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购过程中,有多少社交媒体用户会受到平台内容的影响呢
76%的背后:社交平台如何悄悄改变你的购物车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刷着TikTok突然被一个美妆博主种草,当晚就打开淘宝搜索同款?或者刷到朋友在Instagram晒的新沙发,第二天就点进品牌官网下单?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你可能很难想象,这样的场景在全球范围内有多普遍呃。Bazaarvoice在2022年对1.4万名网购消费者的调查里扔出一个扎心的数字——76%的社交媒体用户承认,自己在网购时会被平台内容影响。这个数字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无数个“刷到就买”的日常瞬间堆积起来的凭据。
数据不会说谎:全球消费者的“社交依赖症”
更具体的数据藏在细节里。65%的消费者坦率表示, 社交平台是他们获取购物灵感的主要来源,就像在漫无目的浏览时突然被“命运”推了一把;61%的人会直接点击平台推送的帖文跳转购买页面连“货比三家”的步骤都省了。有意思的是 这种行为在2020年疫情后变得更明显——居家隔离让更多人把手机当成了“逛街窗口”,社交和移动电商的边界彻底模糊。Salesforce在2021年11月发布的报告里提到, 内容营销经理Amanda Nelson观察到一个现象: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广告,他们更愿意在社交平台上“偶遇”心仪商品,这种“被动种草”的转化率比主动搜索高出23%。

不同年龄, 不同玩法:Z世代和银发族的社交购物差异
如果把76%拆开看,会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用户简直活在“平行宇宙”里。2021年6月3日的一份用户问卷调查显示, 16-22岁的年轻人里有45%会“无脑跟风”KOL推荐的美妆产品,而31-40岁的群体中,这个数字只有18%。相反, 35%的中年消费者更愿意相信专家测评,比如皮肤科医生推荐的护肤品,但Z世代里这个比例低至12%。
23岁的程序员小林在问卷里写道:“我看李佳琦直播买口红, 不是主要原因是信任他,是主要原因是弹幕里说‘不买等于亏了’,那种氛围让人不买手痒。”而38岁的宝妈王女士则说:“我只关注母婴领域的医生博主,她们说的成分表,比广告靠谱多了。”这种代际差异让品牌不得不“定制化”社交策略——讨好年轻人要靠“氛围感”,打动中年人得靠“专业度”。
从“种草”到“拔草”:信任链条上的KOL、 朋友与专家
76%的用户受影响,但影响的“源头”各不相同。Bazaarvoice的数据里藏着一条清晰的信任链:35%的消费者会主要原因是专家推荐下单, 比如健身博主推荐的蛋白粉、数码博主评测的耳机;25%的人更信“身边人”,朋友在朋友圈晒的穿搭、家人群里的团购链接;只有23%的人会被KOL直接打动。这里有个反常识的发现:KOL的“种草力”其实被高估了。2022年的一份内部报告显示,素人用户的“真实感”测评,转化率比头部KOL高出17%。比如韩束在2021年618期间, 放弃请百万粉博主,转而招募1万名素人分享“空瓶记”,到头来销量同比激增89%。消费者没那么傻,他们能分辨出“广告”和“真心话”的区别。
平台没有标准答案:Instagram直接下单, YouTube激发灵感
同样是社交平台,对用户购物决策的影响却截然不同。Instagram和Facebook像“即时商店”, 用户刷到品牌推送的帖子,手指一划就能完成购买,53%的年轻人表示“在Instagram上看到心动商品,根本不想去官网”。但YouTube和Pinterest更像个“灵感博物馆”, 用户在这里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为了“找方向”。
比如你想装修卧室, 可能会在Pinterest上存满“ins风装修”的图片,再去淘宝搜索同款书桌;你想学做蛋糕,可能会在YouTube上看烘焙博主的教程,再点开视频下方的链接买同款模具。这种“灵感驱动型”购物, 在2023年果集的《内容型社交电商行业分析报告》里被重点提及——抖音和快手的“种草-转化”链条最短,而B站的内容则更偏向“深度种草”,用户需要“消化”一段时间才会下单。
品类决定内容:为什么你不会在社交平台买牛奶?
社交平台的内容影响力,还得看“品类”。Bazaarvoice的数据显示, 美容、时尚和室内装饰类商品最容易在社交平台被“种草”,比如口红、连衣裙、装饰画,这类商品的“颜值”和“社交属性”强,用户愿意为“晒图好看”买单。但食品和饮料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只有12%的消费者会通过社交平台买生鲜, 35%的人表示“买牛奶还得去楼下超市,现买现喝才新鲜”。这里有个有趣的例外:低糖饮料、网红零食这些“有故事”的食品,在社交平台上的销量反而不错。2021年元气森林在抖音的“0糖0脂”话题播放量超过20亿次带动线上销量占比提升至40%。这说明,社交平台的内容影响,和商品的“情感价值”挂钩越深,效果越好。
直播购物:53%用户的“冲动消费陷阱”
如果说图文内容是“慢慢种草”,那直播就是“闪电拔草”。Bazaarvoice的调查里 53%的社交媒体用户表示愿意尝试直播购物,其中25%的人承认“在直播间买的很多东西,冷静下来后发现根本不需要”。2022年双11期间, 李佳琦直播间的一款眉笔卖出了150万支,但有消费者在黑猫投诉上反映“直播间说‘全网最低价’,后来啊第二天其他平台便宜20元”。直播购物的“即时性”和“稀缺感”,很容易让人忽略理性判断。不过品牌依然乐此不疲——主要原因是数据显示, 直播购物的复购率比传统电商高18%,用户对“主播推荐”的信任,远超普通广告。
对抗声音:社交内容不是万能药, 冲动消费的陷阱
但76%的背后藏着不少“翻车现场”。2023年3月, 消费者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38%的消费者因社交平台内容购买过“货不对板”的商品,比如网红推荐的“显瘦牛仔裤”,收到货发现是“紧身款”;“专家测评”的“进口保健品”,检测报告显示成分和宣传不符。更麻烦的是“信息过载”——用户每天刷到的商品内容超过200条, 大脑自动开启“筛选模式”,导致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被淹没。一位用户在问卷里吐槽:“我关注了100个博主,每天被种草500样东西,再说说啥也没买,反而更焦虑了。”这说明, 社交平台的内容影响,正在从“增量价值”变成“干扰项”,品牌需要更精准的内容,而不是更大量的轰炸。
品牌实战案例:Usmile如何在撬动千万销量
面对76%的用户影响力,品牌们都在摸索“内容致胜”的密码。Usmile在2021年的做法堪称教科书级别。当时电动牙刷市场竞争激烈,传统广告投放ROI低至1:3。果集的数据显示, Usmile放弃了抖音的流量投放,转而把70%的预算砸向——他们招募了5000名素人用户,发布“第一次用电动牙刷的震撼体验”的真实测评,内容里没有夸张的“美白效果”,只有“晨起刷牙不用使劲刷”的日常场景。
这些笔记的互动量是普通广告的5倍,带动站内搜索“Usmile”的次数增长300%。到头来 2021年Q2,Usmile的线上销量同比暴涨120%,其中65%的订单来自“种草-搜索”的转化路径。这个案例证明,真实的内容比华丽的广告更有穿透力。
未来趋势:AI推荐和虚拟试穿, 社交电商的下一站
76%的用户受影响,但未来的社交购物可能更“懂你”。2023年, Instagram和抖音已经开始测试AI推荐算法——,提供虚拟试穿功能的品牌,转化率提升了35%。更远的未来 AR购物可能会让“看到即买到”成为现实——你刷到朋友晒的咖啡杯,直接用手机扫描,就能下单同款,连搜索步骤都省了。
给品牌的启示:别只追流量, 内容才是“社交种草”的核心
76%的数据背后藏着品牌的生死存亡。现在的消费者早就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容器,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和偏好。品牌想抓住这76%的用户,不能只靠“砸钱买流量”,而是要做出“让用户愿意主动分享”的内容。比如添可洗地机在2022年的做法:他们不找KOL代言, 而是让用户自己拍“用洗地机清理孩子打翻的牛奶”的真实视频,这些UGC内容的互动量是官方广告的8倍。还有韩束, 他们在发起“空瓶计划”,鼓励用户分享用完的面霜瓶子,并赠送小样,这种“以旧换新”的活动,让品牌话题量增长了200%。这些案例都在说同一个道理:社交平台的内容影响, 本质是“信任影响”,用户只相信和自己一样的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品牌。
所以 下次当你刷到“必买清单”“年度好物”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是真的需要,还是被“内容”洗脑了?而对于品牌 76%的用户影响力,既是机遇,也是考验——能不能做出真正打动人心的内容,决定了你是在社交电商的浪潮中“乘风破浪”,还是“翻船沉底”。毕竟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能分辨出真心和套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