发货的订单一个个标红。这感觉就像正开着车,突然被告人知前方路段永久封闭,连个缓冲带都没有。毕竟很多人在这平台上投了钱、 备了货,甚至有些人的收入一大半指着Tophatter,说没就没了谁能不慌?

突发!美国跨境闪拍平台Tophatter宣布于6月2日12点对中国卖家关闭
突发!美国跨境闪拍平台Tophatter宣布于6月2日12点对中国卖家关闭

90秒一单的狂欢戛只是止

说起Tophatter,老跨境人都知道它当年有多“疯”。2012年在硅谷起家,主打闪拍,90秒就能拍出一件商品,页面上的倒计时滴答声,比心跳还快。那时候的跨境圈, 谁要是说自己在Tophatter上日出单1300,同行都得递根烟——这数据,放今天也够吹一年。

2016年对中国卖家开放后简直像给沙漠开了闸门。门槛低,不用交大额保证金;起量快,新品上架就能拍;毛利高,主要原因是闪拍氛围刺激,消费者愿意多花几块钱抢。深圳有个做家居电子的卖家, 2022年3月刚入驻,4月营业额就冲到15万,5月直接翻倍,增长率900%,这速度,比坐火箭还猛。他当时在群里说:“Tophatter就像个印钞机,只要产品能打,钱就哗哗来。”

那时候的卖家,谁没为90秒一单的激动场面拍过桌子?看着屏幕上滚动的出价提示,听着“成交”的机械音,感觉手里的不是鼠标,而是点石成金的棒槌。可惜,狂欢的尽头,往往是一地鸡毛。

账户里的15万,明天还能看到吗?

关停邮件里倒是留了点“温柔”:账户至少保留90天没发完的订单,按正常周期放款。可卖家们不买账——明天产品就不展示了今天下单的顾客,后天还能找到付款按钮吗?深圳那个月入15万的卖家, 后台当时还有8万多的未结算款,他连夜算账:仓库里还有3000多件货,发完要20天按Tophatter的放款周期,这笔钱得等到7月才能拿到。万一中间出点岔子,货砸手里钱又收不到,这窟窿怎么填?

更让人心里打鼓的是“正常放款”这四个字。2022年6月, 跨境电商行业已经不太平,不少平台都在拖欠货款,Tophatter自己之前也被爆出过回款慢的问题。有卖家在论坛发帖:“说好的正常放款,是像亚马逊一样21天还是像某些平台一样拖到三个月?到时候客服

从硅谷宠儿到“断臂”:Tophatter转型的背后逻辑

官方给的关停理由很官方:“美国消费市场变化,平台模式全面转型。”这话听着像在说“天气不好,所以不开了”,但细想下来未必没道理。2022年的美国市场,跟2016年比,早就不是同一个江湖了。

美国消费者变了还是平台走错了路?

2016年那时候,美国人逛电商平台,图的就是个“快”和“便宜”。闪拍的新鲜感,90秒抢到的刺激感,正好戳中了他们的点。可到了2022年,消费者玩累了开始要品质、要品牌、要服务。亚马逊Prime会员习惯了次日达, Shein的低价快时尚让人麻木,Tophatter那套“90秒秒杀”的玩法,突然就显得有点过时了。

更关键的是闪拍模式太吃流量。为了维持90秒一单的热度, 平台得不停地往里砸钱做推广,可美国获客成本一年比一年高,2022年已经涨到平均30美元/人。Tophatter砸不起钱了 只能收缩战线——中国卖家虽然供应链强,但客单价低、利润薄,平台从他们身上赚的钱,可能连推广费都覆盖不了。倒不如砍掉中国业务,聚焦欧美本土卖家,虽然规模小了但利润可能更厚。

不过也有人说Tophatter是“自己作死”。转型喊了好几年, 一直没拿出像样的新东西,一会儿学亚马逊搞Prime,一会儿学TikTok搞直播,后来啊四不像。2022年5月, 它悄悄停了“合单项目”,当时就有卖家觉得不对劲:“连合单这种基础功能都砍了是不是要出大事?”果不其然一个月后就宣布关停中国市场,这哪是转型,分明是“断臂求生”。

中国供应链的“甜蜜负担”

中国卖家对Tophatter就像个“又爱又恨”的恋人。爱的是供应链无敌——3C数码、 家居用品、美妆服饰,你想得到的,中国工厂都能又快又好地造出来价格还比东南亚、墨西哥便宜30%。深圳那个家居卖家, 能在3个月把营业额做到15万,就是靠着一款19.9美元的桌面收纳盒,成本只要5块,毛利高达75%。

可恨的也是这种“无敌”。中国卖家太多,内卷太严重。一款产品火了下周就能在后台看到20个同款,价格压到18美元,利润空间被压缩得薄如纸。Tophatter想搞差异化, 后来啊发现中国卖家什么都能抄、什么都能降维打击,平台想推高端产品,中国卖家用低价就能把市场搅浑。再说说平台只能赚点交易佣金,还不够给美国运营团队发工资。

更麻烦的是合规风险。2022年美国对跨境电商的监管越来越严,中国卖家的产品时不时主要原因是“知识产权侵权”“材质不达标”被下架。Tophatter作为平台,得背锅、赔钱,时间长了自然觉得“中国供应商太麻烦,不如本土省心”。

深圳卖家的900%神话:被按下的暂停键

说起来 Tophatter关停对中国卖家最大的打击,不是那些还没卖出去的货,而是突然被掐断的“增长神话”。深圳那个家居电子卖家, 2022年3月还在愁怎么把月营业额做到5万,4月上了Tophatter,直接飙到15万,他当时跟团队说:“咱们今年冲100万,稳了!”

3个月从0到15万:闪拍平台的“魔力公式”

他能起来靠的是一套“闪拍专属打法”。新品上架必开闪拍,设置1美元起拍,用低价把人引进来再靠产品质量和页面设计让用户加价。他的产品页面视频做得特别炫,30秒展示产品10种用法,转化率比同行高20%。他还发现Tophatter的用户喜欢“限时抢”, 所以在每周五晚上8点搞“闪拍专场”,当天订单量直接翻倍。

这种打法,在其他平台根本复制不了。亚马逊讲究关键词和Review, Shopee侧重折扣和秒杀,只有Tophatter的闪拍氛围,能让消费者瞬间冲动下单。他当时说:“在Tophatter上卖货, 就像开赌场,进来的人都想赌一把,赢了开心,输了也不心疼,反正就几块钱。”

可惜,这个“赌场”突然关门了。6月3号早上,他打开后台,产品页面全是灰的,订单数为0。他算了一笔账:仓库里还有3000多件货, 成本5万,如果打折处理,至少亏3万;团队5个人,工资每月4万,没了Tophatter的收入,撑不过3个月。那天下午,他在办公室抽了两包烟,第一次觉得“原来增长这么快,消失也能这么快”。

神话破灭后下一个风口在哪?

Tophatter关停后最慌的是那些“单平台依赖症”卖家。行业里有个说法:“不要把鸡蛋放一个篮子”,但很多人觉得“篮子太多拿不过来”,干脆全押一个。后来啊Tophatter一出事,直接“全军覆没”。有卖家在群里哭:“我所有的货、所有的预算,都在Tophatter上,现在怎么办?喝西北风吗?”

其实早在2021年, 就有行业报告显示,采用3个及以上平台布局的卖家,遭遇单一平台风险时的营收波动幅度比单平台卖家低40%。可惜当时很多人觉得“危言耸听”,现在才明白,多平台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深圳那个家居卖家, 虽然Tophatter没了但他之前也做了亚马逊和独立站,现在把Tophatter的货分过去,亚马逊主推高客单价产品,独立站做品牌故事,虽然不如之前赚得多,但总算没“断粮”。

多平台布局不是“备胎”, 是生存必修课

Tophatter的关停,给所有跨境卖家敲了一记警钟:在这个行业,没有“永远平安”的平台,只有“永远适应变化”的策略。多平台布局不是选A还是选B的问题,而是怎么把A、B、C组合成“铁三角”,让风险无处可钻。

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互补型平台的组合策略

什么样的平台算“互补”?得满足三个条件:流量逻辑不同、用户群体差异、产品结构错位。比如闪拍平台+ 传统电商平台+ 独立站,就是经典的“铁三角组合”。

闪拍平台靠“冲动消费”, 适合走量、测试新品;传统电商平台靠“搜索流量”,适合做爆款、打品牌;独立站靠“私域流量”,适合做高复购、高毛利产品。深圳那个家居卖家现在就是这么干的:Tophatter关了后 他把低价产品放到亚马逊,用“秒杀+Coupon”吸引流量;中端产品放在独立站,通过邮件营销做复购;有时候在TikTok上开直播,用短视频引流到独立站。这样就算某个平台出问题,再说一个两个也能托底。

还有卖家选择“区域互补”:做亚马逊美国站+欧洲站+东南亚站。美国市场成熟但竞争大,欧洲利润高但合规严,东南亚增长快但物流麻烦。鸡蛋放在不同篮子,篮子还不在一个屋檐下风险自然分散。

数据中台:多平台运营的“隐形引擎”

多平台运营最怕的就是“手忙脚乱”。一个平台出个活动,另一个平台搞个促销,库存、订单、客服全混在一起,再说说发错货、漏单、差评满天飞。这时候,数据中台就成了“救命稻草”。

所谓数据中台,就是把各个平台的后台数据打通,用一套系统管理库存、订单、客户。比如深圳卖家现在用的“店小秘”, 能看到亚马逊、独立站、eBay的实时库存,某个平台卖掉了10件,系统自动扣减其他平台的库存,避免超卖。客服方面 用“Zendesk”统一回复消息,客户在亚马逊问的,独立站也能看到历史记录,回复速度更快,体验更好。

2022年Q3的行业数据显示, 使用数据中台的跨境卖家,库存周转率比不用的高25%,订单处理效率提升40%,差率率降低15%。这些数字看起来不大,但在竞争激烈的跨境电商行业,就是生与死的差距。

关掉一扇门, 跨境电商的“危”与“机”

Tophatter关停中国卖家市场,对行业既是“危”,也是“机”。危的是那些押注单平台的卖家, 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机的是那些早就布局多渠道的卖家,正好可以把Tophatter的份额抢过来。

深圳那个家居卖家现在反倒有点庆幸:“幸好没把所有钱都砸在Tophatter上,不然现在真得跳楼了。”他把Tophatter的团队拆到亚马逊和独立站,虽然累点,但收入比之前更稳定了。他说:“跨境电商就像冲浪, 你不知道下一个浪什么时候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暗礁,唯一能做的就是随时准备好板子,别在一个浪上耗太久。”

其实Tophatter的关停, 也暴露了跨境电商的一个深层问题:太依赖“平台红利”,而忽略了“产品本质”。以前靠低价、靠流量就能赚钱,现在不行了消费者要品牌、要服务、要体验。与其纠结哪个平台会关, 不如想想怎么把产品做得比别人好一点,服务做得比别人暖一点,品牌做得比别人响一点。就算平台没了有真本事的人,永远有饭吃。

6月2号的夜晚,12点的钟声敲响时Tophatter的中国卖家页面彻底黑了。有人哭了有人骂了也有人默默打开了新的平台后台,上传了第一批产品。跨境电商的路, 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关掉一扇门,总会有另一扇窗悄悄打开——只是推开窗的人,需要一点勇气,和很多准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