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直播购物功能,难道不是最能吸引消费者掏钱的社交App吗
当你在Facebook直播间按下“马上购买”,到底是谁在影响你的决定?
打开手机, 划过朋友圈,刷到一条Facebook直播预告——美妆博主正在演示限量版眼影的上妆效果,弹幕里不断有人问“链接在哪里”。你点进直播间,主播一边试色一边讲解成分,右下角的小黄车实时更新库存。半小时后你发现自己已经下了单,甚至又加购了主播推荐的唇釉。这种场景是不是很熟悉?Facebook的直播购物功能,就像一个藏在社交关系里的“隐形销售员”,悄无声息地让你掏出了钱包。
57.8%的用户用Facebook直播购物,这数据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在2022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 全球范围内有57.8%的消费者选择在Facebook的直播活动中完成购物,这个比例远超Instagram的45.8%和TikTok的15.8%。你可能要问了为什么偏偏是Facebook?难道只是主要原因是它用户基数大?其实没那么简单。

2022年4月, 一家跨境家居用品商家在Facebook做了一场直播,主推一款北欧风地毯。他们没请网红,而是让自家客服人员出镜,用日常聊天的方式介绍地毯的材质和清洁方法。直播中, 商家通过Facebook Live的“商品标签”功能,直接在画面上标注了价格和链接,观众点击即可跳转结账。后来啊这场直播转化率达到了8.7%,远高于行业平均的3%-5%。商家负责人后来复盘时提到:“关键是让用户觉得‘这不是广告,是朋友在推荐好东西’。”
社交信任:比算法更强大的“购买催化剂”
Facebook和其他社交平台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熟人社交底色”。你的好友点赞、评论,甚至只是出现在共同好友列表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判断。2021年, 一家美国服装品牌做过实验:同一款连衣裙,在Facebook直播中让用户的真实好友穿着展示,和在Instagram上找网红推广,前者的购买转化率比后者高了22%。品牌营销总监说:“用户看到朋友穿过的衣服,会觉得‘这件应该不错’,这种信任感是算法给不了的。”
Meta突然关停Facebook直播购物,是“放弃”还是“战略转移”?
2022年8月4日 Meta发布官方公告:从10月1日起,Facebook主App内的直播购物功能将全面关停。消息一出,跨境电商圈炸开了锅。要知道, 就在4个月前,eMarketer的数据还显示Facebook是全球直播购物的首选平台,怎么突然“翻脸”了?
仔细看公告你会发现一个细节:关停的是Facebook主App的直播购物,Instagram的直播购物功能会继续保留。这背后其实是Meta对“用户行为习惯”的判断。2022年上半年, Meta内部数据显示,Facebook用户观看短视频的平均时长增长了35%,而传统直播的观看时长下降了12%。用户更习惯在Reels里刷短平快的内容,而不是停留在某个直播间长时间等待。与其在“不温不火”的功能上硬撑,不如把资源集中到更火热的Instagram短视频直播上。
从“直播购物”到“短视频种草”,Meta在下一盘什么棋?
2019年, Facebook收购了一家叫Packagd的初创公司,这家公司曾为YouTube开发过“新电视购物频道”功能。当时外界普遍认为,这是Facebook要在直播购物上发力。但到了2022年,Meta却悄悄把重心转向了Reels和Instagram的短视频直播。这说明什么?Meta发现,用户的购物决策正在从“直播间即时下单”转向“短视频种草后搜索购买”。
2022年第三季度, 一家美国美妆品牌在Instagram上做Reels短视频,展示产品使用场景,视频下方挂购物链接。虽然视频没有直播的实时互动, 但主要原因是用户刷到视频时正处于“放松浏览”状态,反而更容易产生“被种草”的感觉。该品牌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销售额,占到了总电商销售额的34%。这或许就是Meta想要的方向:让购物更“轻量化”, 不需要用户特意打开直播间,而是在刷短视频时自然完成转化。
Facebook直播购物虽“退”, 但用户付费能力依然碾压对手
尽管Meta调整了直播购物策略,但一个扎心的事实是:通过Facebook引入的用户,付费能力就是比其他社交平台强。2022年iOS平台的数据显示, Facebook引入的全球用户人均花费1.17美元,这个数字是Instagram的三倍、Twitter的四倍,甚至是Snapchat的近十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021年, 一家奢侈品手表品牌做过一次对比测试:同样的广告素材,在Facebook和TikTok上投放,吸引来的用户下单金额差异巨大。Facebook用户平均客单价是890美元,而TikTok用户只有320美元。品牌分析后发现, Facebook用户年龄偏大,消费能力更强,且更倾向于“信任品牌”;而TikTok用户以18-24岁年轻人为主,喜欢追求性价比,客单价自然偏低。这说明, Facebook的用户画像和“高客单价商品”天然契合,这也是它即使调整功能,依然让商家“离不开”的原因。
商家怎么用Facebook“变通”做直播购物?
Facebook主App的直播购物功能虽然关停了但商家并没有完全失去这个阵地。2022年11月, 一家英国母婴用品商家发现,虽然不能在Facebook直播中挂商品标签,但他们可以通过“Facebook群组+Messenger”组合拳实现类似效果。他们在母婴群组里预告直播, 直播时引导用户通过Messenger发送“商品名称”,商家再一对一发送支付链接。虽然操作麻烦了点,但主要原因是群组用户精准,这场直播的转化率依然达到了6.2%。
再说一个,Facebook Live的“直播回放”功能依然存在。商家可以把直播内容剪辑成短视频,在回放中添加商品链接,用户随时可以观看并下单。2023年1月, 一家澳大利亚户外用品品牌用这种方式,让一场“关停前”的直播回放持续产生订单,三个月内累计销售额超过2万美元。这说明,只要用户有需求,平台的功能调整反而会倒逼商家找到更“聪明”的玩法。
比起“功能多少”,用户到底在Facebook直播里买什么?
打开Facebook的直播购物板块, 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卖得最好的商品,往往不是最便宜的,而是最有“故事感”的。2022年圣诞节期间,一家墨西哥手工艺品商家的直播火了。他们没有打折,只是展示工匠制作陶罐的过程,讲述每个陶罐背后的家族传承故事。直播中,单价80美元的陶罐被抢购一空,库存清空后还有200多人在排队等候。商家说:“用户买的不是陶罐,是‘手作的温度’。”
这种现象在Facebook上很常见。比起TikTok上追求“性价比”“快消品”,Facebook用户更愿意为“情感价值”买单。2022年第三季度, Facebook直播中家居装饰、手工艺品、小众设计师品牌的销售额占比达到了42%,而快消品只占18%。这说明, Facebook的直播购物,本质上是一场“信任经济”和“情感经济”,用户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对主播或品牌的认同感。
中小商家如何在Facebook直播里“弯道超车”?
对中小商家 Facebook直播购物可能没有TikTok那样“爆单”的机会,但胜在“用户粘性高”。2022年, 一家法国小众香氛品牌做了这样的尝试:他们每周在Facebook固定时间直播,不推销产品,而是和用户聊天分享香调背后的故事,有时候穿插新品试用。三个月后虽然单场直播销售额不高,但复购率达到了3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5%。品牌创始人说:“Facebook用户需要的是‘陪伴感’,你把他当朋友,他就愿意为你买单。”
再说一个,Facebook的“好友推荐”功能也是商家的“隐藏武器”。2022年9月, 一家美国珠宝品牌推出“好友拼团”活动:用户在直播间分享商品给好友,双方都能享受9折优惠。后来啊这场直播的新客中有60%来自好友推荐,获客成本比广告投放低了40%。这说明,在Facebook上,“社交裂变”比“流量轰炸”更有效。
未来的直播战场,Facebook还能“杀回来”吗?
虽然Meta关停了Facebook主App的直播购物, 但别忘了它手里还有Instagram这个“王牌”。2022年, Instagram的直播购物功能新增了“虚拟试穿”“实时库存提醒”等功能,用户体验越来越好。更关键的是Instagram的用户年龄层更年轻,消费意愿更强。2023年第一季度,Instagram直播的客单价比Facebook主App还高了12%。
不过Facebook的优势依然不可忽视。它的“好友关系链”和“群组生态”,是其他平台短期内难以复制的。2023年2月, Meta内部测试了一款新的“社交购物”功能:用户可以在Facebook动态中直接标注商品,好友看到后点击即可购买。如果这个功能上线,可能会让Facebook的社交购物迎来“第二春”。
给商家的建议:别只盯着“功能”, 要读懂“用户”
面对Meta频繁调整电商功能,商家与其抱怨,不如学会“顺势而为”。2022年, 一位资深跨境电商运营了三个“不变法则”:,把直播内容做成“可回看”的短视频,延长生命周期。
再说说想说 Facebook的直播购物功能,或许会因为用户习惯的变化而调整,但它背后“社交+购物”的逻辑,永远不会过时。毕竟人都是社会性动物,当朋友在直播间推荐好东西时你很难不心动。这或许就是Facebook能让消费者掏钱的终极秘密——不是功能多牛,而是它懂“人情世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