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EMU全球砍价狂潮,印尼是否会拒绝其进入市场

TEMU的全球低价旋风, 为何在印尼踢到铁板

TEMU这名字最近在跨境电商圈里简直炸了锅,一年狂飙40多个国家,靠“砍价”把价格打到地板上,用户增长速度像坐了火箭。可偏偏东南亚最大的电商市场印尼,像个硬茬,愣是没让TEMU踏进半步。从2023年8月菲律宾试水, 9月马来西亚开站,到10月印尼直接封杀,TEMU的扩张地图上,印尼那块始终是块空白。这到底是印尼太保守,还是TEMU的玩法真的玩不转?

印尼的“本土防御战”:中小企业不是软柿子

印尼合作社和中小企业部长Teten Masduki的话挺直白:“TEMU要是来了 印尼25家工厂的日用品直接卖给消费者,我们的小企业还活不活?”这话听着像气话,但细想有道理。印尼的中小企业占了GDP的60%, 就业机会的97%,可TEMU的模式是工厂直连消费者,中间砍掉所有中间商,价格能低到让本地小作坊傻眼。2023年10月10日印尼通信信息部直接给苹果和谷歌发函,要求下架TEMU,动作快得让人猝不及防。不是TEMU做了什么违规事, 而是它还没进来就被印尼政府“提前宣判”了——这种“先发制人”的监管,在跨境电商圈里还真少见。

“砍”遍全球的TEMU!或将被印尼拒绝
“砍”遍全球的TEMU!或将被印尼拒绝

“烧钱引流”在印尼行不通?政策红线早就画好了

TEMU的惯用打法就俩字:烧钱。补贴价格、免运费、砍价裂变,用真金白银砸用户。可印尼早在2023年就出了个“电商附加法规”,明文禁止电商平台用补贴搞低价竞争。Teten Masduki放话:“这种玩法会扰乱市场,让本土企业没活路。”这招可不是只针对TEMU,Shopee、Lazada这些老玩家也得跟着改规矩。要知道, 印尼电商市场2023年交易额才454万亿印尼盾,TEMU要是带着“烧钱”杀进来分分钟把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打乱。印尼政府这波操作,与其说是保护,不如说是提前给市场“降温”。

印尼电商的诱惑与陷阱:2.4亿用户背后的监管迷雾

明知道印尼政策严,为什么TEMU还盯着不放?Statista的数据给了答案:2023年印尼电商用户快到2亿了 2027年预计能冲到2.4亿,每年净增一千多万。这市场大得像块肥肉,谁看了不眼馋?可问题来了用户多不代表好赚。印尼的互联网普及率才64%,物流成本比中国高30%,支付方式还依赖线下转账。TEMU在国内玩得转的“低价+快物流”,到了印尼可能直接翻车。

Statista的数字游戏:增长≠赚钱

Statista的报告总让人热血沸腾,可细想全是坑。2022年印尼电商用户1.78亿,增长12.79%;2023年预计1.96亿,看似一片大好。但换个角度看,印尼人均GDP才4000多美元,用户平均客单价不到20美元。TEMU在国内动不动就“9.9包邮”,到了印尼运费就得占一半,价格优势直接打五折。更别说印尼的消费者对“低价”不感冒,更认“本地品牌”。2023年双11, Shopee印尼站本土品牌销量占比65%,TEMU想复制国内的“低价神话”,恐怕得先掂量掂量消费者的钱包。

政策摇摆不定:今天开放明天封杀的节奏

印尼的电商政策,比过山车还刺激。2023年9月还放风说欢迎跨境电商, 10月就封杀TEMU;TikTok Shop刚被要求剥离电商业务,转头又说要规范直播带货。这种“180度大转弯”的监管,让跨境电商摸不着头脑。有业内人说印尼政府就是在“试错”——先放进来看看反应,不行再一脚踢走。TEMU要是真敢硬闯,说不定下一个被“重点关照”的就是它。毕竟东南亚的电商市场,从来不是谁的钱好赚。

从TikTok到TEMU:印尼的“监管模板”能否复制?

说起跨境电商在印尼的“滑铁卢”,TikTok Shop就是个前车之鉴。2023年6月,印尼要求TikTok剥离电商业务,理由是“保护本土企业”。TikTok没办法,只能和Tokopedia谈收购,后来啊谈崩了再说说电商业务直接腰斩。现在TEMU面临的情况,和TikTok几乎一模一样:都是中国平台,都是低价策略,都被印尼政府盯上。只不过TikTok还有内容生态撑腰,TEMU纯靠卖货,处境更尴尬。

收购Bukalapak?TEMU的“曲线救国”能成吗

有消息说 TEMU为了进印尼,打算效仿TikTok收购本土平台Bukalapak。Bukalapak是印尼老牌电商,用户量不小,但近年来被Shopee、Lazada压得喘不过气。要是真被TEMU收购,倒是可以绕开“外资直营”的监管。可问题来了Bukalapak的股东愿意卖吗?2023年9月, Bukalapak刚拿到软银的投资,估值20亿美元,TEMU想啃下这块硬骨头,没个30亿下不来。而且就算收购成功,印尼政府能买账吗?TikTok收购Tokopedia的案例就在前面TEMU想走“曲线救国”,恐怕没那么容易。

Shopee的“本土化防守”:比TEMU更懂印尼人

面对TEMU的威胁,Shopee早就摆好了防守姿态。2023年双11, Shopee印尼站推出了“本地商家扶持计划”,给本土小商家免佣金、流量倾斜,还联合印尼邮政搞“次日达”。这些操作直接戳中印尼消费者的痛点——要便宜,更要快;要选择多,更要本地货。数据显示,2023年Q3,Shopee印尼MAU突破1.2亿,比TEMU在菲律宾的MAU高出3倍。TEMU想靠“低价”抢市场,Shopee用“本土化”把用户牢牢锁住这仗,TEMU赢面不大。

跨境电商的印尼启示:低价不是万能钥匙

TEMU在印尼的碰壁,给所有跨境电商敲了警钟:不是所有市场都能复制“低价+烧钱”的模式。印尼的特殊性在于,中小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政府不可能为了外资牺牲本土产业。想进印尼市场, 光会砍价不够,还得学会“接地气”——比如和本土工厂合作,供应链本地化;比如研究印尼人的消费习惯,别把国内那一套直接搬过来;比如和政府搞好关系,别硬碰监管红线。

供应链本地化:TEMU的“生死劫”

TEMU的核心优势是供应链, 可到了印尼,优势反而成了劣势。中国工厂直发印尼,物流成本高、清关慢,用户体验差。想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把供应链搬到印尼。2023年10月,有消息称TEMU在和雅加达附近的工厂谈合作,计划生产一些低价日用品。但这条路不好走——印尼的制造业水平有限,生产效率比中国低20%,成本优势直接消失。TEMU要是真想在印尼站稳脚跟,供应链本地化是绕不过的坎,但这条路,每一步都得踩稳。

政策博弈:跨境电商的“必修课”

印尼的电商政策, 像片雷区,稍不注意就踩爆。TEMU被封杀,不是主要原因是产品不好,而是主要原因是没读懂印尼的“监管潜规则”。跨境电商想进印尼, 得先把政策吃透:哪些行业鼓励外资进入,哪些行业限制;哪些补贴能用,哪些补贴是“禁区”;哪些官员好说话,哪些是“硬骨头”。2023年8月,Lazada主要原因是主动调整“烧钱策略”,印尼政府就给了不少绿灯。可见,政策博弈不是对抗,而是适应——谁能更快适应印尼的规则,谁就能在这片市场活下去。

结局未定:TEMU与印尼的“拉锯战”才刚开始

说到底, TEMU和印尼的博弈,还没到终局。印尼政府虽然封了TEMU的APP,但没说永久禁止;TEMU虽然进不去印尼,但也没放弃。2023年11月,TEMU在马来西亚推出了“本地商家入驻计划”,说不定下一步就会在印尼复制。而印尼政府, 看着电商市场的快速增长,说不定也会松口——毕竟外资能带来就业、能提升电商基础设施,完全拒绝不是长久之计。这场“拉锯战”,谁输谁赢,还得看谁更会“变通”。

跨境电商的世界,从来不是“低价为王”,而是“适者生存”。TEMU的全球砍价狂潮, 在印尼遇到了真正的对手——不是Shopee,不是Lazada,而是印尼政府对本土企业的保护,和这片市场独特的游戏规则。想赢?先学会“低头”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