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DTC市场增速放缓,本土家具品牌加大线下投入
DTC市场突然刹车, 美国家具品牌为何扎堆开实体店
曾经靠线上野蛮生长的DTC品牌,现在突然发现,流量好像没那么好赚了。eMarketer的数据像盆冷水浇下来——2020年美国DTC市场还能狂飙40%的增速, 2021年直接腰斩到19.8%,2022年继续滑到17.5%。这速度,比刚跑完马拉松的腿还软呃。特别是家具这种重体验、高客单的品类,突然发现光靠几张产品图和差评回复,好像搞不定消费者了。
线上流量贵到离谱, DTC品牌集体"找地儿"
数字广告成本涨得吓人,物流费用也跟着往上蹦,再加上苹果那个隐私政策,精准广告直接打骨折。品牌们能不头疼吗?以前投100美元广告能赚回300,现在倒好,投100可能只赚150,不投吧,流量断崖式下跌。更麻烦的是家具这东西,图片再好看,摸不到质感,消费者心里总打鼓。退货率高得吓人,运费比货还贵的情况时有发生。逼得不少品牌开始琢磨:线下的地儿,是不是该捡起来了?

Brooklinen和Parachute:两家店开出"新打法"
家具品牌Brooklinen和Parachute的动作格外显眼。一个专攻床品,一个卖家居用品,俩人像是约好了一样,突然开始疯狂开实体店。这波操作,到底是真回归传统,还是被逼无奈?
Brooklinen:不只想展示, 要让门店真赚钱
Brooklinen这家床品初创品牌,在纽约市原本就开着两家店,但人家不满足。据彭博社消息,他们计划到2024年底把门店数量干到30家——直接翻15倍。更狠的是联合创始人Rich Fulop放话:这些门店不光是形象展示,必须盈利。他说线下门店是"形象广告",但到头来目的还是让顾客掏钱。这话实在不搞虚头巴脑的"体验店"噱头。有意思的是 他们还把业务伸向了酒店,搞了个Brooklinen for Business系列,专门给小酒店供货。Modern Retail的数据显示,这酒店业务3年里直接翻倍,成了新的增长点。2021年他们总营收更是直接翻倍,线下门店功不可没。
Parachute:从床品到家具,线下店成了"体验中心"
Parachute的路径不太一样。原本卖床品、毛巾的他们,现在开始卖床架、床头柜这些大件家具。这可不是简单加个品类,背后是供应链和管理团队的全面升级。他们一口气增设了首席财务官、首席采购官、首席商务官三个高管职位,明显是要啃下家具这块硬骨头。线下店方面他们计划年底前新开30家,加上现有的15家,规模直接翻倍。这些店更像"体验中心",让消费者摸到面料、感受床架的稳定性,再下单心里就有底了。2021年他们销售额涨了58%,线下体验的转化功不可没。
不止家具:Warby Parker们也在"下凡"
家具品牌扎堆线下其实是个行业信号。眼镜品牌Warby Parker、行李箱Away、床垫Casper这些DTC老牌,最近都在往线下冲。Warby Parker早就开了几十家试戴店, Away在机场开体验店,Casper更是把床垫搬进了商场。为啥?主要原因是大家突然发现,线上流量红利吃完了线下反而成了蓝海。消费者愿意为"摸得到"买单, 特别是家具这种高单价、低决策频次的品类,线下体验能直接缩短购买周期,降低退货风险。
线下不是"救命稻草", 但能解"信任危机"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倒退吗?DTC不就是为了去掉中间商,直接触达消费者吗?现在开实体店,不是又增加成本了吗?话是这么说但现实更骨感。现在消费者对线上宣传的免疫力越来越强, 特别是家具行业,夸大宣传、色差严重、材质货不对板的问题屡见不鲜。线下店就像一个"信任锚点",消费者能亲眼看到、摸到产品,这种平安感是线上图片给不了的。有数据显示,开了线下店的家具品牌,客户决策周期平均缩短40%,退货率下降25%。MTC Global在2023年宁波出海研讨会上就提到, Rest这个睡眠品牌,靠线下体验店把复购率提高了30%。
中国出海品牌的启示:线上是基础, 线下是增量
看着美国品牌扎堆线下中国出海品牌也别光看着。像SONGMICS这样的品牌, 2012年从亚马逊起家,2014年杀入美国市场,2017年拓展日本,现在靠着多品牌策略,在第三方平台混得风生水起。但要说线下他们还没怎么发力。2020-2025年中国床垫行业研究报告就指出, 内资品牌起步晚,研发基础薄弱,但现在加大境内市场开拓后研发投入逐年上升,产品更新换代加快。这说明中国品牌在线上已经有了基础,下一步,线下体验可能是突破点。
线上线下打架?供应链得先"和解"
不过真要开线下店,挑战也不小。最头疼的就是供应链和库存管理。线上卖货可以按备货,线下店却要保证品类丰富、库存充足。Brooklinen计划今年在加拿大建仓库,就是为了解决物流问题。中国品牌如果要做线下得先解决供应链响应速度,不然线上线下库存对不上,体验直接崩盘。还有价格体系,线上线下不能打架,不然消费者会觉得"被割韭菜"。Parachute扩充管理团队,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毕竟线下店运营比线上复杂得多。
增速放缓未必是坏事, "慢"下来才能练内功
美国DTC市场增速放缓,对品牌来说未必是坏事。逼着大家从"追流量"转向"做产品",从"靠广告"转向"靠体验"。Brooklinen和Parachute的案例证明, 线下投入不是盲目扩张,而是精准布局——要么是补充体验短板,要么是拓展业务边界。对中国品牌与其焦虑流量贵,不如琢磨怎么让消费者"摸得到"。毕竟家具这东西,睡得舒服、用得踏实比任何广告都有说服力。增速慢下来正好让品牌把基本功做扎实线下投入不是答案,但可能是解题的关键一步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