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独立站获得腾讯、高瓴投资,ebike赛道这么火
资本涌进ebike赛道:是风口还是泡沫?
当腾讯和高瓴这对“投资CP”一边盯上一个赛道,市场总会忍不住多看两眼。2022年11月, 深圳市十方运动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Tenways宣布获得腾讯和高瓴的投资,而早在2021年12月,高瓴创投就已出手。这让人想起2021年9月, 被称作“电动自行车特斯拉”的VanMoof完成欧洲最大C轮融资,领投方同样是高瓴。资本大佬们扎堆ebike,这个两轮赛道到底藏着什么秘密?还是说这不过是又一轮资本狂欢的开始?
265亿美元市场背后:ebick为何突然火了?
statista的数据显示, 2021年全球电动自行车市场规模已达265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接近10%,到头来突破623亿美元。这个数字背后 是欧洲街头越来越多的电助力自行车,是上班族用它躲避交通拥堵,是环保主义者用它替代短途汽车。政策也在推波助澜:欧罗巴联盟对电动自行车的补贴、 中国“新基建”对两轮出行的鼓励,都让这个赛道看起来像个“香饽饽”。

但问题来了:市场大就等于机会多吗?仔细看就会发现, 90%以上的电动自行车生产集中在中国,供应链早已成熟,可真正能叫响全球的品牌却寥寥无几。国内市场内卷严重, 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一辆普通电动自行车卖不过一杯星巴克,于是不少品牌把目光投向海外。可海外市场真那么好啃吗?欧洲消费者对品牌的要求极高, 德国人讲究工艺,荷兰人注重实用性,美国人偏爱个性化,稍有不慎就可能栽个大跟头。
Tenways的“深圳基因”:从供应链到独立站的闪电战
Tenways的故事,得从它的母公司千里达说起。这家深圳企业是中国自行车行业的龙头,有30年整车制造经验,供应链覆盖俄罗斯、菲律宾、美国等多个国家。2021年5月,千里达集团总经理梁霄凌正式推出Tenways,目标直指高端海外市场。有意思的是 成立仅一年,Tenways就在荷兰成立销售总部,在欧洲设仓储,实体门店突破200家,还通过众筹拿到85万美元启动资金——这速度,像极了深圳企业“敢闯敢拼”的劲头。
独立站成了Tenways出海的“主战场”。2021年6月, 他们用Shopify搭建独立站,主题是自定义的,页面设计简洁,产品图片高清,连支付方式都适配了PayPal、Visa、苹果支付,甚至开通了Klarna分期付款——这些都是海外消费者最在意的细节。更聪明的是 他们在网站底部设了“成为经销商”入口,只要企业信息审核通过就能在官网上展示网店,还能拿到季节性优惠和营销支持。这招直接把经销商变成了“免费销售员”,曝光量蹭蹭往上涨。
流量密码:从付费“烧钱”到自然“躺赚”
独立站运营初期,Tenways走了条“付费带动自然”的老路。2021年11月到2022年6月, 网站90%以上的流量都来自付费广告,流量成本高峰期甚至达到1.62万美元。但团队很快发现,单纯砸广告不是长久之计。2022年3月开始,他们逐步减少付费投入,转而优化SEO和内容。后来啊呢?2022年5月,自然流量开始上涨,到了10月,直接冲到40万,环比暴涨100.6%。现在付费流量占比已降到17.66%,成本也砍到370美元——这笔账,算得比谁都精。
流量结构也很有意思。搜索流量占45.22%,直接流量31.74%,社交流量17.37%,加起来超过90%。这说明什么?Tenways的品牌认知度正在提升,用户会主动搜索“Tenways”,甚至直接输入网址访问。他们重点投放的关键词有19个, 大部分是品牌词,比如“Tenways CGO600”“Tenways bike”,这说明用户已经对品牌有了初步印象,下一步就是要靠产品和服务留住他们。
产品定位:1499英镑的“天价”,为何海外买账?
打开Tenways独立站, 主打车型是CGO600和CGO800S,售价分别是1499英镑和1899英镑。这个价格在国内可能被骂“割韭菜”,但在海外其实不算贵。Google购物数据显示, 海外电动自行车售价普遍在3000-7000美元,Tenways的定价只有市场均价的三分之一到一半,性价比直接拉满。
更关键的是Tenways精准抓住了男性用户。数据显示,网站66.18%的访客是男性,其中25-34岁的年轻人占比最高。这个群体对性能和设计最敏感, Tenways的产品恰好满足了这点:CGO600轻便适合通勤,CGO800S续航强适合长途,外观设计简约又有科技感。他们还在独立站上设置了“Reviews”板块, 放了150多用户真实评论和YouTube红人测评,连权威媒体的报道都搬来了——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信任感直接拉满,转化率自然低不了。
资本入局:大佬们到底看中了什么?
腾讯和高瓴的投资名单上,从不缺“明星项目”。从满帮集团到太美医疗, 再到如今的Tenways,他们的逻辑其实很清晰:要么是行业龙头,要么是高增长赛道。ebick赛道符合后者——全球市场年增长10%, 中国供应链优势明显,海外品牌却还没形成垄断,这不就是“黄金窗口期”吗?
但质疑声也不少。有投资人私下说:“现明摆着不够看。更麻烦的是 Facebook广告他们一共投了87条,其中荷兰、德国、法国占了76%,但广告素材从3月用到现在早该审美疲劳了。通常 广告素材重复4次后点击率会断崖式下跌,平均点击费用翻倍,Tenways难道没发现这个问题?
团队扩张:德法荷语优先, 野心藏不住了
要解决海外运营的短板,Tenways的办法是“招人”。2022年6月,他们发布了一则招聘信息:品牌独立站负责人,底薪20-30K,还要丰厚奖金。任职要求里特别提到“小语种能力者优先”——这信号太明显了:Tenways要重点攻德国、 法国、荷兰这三个欧洲核心市场。现在这则招聘信息已经下架,估计岗位已经招到人了。再看公司现在的招聘岗位, 12个里有3个和独立站直接相关:产品经理、海外社交媒体运营,薪酬10-30K不等。独立站团队正在快速扩张,野心藏都藏不住。
社交媒体布局也印证了这一点。Tenways重点投Facebook和YouTube, 还放了点Facebook Messenger广告,明显是想转化私域流量。他们建了个“TENWAYS E-Bike全球社区”,要求申请才能进,现在人数超过5000。社区里用户分享骑行时刻、 技巧、经验,官方还随时提供客户支持——这哪里是社区,分明是“用户调研中心+口碑放大器”。要知道,欧洲消费者特别看重“圈子文化”,能进这个社区的,基本都是铁杆粉丝,复购率和推荐率肯定低不了。
争议与机遇:中国品牌出海,到底靠什么赢?
ebick赛道火热,但中国品牌出海的路,从来不好走。有人靠低价,有人靠营销,但真正能长久的,还得靠“硬实力”。Tenways的优势很明显:千里达的供应链保障了产品质量和产能, 独立站运营策略精准,产品定价有竞争力,还懂欧洲用户的心理。但他们的问题也很突出:品牌认知度还不够高,内容输出跟不上,本地化服务可能还没完全跟上。
反观欧洲老牌玩家, 比如荷兰的VanMoof,虽然贵,但用户粘性极强,他们甚至搞出了“终身保修”的噱头。Tenways想突围,可能得在“服务”上多下功夫。比如建立更完善的本地售后网络, 或者推出针对不同国家的定制化产品——德国人喜欢精准,那就把电池续航标到公里数;荷兰人喜欢实用,那就加个载物筐。这些细节,才是打动海外消费者的关键。
资本这把双刃剑,既能推着你飞,也能把你摔得粉身碎骨。Tenways拿到了腾讯和高瓴的“入场券”, 但能不能在ebick这个长赛道里跑下去,还得看产品能不能说话,服务能不能跟上,用户能不能真心买单。毕竟市场永远只认后来啊,不认背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