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宏股份登陆港交所,成为跨境社交电商AH第一股
从包装厂到社交电商新贵:吉宏股份的A+H跳跃
2025年5月27日的港交所, 吉宏股份开盘就给了市场一个下马威——股价直接飙涨52.86%,报11.74港元/股,市值瞬间冲到53.14亿港元。这个从厦门走出来的企业, 2016年它会以“跨境社交电商AH第一股”的身份杀回港股市场,还带着一身“AI赋能”的新标签。这可不是简单的“A+H双轮驱动”,更像是传统行业突然开窍,一头扎进社交电商的流量深海里捞出了金子。
52%开盘涨幅背后:市场给跨境社交电商的估值密码
开盘涨52%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市场用真金白银给吉宏的“社交电商身份”投了信任票。要知道, 2024年整个亚洲社交媒体电商市场规模才291亿美元,吉宏能占到1.3%的份额,在中国B2C出口电商公司里排第二,这个成绩单在传统包装行业看来简直是“外星科技”。但问题来了:这个涨幅是泡沫还是实打实的成长预期?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 行业平均ROI才191.1%,吉宏刚好踩线,订单签收率84.9%-88.4%,比行业平均高不少,但“社交电商”这四个字自带流量光环,估值自然比纯包装企业多了一层想象空间。

双引擎驱动:纸包装的根基与社交电商的翅膀
纸包装隐形冠军:1.2%市场份额背后的快消品江湖
别被“社交电商”的光芒晃了眼,吉宏的根基还在纸包装。2024年它在中国内地纸制快消品销售包装公司里按收入算排第一, 市场份额1.2%,虽然听着不高,但要知道这个行业前五名总共才占4.5%的份额,吉宏自己就占了近三分之一。从2022年到2024年, 它的包装产量从846.7百万平方米干到1026.1百万平方米,合作伙伴里躺着伊利、瑞幸咖啡这些快消巨头,甚至还有一堆QSR公司。这业务看着“土”, 却是现金流奶牛,毛利率虽然比社交电商低,但胜在稳——2024年社交电商业务毛利率60.5%,包装业务没说具体数,但能占总收入近四成,绝对是压舱石。
社交电商的亚洲战场:1.3%份额如何杀出重围
社交电商这块, 吉宏的玩法很“亚洲”——专门帮中国供应商对接亚洲、欧洲、北美的消费者,靠TikTok、Facebook这些平台卖货。2024年它服务了1700万消费者,签收了4100万份订单,SKU超过61万个,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个消费者平均买2.4件东西,复购率肯定不低。更关键的是它的ROI, 191.1%比行业平均高,存销比3.2-4.0,比行业低,说明库存周转快,钱没压在货上。但东南亚的社交电商市场最近不太平, 越南顶流美妆主播武河玲2025年刚被曝接受调查,投诉一堆,这给所有玩家提了个醒:流量狂欢背后合规才是生命线。
AI不是噱头:吉宏的Giikin系统与191.1%ROI真相
从选品到物流:AI算法重构跨境链路效率
吉宏敢说自己是“AI赋能”,不是吹牛。它搞了个叫Giikin的系统,把选品、广告投放、产品采购、运输物流全串起来了基本不用人工插手。2023年主要原因是这个业务,TikTok还给了它个“全球领航奖”。截至2025年3月,它手握4项专利、140项软件版权,全是算法和系统的干货。比如选品环节, AI能抓东南亚的流行趋势,提前三个月知道什么防晒伞会火;广告投放时系统自动调整出价,把预算砸在转化率最高的时段和人群上。难怪订单签收率能稳定在85%以上,跨境物流最头疼的“再说说一公里”,被它用数据啃下来了。
140项软件版权:技术壁垒还是营销故事?
但话说回来140项软件版权听着唬人,真能形成壁垒吗?同行也在搞AI, 有的用ChatGPT优化客服,有的用机器学习预测退货率,吉宏的Giikin系统到底领先在哪里?招股书里没细说算法细节,只说“最少人工参与”。跨境社交电商的竞争本质是效率竞争, AI只是工具,真正的壁垒可能在数据——吉宏四年积累了4100万份订单的数据,这些用户行为、偏好、退货记录,才是它能持续优化选品和广告的底气。不过技术投入烧钱, 2024年它把35%的募资用来搞技术开发,这步棋走得对不对,还得看未来三年能不能把技术优势变成利润优势。
上市不是终点:40%募资投向海外 挑战才刚开始
越南主播翻车启示录:合规是社交电商的生命线
吉宏这次上市募了多少钱没明说但用途写得很清楚:40%搞海外市场拓展,35%搞技术开发,15%扩品牌组合,10%做营运资金。重点说说40%的海外拓展——东南亚、欧洲、北美,目标很明确。但越南武河玲的案例就是个警钟:2025年她主要原因是虚假宣传、 产品质量问题被调查,一夜之间从“越南薇娅”变成“过气主播”。跨境社交电商最怕的就是政策风险,东南亚各国对直播带货的监管越来越严,吉宏怎么保证自己的主播不踩坑?是自建合规团队,还是和当地MCN机构绑定?这比单纯拓市场难多了。
自有品牌占比不足4%:吉宏的“轻品牌”策略隐忧
再看15%的“品牌组合”投入, 吉宏现在自有品牌收入占比不到4%,主要还是靠帮第三方卖家卖货。这种“轻品牌”模式省心,不用承担库存风险,但长期看没品牌溢价。打个比方,同样卖电助力自行车,有品牌的能卖2000美元,贴牌的可能只卖800美元,利润差好几倍。吉宏不是没尝试过做品牌,但占比这么低,说明要么没做起来要么根本没用心做。未来三年,如果还是靠平台抽成吃饭,毛利率可能会被不断挤压。
未来三年:A+H平台能撑起百亿市值吗?
吉宏现在市值53亿港元,百亿不是梦,但得解决几个问题:社交电商业务能不能持续增长?AI投入能不能带来更高回报?自有品牌能不能破局?包装业务虽然稳, 但增速已经放缓,2024年总收入55.29亿元,比2023年的66.95亿元还降了全靠社交电商顶着。如果海外拓展顺利,2026年营收冲到80亿元不是问题,但净利润能不能跟上?毕竟跨境物流成本、平台佣金、技术研发都是大头。还有A+H两个市场的估值差异, 港股更看重现金流,深交所可能更看成长性,怎么平衡两边预期,考验的是管理层的智慧。
说到底, 吉宏的故事是中国传统企业转型的缩影——从包装厂到社交电商新贵,靠的是抓住移动互联网的风口,用AI把传统生意盘活。但风口总会过去, 真正的护城河不是“社交电商”的名头,也不是“AI赋能”的故事,而是能不能把流量变成留量,把平台依赖变成品牌壁垒。吉宏的A+H之旅,这才刚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