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如何通过TikTok300万粉丝助力Kylie

从网红到亿万富翁:Kylie Cosmetics的TikTok流量密码

说起Kylie Jenner, 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卡戴珊家族的小妹”,但这个20岁就凭借自创美妆品牌登上福布斯亿万富翁榜的女人,早就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不是靠家族光环吃饭的“花瓶”。她的Kylie Cosmetics在TikTok上坐拥300万粉丝,这个数字背后藏着一套让无数美妆品牌眼红的流量变现逻辑。但别急着复制粘贴, 这套打法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毕竟不是每个网红都能把粉丝变成“印钞机”,也不是每个品牌都能把流量炼成“黄金资产”。

TikTok账号:不是“搬运工”, 而是“内容实验室”

2019年11月,Kylie Cosmetics正式开通TikTok官方账号,起步不算早,但发展速度却像开了倍速。早期账号内容被很多人吐槽“没新意”——大多是Kylie本人Instagram视频的搬运,加上一些简单的妆容教程。但你仔细翻会发现, 这些“搬运”里藏着小心思:她选的视频要么是“素颜到全妆”的强烈对比,要么是“一秒变色”的神奇唇釉试色,这种“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内容,天然适合TikTok的短平快传播逻辑。

坐拥TikTok300万粉丝,美妆品牌Kylie Cosmetics如何营销疯狂吸金?
坐拥TikTok300万粉丝,美妆品牌Kylie Cosmetics如何营销疯狂吸金?

真正让账号起飞的,是品牌开始“去Kylie化”的内容实验。2020年疫情期间, 账号突然转向“沉浸式开箱”系列:特写镜头下唇膏的丝滑质地、眼影的细腻粉感被放大到极致,配上ASMR式的翻盖声、摩擦声,视频里没有Kylie本人,却让粉丝看得“颅内高潮”。这种“产品即主角”的玩法,直接让账号单月涨粉50万,转化率比普通剧情类视频高出3倍。数据不会说谎——当其他美妆品牌还在纠结要不要让网红出镜时Kylie已经用事实证明:TikTok用户更吃“产品体验”这一套。

网红合作:不是“随便找大V”,而是“精准狙击用户”

@makeupbyalissiac是Kylie在TikTok上的“秘密武器”。这个68万粉丝的美妆博主, 视频风格主打“真实接地气”——从不滤镜拉满,妆容教程像闺蜜聊天粉丝群体大多是18-25岁的学生党,正好对价格敏感又爱尝鲜。2021年夏天 Kylie Cosmetics找她推广一款新出的“水光唇釉”,@alissiac没有直接吹“多好用”,而是拍了一组“翻车到逆袭”的教程:先故意涂成“猪油嘴”,再用纸巾抿掉一层,再说说叠涂一层高光,瞬间变成“果冻唇”。这条视频播放量破800万,带动唇釉单周销量激增35%,评论区被“求链接”“学到了”刷屏。

更绝的是Kylie从不盲目追求“百万粉大V”。2022年她发现TikTok上有个叫@teenagemakeup的小众账号, 粉丝只有12万,但视频全是“百元以内平替测评”,精准踩中学生党的“性价比”痛点。Kylie果断合作, 让她用自己的唇釉和某大牌贵价唇釉做对比,后来啊视频评论区炸出大量“原来Kylie平价也这么好用”的言论。这种“小而美”的网红策略, 让品牌在下沉市场的渗透率提升了20%,要知道,这部分用户才是美妆消费的“沉默大多数”。

互动玩法:让粉丝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如果你翻过Kylie Cosmetics的TikTok评论区, 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粉丝不是在夸“好看”,而是在“提建议”。“希望出个黄皮友好色号”“包装能不能换个简约风”“这个唇釉持久度太差了”……这些评论里不少都被品牌采纳了。2022年秋季, Kylie根据粉丝投票推出“定制唇釉系列”,让用户选择色号、命名甚至包装设计,限量发售上线即秒罄,二手平台被炒到原价3倍。

更有意思的是品牌搞的“口红挑战赛”。2023年3月, 账号发起#KylieLipChallenge话题,让粉丝用自家唇釉模仿Kylie的经典“嘟嘟唇”造型,优胜者不仅能获得全年免费化妆品,还能参与下一款产品的研发。这场活动吸引了20万用户参与,相关视频播放量破亿,品牌UGC量暴增400%。要知道, 在美妆行业,用户主动创作的内容比官方广告的信任度高出7倍,Kylie深谙此道——与其花钱买流量,不如让粉丝免费当“自来水”。

产品与营销: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而是“酒香也要会吆喝”

上新节奏:用“稀缺感”吊足胃口

美妆行业有个普遍认知:新品越多,销量越好。但Kylie Cosmetics反其道而行之, 坚持“少而精”的上新策略——每月最多2个新品,且必是“限量发售”。2021年推出的“万圣节蝙蝠侠联名系列”, 提前3个月就开始在TikTok预热,账号发布“幕后揭秘”视频:展示设计师如何从漫画里提取颜色,K亲自试色吐槽“这个紫色太显黑了”。这种“剧透式”营销让粉丝期待值拉满, 发售当天官网服务器直接瘫痪,3万套套装在2小时内售罄,黄牛价炒到原价5倍。

限量不等于“偷工减料”。Kylie的新品从研发到上市要经历6个月,期间会邀请500名忠实粉丝参与内测。2022年一款“空气粉饼”上市前,根据粉丝反馈调整了粉扑密度,到头来上妆效果比原型细腻30%。这种“用粉丝当质检员”的玩法,让新品差评率控制在5%以下要知道,美妆行业新品平均差评率高达15%。

联名IP:不是“随便蹭热点”, 而是“深度绑定

2023年4月,Kylie Cosmetics宣布与《哈利波特》联名,消息一出,TikTok上“魔法少女”相关视频播放量一夜激增200万。但很多人不知道, 这次联名背后是品牌两年的筹备——Kylie团队不仅买下了《哈利波特》的IP授权,还专门邀请电影特效师设计“魔杖口红”,打开口红时会发出“咔哒”声,模拟魔杖挥动音效。这种“沉浸式联名”让产品单价从19美元涨到29美元,销量却没受影响,反而主要原因是“收藏价值”被抢购一空。

联名也有翻车的时候。2020年品牌曾与某流量明星合作, 因明星粉丝群体与Kylie的核心用户重合度低,导致联名系列退货率达25%。这次失败让品牌意识到:联名不是“谁火请谁”,而是“谁的用户与品牌匹配度高”。2023年转战DC漫画《蝙蝠侠》后精准抓住“暗黑酷girl”的用户画像,销量直接翻倍。

全域社媒:TikTok只是“起点”, 不是“终点”

多平台内容“错位”布局

有人问:既然TikTok这么火,Kylie Cosmetics为什么还要做Facebook、YouTube、Twitter?答案是:不同平台的用户画像和内容偏好天差地别。TikTok上靠“短平快”的视觉冲击吸粉, Facebook则侧重“深度种草”——品牌会发布“30分钟完整妆容教程”,粉丝看完可以直接点击链接购买产品;YouTube上的“品牌纪录片”记录Kylie从研发到上市的全过程,单条视频播放量超500万,让用户对品牌产生情感认同;Twitter则负责“实时互动”,Kylie本人会回复粉丝评论,甚至会从粉丝留言里挑“产品灵感”。

这种“错位布局”让品牌在不同平台都能吃到流量红利。2022年数据显示, Kylie Cosmetics社媒引流到官网的流量中,TikTok占40%,YouTube占25%,Facebook占20%,剩余15%来自其他平台。要知道,美妆行业平均社媒引流占比中,单一平台很难超过30%,Kylie的全域打法明摆着更抗风险。

个人IP与品牌:是“共生关系”, 也是“双刃剑”

Kylie Cosmetics的成功,离不开Kylie Jenner个人IP的加持。她的Instagram账号有3.8亿粉丝, 每次发新品预告,点赞量轻松破千万,这种“自带流量”的能力让品牌省下大笔营销费用。但2023年Kylie因个人争议事件导致社交媒体互动量骤降20%, 品牌单周销量同步下滑15%,这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个人IP与品牌绑定过深,既是“加速器”,也是“定时炸弹”。

品牌明摆着也意识到了这点。2023年起, Kylie Cosmetics在TikTok上逐渐减少Kylie本人的出镜频率,转而培养“品牌虚拟代言人”——一个名为“Kylie Digital”的虚拟形象,负责发布新品和互动。这种“去个人化”尝试, 虽然初期引发部分老粉丝不满,但数据显示,新用户占比提升了18%,品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挑战与未来:流量红利褪去后靠什么留住用户?

因为TikTok算法越来越严, 美妆品牌获客成本逐年上涨,Kylie Cosmetics也面临增长瓶颈。2023年Q3财报显示, 品牌社媒引流转化率较2021年下降了12%,这说明“单纯靠流量”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

未来品牌或许需要在“用户留存”上多下功夫。比如推出“会员专属内容”, 让付费粉丝提前看新品、参与线下活动;或者利用AR技术开发“虚拟试妆”,让用户在TikTok上直接体验产品效果。毕竟 在美妆行业,用户第一次购买可能主要原因是网红推荐,但复购一定靠产品力和品牌体验——这才是Kylie Cosmetics从300万TikTok粉丝里炼出的“真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