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Snap AR电商服务升级后

当滤镜开始卖货:Snap AR升级背后电商在打什么算盘?

最近刷Snapchat的朋友可能发现, 那些曾经只能用来变装搞怪的滤镜,突然开始“卖货”了那个。滑动一下口红试色, 挥挥手换件外套,屏幕上直接跳出实时价格和购买链接——这大概就是Snap AR电商服务升级后的最直观感受。有人觉得这是电商的未来 有人觉得不过是资本的新噱头,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技术开始深度渗透购物的每个环节,我们可能正站在一个“所见即所得”的零售拐点上。

滑动屏幕试口红,这届年轻人买货有多“懒”?

以前买化妆品, 得去专柜试色,对着美妆博主的“上嘴图”猜显白度,现在打开Snapchat的AR滤镜,张嘴就能试色,左右滑动还能换不同色号,屏幕下方直接标注“当前售价¥199”和“库存剩余23件”。这种体验对Z世代来说简直不要太友好——他们习惯了短视频的即时反馈,对“等待”和“想象”的耐早就被碎片化信息磨没了。

Snap AR电商服务再升级,添加实时定价和产品详情等功能
Snap AR电商服务再升级,添加实时定价和产品详情等功能

服饰类商品更绝。以前网购衣服最怕“图片好看, 上身垮掉”,现在Snap的AR试穿滤镜能根据你的身形实时生成上身效果,肩宽、衣长比例都标得清清楚楚。有个做跨境女装的朋友说 她上个月给店铺加了AR试穿功能,退货率直接从18%降到9%,客户留言里多了“这个滤镜太准了买回来完全不用改”。

但问题来了:这些“虚拟试用”真的能替代实体体验吗?有人试过AR试色后买的口红, 到手发现有色差,滤镜里是烂番茄色,实物偏橘调;也有人抱怨AR试穿的衣服“看着合身,穿起来勒得慌”。技术的局限性让这些AR功能成了“鸡肋”,用着新鲜,但真正下单前还是会犹豫。

从“看不懂”到“真下单”:Ulta用600万美金换来的AR购物经

今年初, 美妆零售商Ulta Beauty和Snap合作测试AR购物滤镜,后来啊把所有人都惊到了——两周测试期,Snapchat上的销售额直接砸出600万美金,产品试用次数冲破3000万次。这个数据放在传统电商渠道里是什么概念?Ulta过去一个季度的线上增长率才12%,AR滤镜两周的转化效率直接甩出几条街。

Ulta的运营团队后来复盘发现,AR滤镜的“实时信息展示”是关键。以前用户试色滤镜时 得退出滤镜去商品页找价格、看库存,现在滑动试色的一边,价格、促销信息、甚至“同色号口红推荐”都直接堆在屏幕上,这种“零跳转”体验让决策路径缩短了至少60%。有个细节很有意思:Ulta在滤镜里加了“色号适配肤色”的功能, 用户选色后滤镜会标注“适合黄皮/白皮”,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标签,让黄皮用户的购买转化率提升了42%。

但600万美金的销售额里 有多少是“AR滤镜带来的增量”,又有多少是Ulta本身品牌力的拉动?有行业分析师质疑, Ulta作为美国第二大美妆零售商,用户基础庞大,AR功能更像是“锦上添花”,中小品牌复制这条路恐怕没那么容易。

0.31美分一次的“虚拟试用”,MAC凭什么让女性消费暴增17倍?

另一个测试案例是MAC Cosmetics。Snap的数据显示, MAC通过AR购物滤镜实现了0.31美分/次的试用成本,总试用次数130万次女性用户的购物消费金额直接拉高17倍,品牌知名度提升2.4倍,购买意向飙升9倍。这些数字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拆开来看,MAC的操作其实很“取巧”。

他们没在滤镜里放全系列产品, 而是主推当季爆款“子弹头唇釉”,用“限量色”“明星同款”作为钩子,用户试色时自动弹出“XX同款,仅剩3支”的紧迫感文案。更绝的是 MAC把AR滤镜和会员体系打通——试用滤镜后注册会员,立刻送50元无门槛券,这招直接把“试用用户”转化成了“付费用户”。有个跨境美妆卖家模仿这个策略, 在TikTok上做AR试色引流,单月会员新增量翻了3倍,但客单价始终上不去,问题就出在:MAC有品牌溢价,中小品牌没有。

0.31美分/次的成本真的低吗?按130万次计算, MAC总投入是40.3万美金,换来的是消费金额增长17倍——如果原本客单价是50美金,17倍就是850美金,但具体基数是多少?Snap没说这笔账其实很模糊。对中小卖家40万美金的投入可能够他们烧半年广告,赌一个“17倍增长”,风险实在太高。

2分钟建AR页面中小品牌能搭上这趟“快车”吗?

Snap这次升级打出的另一个旗号是“低门槛”——品牌方现在能通过几次点击,在2分钟内创建AR购物页面。听起来像是给中小品牌送福利,但实际操作中,坑一点不少。

先说说2分钟创建的是“基础版”页面能加的产品数量有限,滤镜效果也比较模板化。想做深度定制,比如根据不同脸型生成试妆效果,或者结合服装材质展示3D细节,得额外掏钱买开发服务。有个做跨境家居用品的卖家试过 定制一个AR展示家具摆放效果的功能,花了5万美金,开发周期还拖了一个月。

接下来Snap的AR工具目前主要向美妆品牌开放,其他品类得排队等。服饰类虽然能试穿, 但对布料质感、垂坠感的还原度还是不够,买真丝衬衫的用户还是会担心“AR里看着飘逸,实际可能起皱”。Snap说未来几个月会开放更多品类, 但“几个月”在电商领域就是“黄花菜都凉了”的节奏,等那时候,风口可能早就过去了。

最关键的是流量问题。AR滤镜再好用,没人看到也是白搭。Snap的日活用户是2亿, 但AR购物功能的渗透率还不到5%,大部分用户打开Snapchat还是为了看朋友动态,不是为了购物。中小品牌想靠AR滤镜自然引流,难度不亚于在沙漠里找水源。

2.5亿次试穿背后:AR滤镜是救命稻草还是下一个泡沫?

Snap公布过一个数据:与30多家品牌测试期间, 虚拟试穿总次数超过2.5亿次购买意向提升2.4倍,销售额上涨14%。这个“14%”被各大媒体反复引用,但很少有人问:14%是基于什么基数?是100万美金基数涨到114万,还是1000万美金基数涨到1140万?基数不同,意义天差地别。

更现实的问题是IDFA新政的影响。苹果的隐私新政让Snap的广告收入大受冲击, 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出来营收10.7亿美金,低于预期的11亿,股价直接跌22%。这时候推AR电商,到底是“技术驱动零售”,还是“给投资人画饼”?用AR功能弥补广告收入的缺口,这条路走得通吗?

有从业者私下说 AR电商现在就像2018年的直播带货,看起来热闹,但真正赚钱的还是头部玩家,中小品牌要么当“陪跑的”,要么当“交学费的”。Snap自己也清楚, 所以拼命拉大品牌站台——Ulta、MAC这些案例打得响,才能吸引更多中小品牌付费。

跨境卖家的AR迷思:虚拟试穿能解决“退货率”这个老大难吗?

跨境卖家最头疼的就是退货率, 特别是服饰、鞋靴这类“体验型”商品,退货率动辄30%-40%,运费、关税、损耗下来利润全搭进去了。Snap AR升级后不少跨境卖家把AR试穿当成“退货率杀手”,但实际效果可能并不理想。

有个做亚马逊服饰的卖家去年上了AR试穿功能, 退货率确实从38%降到25%,但他发现,退回来的衣服里有60%是“尺码拍错”,而不是“不喜欢”。这说明AR试穿解决了“想象偏差”, 但没解决“尺码选择问题”——毕竟滤镜里显示的“推荐尺码”还是基于用户自己填的身高体重,和实际穿着感受可能有差距。

更麻烦的是AR试穿的“本地化适配”。中国女性平均身高165cm, 欧美女性170cm,同一件衣服,同样的滤镜效果,中国买家可能觉得“刚好到膝盖”,欧美买家可能觉得“短得像上衣”。跨境卖家如果只用一套AR滤镜,很容易主要原因是“尺码差异”引发退货。有团队尝试做不同地区的“本地化滤镜”,开发成本直接翻倍,再说说算下来省下来的退货钱还不够付开发费。

当技术遇上零售:Snap AR升级给行业敲了哪些警钟?

Snap AR电商服务的升级, 与其说是“技术突破”,不如说是“零售焦虑”的集中爆发。传统电商流量见顶, 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品牌们急需新的“用户触点”;而AR、元宇宙这些概念炒得火热,不跟进就可能被贴上“落后”的标签。

但对行业真正的警钟不是“要不要做AR”,而是“怎么做AR”。Ulta和MAC的成功案例里 藏着几个关键点:一是精准抓住Z世代的“即时满足”心理,二是把AR功能深度融入购物路径,而不是让它成为一个“孤立的玩具”,三是用数据驱动优化,不断试错滤镜细节。

对中小卖家而言, 盲目跟风AR滤镜可能不如把现有产品页优化好——清晰的图片、详细尺码表、真实买家评论,这些“基础功”比花几万美金做个AR滤镜更能提升转化。技术是工具,不是目的,什么时候想明白这一点,什么时候才能真正从AR电商里分到一杯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