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分期购物App转型做电商平台,这种模式真的可行吗

用过分期购物App的人, 大概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明明只是想买个手机,后来啊首页推的连衣裙、限量球鞋、网红美妆越刷越停不下来再说说“分期剁手”了一堆计划外的商品。这种从“支付工具”到“购物入口”的转变, 正在分期圈里悄悄上演——Klarna、Afterpay这些老牌分期平台,不再甘心只做“中间商”,而是下场卖货,想把自己打造成“亚马逊+支付宝”的混合体。但问题来了:一个靠分期起家的App,真的能和拼多多的百亿补贴、淘宝的九块九包邮抗衡吗?这种转型,到底是条生路,还是条死胡同?

从“支付插件”到“购物入口”:分期App的“野心”从哪来?

说起分期购物App,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先买后付”的小工具。比如买件2000块的大衣,分四期付,每期500,压力小不少。但最近几年,这些App的界面悄悄变了——首页多了“每日好物”“限时折扣”,甚至还开了品牌旗舰店。Klarna的App里 你能买到Zara的卫衣、Adidas的跑鞋;Afterpay则和Jimmy Choo、Marc Jacobs这些奢侈品牌合作,卖起了上万元的包包。它们这是怎么了?

分期购物App都跑去做电商平台了这事儿靠谱吗?
分期购物App都跑去做电商平台了这事儿靠谱吗?

说白了还是“流量焦虑”。分期平台的用户, 本身就是爱网购、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千禧一代和Z世代占了BNPL用户的80%以上。这群人买东西容易冲动,但忠诚度又不高,今天用Afterpay买衣服,明天可能就转向Klarna了。与其让用户去别的平台下单,不如自己把货摆上,让“支付-购物”一步到位。就像Afterpay的CEO说的:“用户在我们这儿付了钱,为什么还要去亚马逊再搜一遍?”

时尚圈:分期App的“救命稻草”?

为什么偏偏是时尚产业成了分期App转型的“主战场”?答案很简单:时尚商品贵、决策快、复购率高,特别适合“分期”这种模式。一件品牌大衣几千块, 全款买可能肉疼,分四期就轻松多了;而且时尚潮流变化快,用户看到新款就想买,分期正好解决了“钱不够想买”的痛点。Forrester的数据显示, 美国有69%的时尚零售商已经接入了BNPL服务,比其他行业高了不少——毕竟谁不想多卖点高价货呢?

反过来时尚品牌也离不开分期平台。2021年纽约时装周上, Altuzarra、Maison Kitsune这些品牌,T台上直接印上了Afterpay的logo;Klarna则和Beautycounter做了四场直播购物,卖得最好的是一款定价180美元的面霜,直播期间销量暴涨了300%。对品牌 分期平台不仅能帮它们吸引年轻消费者,还能提高客单价——PayPal的数据显示,用分期服务的订单,金额比普通订单高20%左右。

理想很丰满:转型电商,分期App到底有什么“底气”?

既然大家都往电商冲,分期App凭什么觉得自己能行?它们手里的牌,其实不少。

用户信任:支付场景里的“隐形护城河”

分期App最值钱的资产,其实是用户信任。想想看, 你要在一个陌生平台买几千块的东西,肯定怕被骗;但在分期App上,你已经用它的服务付过钱,知道它靠谱,再买东西自然更放心。Klarna做过一个调查, 75%的用户表示,如果分期App卖的东西比别家便宜,他们会优先考虑——毕竟支付环节已经打通了信任成本比在全新平台低多了。

这种信任还能转化成“复购魔力”。比如你用Klarna分期买了一双Nike, 下次看到它推荐的Adidas,可能会想“上次买鞋没问题,这次也试试”。Afterpay发现, 它的用户平均每年会在合作品牌上消费8次比普通用户多一倍——这就是信任带来的“粘性”。

数据优势:比你更懂你想买什么

分期App手里握着大量用户的消费数据:你买过什么、 分了几期、有没有逾期、喜欢什么价位……这些数据要是用在电商推荐上,简直是个“精准雷达”。比如你最近分期买了条连衣裙, App可能会给你推荐同款的高跟鞋;如果你经常买美妆,首页就会多推送口红、粉底液。亚马逊的推荐算法已经很恐怖了 但分期App的优势在于:它们不仅知道你买过什么还知道你“愿意分期买什么”——这比单纯的浏览记录更能反映真实需求。

Klarna的首席营销官就说过:“我们的数据能告诉你, 哪个城市的用户最爱买卫衣,哪个年龄段的女生最热衷分期买包。这些信息,连品牌自己都没我们清楚。”2021年, Klarna靠着这些数据,帮一个运动品牌做了一次精准营销,转化率提升了15%——这还只是开始。

轻资产运营:不用自己囤货,也能“卖货”

做电商最怕什么?囤货!压一堆货卖不掉,资金链就断了。但分期App做电商,大多是“平台模式”——自己不进货,让品牌入驻,卖出一单抽成10%-15%。就像淘宝开个店,不用自己备货,躺着赚钱就行。这种模式启动快、风险低,特别适合分期这种轻资产公司。Afterpay2021年通过电商合作赚了1.2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就是这种“抽成收入”。

而且,它们还能玩“独家合作”。比如Klarna和Telfar搞了个联名手袋, 只在自家App卖;Afterpay和Crocs合作了限量款洞洞鞋,上线5小时就售罄。这些独家商品,既吸引用户,又能让品牌付更高的合作费——双赢。

现实很骨感:转型路上的“三座大山”

说了这么多优势, 但分期App转型电商,真就一帆风顺了?没那么简单。它们要翻过三座大山,每一座都不好爬。

流量困局:用户愿意“分期付”,但愿意“这儿买”吗?

分期App的用户,大多是“目的性购物”——想买什么先打开App看看能不能分期。但电商需要的,是“无目的浏览”——刷着刷着就买了东西。这两种习惯,差远了。就像你用支付宝付钱,会顺便在支付宝首页买件衣服吗?大概率不会吧?

数据显示, BNPL平台的电商转化率只有1.5%左右,而亚马逊、淘宝这种传统电商,转化率能到3%-5%。也就是说100个用户打开分期App,真正买东西的只有1-2个;但在亚马逊,这个数字能翻一倍。用户习惯不是一天能改的,分期App想让大家“打开App就想逛”,难。

盈利难题:烧钱换增长,能烧到什么时候?

做电商最烧钱的是什么?流量!广告费、补贴、活动……哪个不要钱?分期App本来就不怎么赚钱——Afterpay2021年亏了3.79亿美元, Klarna过去两年也一直亏损,现在还要投入更多钱做电商,这账怎么算?

它们想过办法:比如Klarna靠广告赚钱, 在App里给品牌做推广;Afterpay则向商家收“分期手续费”,每单收2%-8%。但这些钱,根本不够覆盖电商的运营成本。有分析师算过 分期App想靠电商盈利,至少需要5000万月活用户,现在没一家能达到——PayPal的超级App月活才4000万左右,而且里面还有大量不买东西的用户。

监管风险:过度消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分期App一直被诟病“鼓励过度消费”。用户本来只想买1000块的东西,后来啊发现可以分12期,每月不到100,就忍不住多买点。这种“无痛消费”,很容易让人背上债务。美国监管部门已经盯上它们了 2021年,FTC对Klarna、Afterpay等公司展开调查,指控它们“没有充分告知用户逾期风险”“诱导年轻人超额消费”。

为了应对, 分期App只能“自断臂膀”:Afterpay给用户设消费上限,比如一个月不能超过5000块;Klarna取消了逾期滞纳金;PayPal和Affirm则在App里加“财务规划工具”,提醒用户“别花太多”。但这些措施,反而可能降低用户体验——用户来分期是为了方便,不是为了被“教育”。左右为难,怎么办?

案例启示:谁在“转型路”上跑得快,谁又在“原地踏步”?

说了这么多,不如看看实际案例。分期App转型电商,有的已经初见成效,有的还在摸索。

Klarna:直播+高端品牌的“双轮驱动”

Klarna算是转型最积极的。它不仅和Farfetch、Net-a-Porter这些奢侈品平台合作,还自己做直播。2021年, 它和Beautycounter做了四场直播,主播一边试化妆品,一边引导用户分期下单,单场销售额就突破了20万美元。更狠的是它还收购了一家直播技术公司Hero,想把自己的直播功能做得更专业。

高端品牌策略也奏效了。Telfar的联名手袋在Klarna App上线后 主要原因是“支持分期”,瞬间卖断货——要知道,这个手袋原价就要500美元,全款买的人其实不多,但分四期付,每月125,就轻松多了。Klarna的电商业务增长很快, 2022年交易额同比增长了46%,但亏损也在扩大——这说明,它还在“烧钱换市场”的阶段。

Afterpay:从“支付插件”到“时尚生态”的野心

Afterpay的打法不一样。它不自己做电商,而是“绑定”时尚品牌:赞助纽约、伦敦时装周,给新锐设计师提供资金,帮它们开线上店。2021年, 它和英国时装协会合作,支持了KNWLS、Roksanda这些新品牌,后来啊这些品牌在Afterpay平台的销量平均增长了40%。

Afterpay还搞了个“Clearpay Collective”, 专门和设计师品牌合作,推出独家款。泳衣品牌Commas的创始人就说:“Afterpay帮我们触达了Z世代,这些年轻人以前根本不知道我们。”这种“寄生式”发展,让Afterpay不用自己建平台,也能在时尚圈站稳脚跟。但问题也很明显:它太依赖时尚行业了一旦时尚市场波动,它的电商业务就得跟着倒霉。

PayPal:超级App里的“支付+电商”闭环

PayPal的转型,更像“温水煮青蛙”。它本来就自带海量用户,2022年月活超过4亿。现在它把电商功能塞进超级App,用户可以在里面直接购物、用PayPal分期付,还能领折扣、攒积分。2022年双11期间, PayPal超级App的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了83%,其中30%的订单来自“先买后付”服务。

PayPal的优势是“生态闭环”。用户用它的支付,在它的App里购物,还能享受金融服务,粘性自然高。但它也有短板:电商体验不如专业平台,商品种类也不够多。有用户吐槽:“想在PayPal买件特定的衣服,找了半天没找到,还是去淘宝了。”

未来怎么走?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看完这些案例, 大概能明白:分期App转型电商,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必须干”——光靠分期手续费,根本赚不到钱,只能往电商里找增量。但想干好,得有自己的“差异化”。

垂直深耕:别和亚马逊拼“全”, 要拼“专”

分期App做不过亚马逊、淘宝,但可以做“垂直领域的亚马逊”。比如专注时尚,只卖衣服、鞋包、美妆;或者专注潮玩,卖手办、盲盒、设计师单品。Klarna走的就是这条路,它和高端品牌合作,做“轻奢分期”,避开和拼多多打价格战。数据显示,垂直电商的用户粘性比综合电商高20%——主要原因是用户知道“这儿的东西靠谱,不用浪费时间筛选”。

技术赋能:用“体验升级”对抗巨头

亚马逊有“一键下单”,分期App可以有什么?“AR试穿”怎么样?Klarna已经在试了 用户用手机摄像头对着自己,就能看到穿新衣服的样子;“分期计算器”也可以做得更智能,比如输入你的工资,它会告诉你“这件大衣分几期最合适”。这些小创新,虽然不能颠覆行业,但能提升用户体验,让用户愿意留下。

生态协同:从“单打独斗”到“跨界联盟”

分期App自己做电商太难了不如和别的平台“抱团”。比如和Shopify合作, 让Shopify上的商家都能接入分期服务;和物流公司合作,解决“再说说一公里”配送问题;甚至可以和银行合作,推出“分期+信用卡”的组合产品。Afterpay被Square收购后 就搭上了Square的商户资源,2022年新增合作商家120万家,比之前翻了一倍——这就是联盟的力量。

写在再说说:分期App的电商梦,是泡沫还是未来?

说到底,分期App转型电商,就像一个“会付钱的普通人”突然想“当商人”。它有用户、有数据、有信任,但缺流量、缺经验、缺盈利模式。这条路不好走, 但也不是没希望——Klarna的直播、Afterpay的时尚联盟、PayPal的超级App,都证明了“支付+电商”这个方向,在某些场景下是可行的。

关键在于,它们能不能找到“自己能做,别人做不了”的 niche。是专注年轻潮流?还是深耕高端小众?或者用技术把分期体验做到极致?如果能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分期App的电商梦,或许真能从“泡沫”变成“未来”。但要是盲目跟风,想和亚马逊拼大小,那结局可能只有一个——烧光钱,然后被淘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