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MAU仅次于Amazon的社交电商平台

说起电商平台, 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Amazon、淘宝这些庞然大物,却很少有人注意到Facebook旗下的Marketplace。扎克伯格在2022年4月11日透露, 这个藏在社交应用里的交易平台月活用户已经突破10亿,如果按这个数据算,它已经是全球规模仅次于Amazon的电商平台,把阿里巴巴、Walmart、eBay这些老牌玩家都甩在了身后。这数字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毕竟谁会在刷朋友圈的时候顺便买个二手车呢?但事实就是社交电商正在以我们没预料到的方式改变着交易规则。

被低估的社交基因:从“点赞”到“下单”的距离

很多人觉得社交和电商是两条平行线,Facebook却硬是把它们拧成了麻花。2009年, 时任产品营销负责人的Deb Liu第一次提出在Facebook里加电商功能的想法,后来啊石沉大海。那时候公司刚经历过Beacon和Odle的失败, 大家对电商业务心有余悸,更别提在社交软件里卖东西这种“离经叛道”的提议。直到2015年, Facebook的用户结构已经变了——新兴市场里有超过一半的人把当成了二手交易市场,这个信号终于让团队重新动心。

“创始人”自述:MAU仅次于Amaozn、被大家忽视的社交电商平台如何一步步走来
“创始人”自述:MAU仅次于Amaozn、被大家忽视的社交电商平台如何一步步走来

一开始他们想了个“Groups Commerce”的点子,利用现有的群组功能搞电商。那时候我在Facebook的一个亚裔妈妈群里 大家天天晒娃卖旧童车,从婴儿床到学步车转手速度比外卖还快。这种基于熟人圈的交易天然带着信任滤镜,毕竟买你二手婴儿床的可能是你孩子的幼儿园同学妈妈。但问题很快就暴露了:群组里的商品太分散,想买个相机得翻几十个帖子,效率低得让人想卸载APP。

从“群组”到“独立版块”:一次豪赌式的产品迭代

2016年初, 团队面临一个关键抉择:是把Marketplace做成App内的独立版块,还是单独开发一个新应用?前者风险小,但要在全球最大社交应用里挤空间;后者用户体验好,但等于从零开始获客。再说说他们选了前者,现在看来简直是神来之笔。想象一下 如果你每天刷Facebook的次数超过三次突然发现“动态”旁边多了个“Marketplace”标签,点进去就能逛邻居家的二手沙发——这种“顺手”的感觉,是新APP给不了的。

正式上线那天 团队本来挺高兴,后来啊《纽约时报》第二天就甩来一篇报道,标题大概是“Facebook Marketplace成假货温床”。原来平台刚开放,就有卖家用假名牌包刷屏,更离谱的是还有人卖假文凭。团队火速下架了违规商品,重新制定了规则,还和品牌方合作建了假货监测模型。这个过程让他们明白:社交电商的信任不是靠用户头像就能建立的,得有真刀实枪的治理手段。

那些年踩过的坑:用户习惯比想象更难琢磨

Marketplace上线后团队发现一个怪现象:搜索功能几乎没人用。他们找了两组用户测试, 一组用Marketplace买手机,另一组用其他本地交易平台,后来啊前者直接开始刷屏,后者点开搜索框狂输入。原来Facebook用户的习惯早就刻在DNA里——除了找人,他们根本不会用搜索栏。后来团队把搜索按钮放大到原来的三倍,搜索量才慢慢涨起来。更搞笑的是等他们把按钮改小,搜索量也没掉,说明用户终于知道“哦原来这里能搜东西”。

PC端与移动端的“冰火两重天”

一开始Marketplace只做了移动端,后来啊2017年发现个bug:家具和租房类目在PC端的参与度比移动端高40%。后来才想明白,买沙发这种大宗商品,用户喜欢在电脑上对比尺寸、材质,再拍板下单。于是团队火速推出PC版,还针对Facebook Lite用户做了简化适配。这个调整直接让东南亚市场的交易量在三个月内翻了一倍,毕竟在印尼、菲律宾,很多人还是用二手电脑上网的。

线下交易也是个头疼事。怎么知道用户真的见面交货了?团队试过让买家上传收货照片,后来啊有人P图糊弄。再说说用了个笨办法:买卖双方互相评分,分数高的用户能优先展示。2021年数据显示, 这个机制让汽车类目的纠纷率下降了25%,毕竟没人想买个事故车,后来啊卖家评分里写着“交易愉快”。

信任经济学:社交电商的“杀手锏”还是“紧箍咒”?

社交电商最独特的武器,就是基于社交关系的信任链。我在Marketplace上买过两次东西:一次是朋友的朋友转手的婴儿推车, 价格比商场便宜一半;另一次是斯坦福学长的相机,他甚至附赠了原装背包。这种“熟人介绍”的体验,传统电商给不了。但反过来想,如果用户没有共同好友呢?2023年欧洲市场的一项调研显示, 无社交关联的买卖双方,交易完成率比有熟人关系的低30%——这说明社交电商的信任红利,可能存在天花板。

与Messenger的“联姻”:把沟通成本降到最低

2018年, 团队把Marketplace和Messenger打通,用户可以直接在聊天里发送定位、定金,甚至生成物流单号。这个改动让家具类目的沟通效率提升了50%,以前买卖双方得来回发十条消息约时间,现在一条定位搞定。但有人担心这会侵犯隐私,毕竟你等于告诉卖家“我家在这里”。团队后来加了“隐藏定位”功能,才让用户稍微放心点。

假货问题始终是悬在社交电商头上的剑。2020年, LV和Gucci联合起诉Facebook,称Marketplace上假货链接超过10万条。团队后来用AI模型扫描商品图片,识别出假包的概率提升到85%,但还是有漏网之鱼。比一比的话,淘宝的假货治理体系已经运行十几年,社交电商在这方面还是个小学生。

社交电商的“十字路口”:颠覆传统还是昙花一现?

说真的,Marketplace的成功有点偶然。它踩中了Facebook的社交红利,又赶上了二手经济崛起的风口。但换个角度看,它的模式很难复制。Instagram想学, 后来啊 Threads Shop 上线半年用户都没超过100万;TikTok搞直播带货,还得依赖第三方供应链。社交电商的核心矛盾在于:用户来是为了社交,不是为了购物,怎么让“顺便买”变成“常来买”,这是个难题。

新兴市场的“土壤”:社交电商的下一个金矿?

2023年东南亚市场的数据很有意思:越南用户在Marketplace上平均停留12分钟, 比欧美用户多5分钟,而且70%的交易是本地自提。这和当地物流不发达、喜欢当面验货的习惯有关。团队针对这个特点推出了“社区团长”模式, 让每个村头的小卖部成为自提点,后来啊印尼市场的月活半年涨了200万。看来社交电商要想长青,得先学会“入乡随俗”。

但质疑声也不少。传统电商玩家比如Amazon, 正在用“社交推荐”功能反击——你在首页看到的“猜你喜欢”,其实已经结合了好友的购买数据。未来的电商可能没有纯粹的“社交”或“传统”,只有谁能把社交和交易融合得更自然。Facebook的优势是用户基数,劣势是供应链;Amazon的优势是履约能力,劣势是社交氛围。这场仗,才刚开头。

被忽视的巨头, 正在 游戏规则

回头看Marketplace的发展,最让人佩服的是它的“笨办法”。不追求完美产品,先上线再迭代;不迷信数据,重视用户真实反馈;不照搬传统电商,死磕社交信任。现在它每天处理的交易笔数比eBay还多,却依然藏在社交应用里像个低调的亿万富翁。或许这就是社交电商的真相:它不是颠覆谁, 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交易的本质从来不是冷冰冰的页面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