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阿里巴巴新推Miravia跨境平台

突然杀出的Miravia, 阿里在西班牙赌对了什么

西班牙电商市场最近有点热闹,阿里巴巴悄悄推了个叫Miravia的新平台,连预热都没怎么搞,iOS版APP直接上线了。消息最早是领英上一个叫Dori López Nieves的博主曝出来的, 当时谁也没当回事,直到Arise Operating E-commerce Private Limited这家阿里系公司发通知,11月30日在马德里的Reina Sofía博物馆搞Mira Premiere VIP活动,大家才反应过来——阿里这是要在西班牙玩把大的。

从速卖通到Lazada, 阿里出海的“偏科”老毛病

说起阿里出海,故事可不少。全球速卖通最早打的是“全球卖”牌, 什么都卖,价格便宜,但东西质量参差不齐,欧洲消费者买回去的充电器可能用三次就报废;Lazada深耕东南亚,本地化做得不错,但搞了几年还是没逃出“亚马逊的小跟班”命运;Daraz在南亚折腾,Allylikes搞小众试验,始终没拿出能拿得出手的“高端样本”。阿里不是没试过高端,2019年推过Luxury Pavilion,后来啊呢?中国奢侈品消费者认它,欧洲人?不买账。

重磅!阿里巴巴又推跨境出海平台Miravia,这次瞄准西班牙高端用户
重磅!阿里巴巴又推跨境出海平台Miravia,这次瞄准西班牙高端用户

这次Miravia不一样, 直接锁定西班牙中高端市场,女装要阿迪达斯、Munich,美妆要露得清、Weleda,连食品都敢找ColaCao、Nutella这种国民品牌。阿里可能终于想明白了:低价打天下在中东、 东南亚行得通,但在欧洲,特别是西班牙,消费者认的是“牌子”和“体验”。速卖通在西班牙的转化率常年卡在2.5%左右, 比本地电商平台低整整一个百分点,问题就出在——没人觉得“便宜货”配得上“生活品质”。

中高端牌怎么打?Miravia的三板斧有点东西

第一斧:用“本土感”破“中国标签”

Miravia的运营团队很聪明, 虽然背后是阿里但对外一直强调“独立运营”。官网全西班牙语, 客服团队招的都是本地人,甚至连活动都选在马德里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不是搞那种义乌小商品批发式的开业庆典,而是走“高端发布会”路线。12月1号到2号, 他们在马德里搞美妆快闪店,找了网红、变装表演者,还拉了本地美妆博主直播,这种“接地气”的操作,在阿里系平台里可不多见。

更绝的是物流。Miravia敢承诺“满10欧元免费包邮”,30天无理由退货,这在西班牙本土电商平台都算大福利。要知道, 西班牙本地配送平均要3-5天跨境的普遍要7-10天Miravia直接跟本地物流商合作,主打“次日达”,用户体验直接拉满。有卖家私下说 他们试发了一单连衣裙,下单后24小时就送到了马德里郊区,包装比Lazada的精致多了连防尘袋都是定制的。

第二斧:用“高客单价”养“高忠诚度”

中高端市场玩的是“复购率”,不是“走量”。Miravia很懂这点, 新用户首单20%折扣,听着好像不高,但人家只针对50欧元以上的订单——想薅羊毛?先花够钱。更狠的是“留存钩子”:保存产品、首次评价、分享好友,都能拿3欧元优惠券,有效期还特别短,就7天。这招“逼你消费”玩得很溜,统计显示,用了优惠券的用户,二次购买率比没用的高出40%。

品类选择也藏着心思。女装、美妆、家居、食品,都是西班牙女性日常消费大头。女装主打“快时尚+轻奢”, Salsa Jeans这种本地品牌,价格比Zara便宜30%,面料却好得多;美妆选“药妆线”,Weleda的母婴产品,在西班牙妈妈圈口碑爆棚;连食品都挑“国民爆款”,ColaCao的巧克力酱,西班牙人早餐必吃,买一送一的活动直接卖断货。有数据说Miravia上线首月,食品类复购率达到了28%,比速卖通同品类高整整15个百分点。

理想很丰满, 现实给阿里泼了盆冷水

欧洲老牌电商的“护城河”没那么好跨

Miravia刚上线,Amazon Spain和El Corte Inglés就坐不住了。Amazon悄悄把“Prime会员”免费配送门槛从29欧元降到19欧元, El Corte Inglés直接推出“高端美妆专属频道”,把Dior、Chanel的折扣打到比官网还低。更麻烦的是用户习惯——西班牙人买化妆品认实体店, 买家电喜欢去线下体验,Miravia纯线上模式,想抢走这部分用户,难。

还有“信任危机”。欧洲消费者对“中国品牌”天然警惕,哪怕背后是阿里。有位马德里的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吐槽:“我买的Jack&Jones卫衣, 洗了一次就掉色,吊标还是Made in China,这哪是中高端?”虽然后来查明是卖家贴牌问题,但负面已经传开了。阿里系平台的老毛病——“品控难”,Miravia也没躲过去。

阿里系内耗:速卖通和Miravia“抢饭吃”

最尴尬的是阿里自己人打自己人。速卖通在西班牙早就深耕多年, 用户基数大,物流也成熟,主打“低价白牌”;Miravia突然杀出来抢“品牌方”,两边资源根本分不开。有卖家透露, 速卖通招商经理私下说:“你们别去Miravia,那边坑太多,佣金比我们高3%,流量还没我们1/10。”更扎心的是 同一个品牌,在速卖通卖29.9欧的T恤,到Miravia敢标59.9欧,消费者一搜,发现原来是“阿里系兄弟”,直接拉黑两家。

阿里不是没想过协同, 搞了个“商家通”,数据互通,但实际操作中,两个平台的运营团队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速卖通的KPI是“GMV增长”, Miravia要的是“客单价提升”,考核标准都不一样,谁愿意给对方让路?后来啊就是品牌方两边入驻,两边刷单,两边被罚,苦的是中小卖家。

数据不会说谎:Miravia的“生死线”在哪里

转化率:2.5%的生死线

跨境电商有个铁律:转化率低于2.5%,基本等于白干。Miravia目前的数据有点微妙——首月UV突破50万, 但订单量只有12.5万,转化率刚好卡在2.5%的生死线上。更麻烦的是新用户占比70%,老用户复购率只有15%,这说明“拉新”还行,“留存”成大问题。

对比一下:El Corte Inglés的电商转化率稳定在4.5%, Amazon Spain有Prime会员加持,能做到6%。Miravia想活下来至少要把转化率提到3.5%,老用户复购率冲到30%以上。怎么冲?靠那点3欧元的优惠券肯定不够, 得在“用户体验”上动真格——比如增加“线下体验店”,或者搞“高端定制服务”,但阿里愿意为西班牙市场投这么多钱吗?不好说。

商家结构:“纯品牌”撑不起平台生态

Miravia现在入驻的, 基本都是品牌方或授权经销商,中小卖家几乎没有。这看起来“高端”,但风险极大——品牌方话语权太强,平台议价能力弱。举个例子,阿迪达斯突然说“我要提佣金”,Miravian只能答应,不然人家就撤店。更麻烦的是 中小卖家是平台的“流量润滑剂”,他们搞促销、做内容,能吸引大量长尾用户,现在Miravia缺这部分,流量越来越贵,获客成本已经涨到15欧元/人,再涨下去,平台就得亏本。

速卖通早期就是靠中小卖家起家,把“白牌”做起来再慢慢引入品牌。Miravia反其道而行之, 想一步到位“高端”,后来啊就是“两头不讨好”——品牌觉得流量不够,消费者觉得选择太少。阿里可能忘了电商的本质是“丰富度”,不是“高大上”。

阿里在西班牙的“豪赌”, 到底值不值

Miravia上线三个月,争议就没停过。有人说这是阿里“全球化2.0”的关键一步, 西班牙是进入欧洲的跳板;有人觉得这就是“又一个Lazada”,烧钱换市场,再说说不了了之。但有一点肯定:阿里已经意识到,靠“低价+铺货”打天下在高端市场行不通。Miravia的尝试, 不管成不成功,都给中国跨境电商提了个醒——想在欧洲立足,得先学会“尊重本地消费者”。

西班牙市场不大,年电商交易额才200多亿欧元,但增速快,中高端需求旺盛。如果能啃下来阿里就能拿它当模板,复制到法国、德国。但风险也不小——欧洲市场保护主义抬头, 监管越来越严,阿里系平台的“数据平安”问题,随时可能成为导火索。Miravia的生死,可能就看阿里能不能在“本土化”和“标准化”之间找到平衡了。

至于普通消费者?管它是阿里还是腾讯,东西好、服务棒、价格合适,才是王道。Miravia如果能做到这点, 就算赢了;如果还是那套“中国式电商套路”,那西班牙市场,它真不一定拿得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