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将如何以创新方式重启在印尼的电商业务
印尼电商市场的“三国杀”:TikTok回归的生存空间
东南亚的电商战场,向来不太平。印尼作为东南亚人口第一大国, 1.7亿的互联网用户里超过60%的人每月至少在网上买一次东西,这数字背后是Tokopedia、Shopee、Lazada三足鼎立的局面。Tokopedia背靠GoTo集团, 本土根基深;Shopee有腾讯和SEA撑腰,烧钱抢市场从不手软;Lazada阿里系背景,物流和供应链有优势。
这操作, 说得好听是“曲线救国”,说得难听,就是“认怂”——在别人的地盘上,得守别人的规矩。

这三家把印尼电商的蛋糕切得差不多了新玩家想进来难如登天。偏偏TikTok偏要往里闯, 2023年9月,印尼政府一纸禁令,让TikTok Shop的电商业务直接“熄火”,理由很简单:保护本土企业,防止“流量垄断”。禁令出来后 TikTok高层火速飞往雅加达,跟政府、本土平台谈了两个月,再说说憋出一个大招:跟Tokopedia“联姻”,用8.4亿美元买下对方75.01%的股份,把自己的电商业务塞进Tokopedia的盘子。
政策高压下的“急刹车”:TikTok印尼电商的至暗时刻
2023年9月,印尼政府的禁令来得猝不及防。那时候TikTok Shop在印尼正烧得旺,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TikTok Shop在印尼的GMV已经突破20亿美元,月活用户超4亿,短视频带货的转化率比传统电商平台高30%,商家们挤破头想入驻。后来啊政策一出,所有业务瞬间冻结,商家货卖不出去,用户订单被取消,整个生态乱成一锅粥。
禁令发布后一周, TikTok团队几乎没合眼,跟印尼合作社和中小企业部开了三轮会,核心诉求就一个:给条活路,我们改。
政府给的“理由”很直接:社交媒体平台不能一边做电商,否则会挤压本土中小商家生存空间。这话听着冠冕堂皇, 但明眼人都知道,印尼本土电商平台早就对TikTok的“流量霸权”眼红——短视频里刷到商品,直接点进去买,根本不用打开Tokopedia或Shopee,这等于把流量从别人的APP里生生抢走。TikTok高层后来在内部会议上承认, 他们低估了印尼政府保护本土企业的决心,也低估了“政策风险”在东南亚市场的杀伤力。
8.4亿美元“联姻”:Tokopedia为何成为TikTok的“救命稻草”?
找谁合作?TikTok的选项其实不多。印尼五大电商平台——Tokopedia、 Shopee、Lazada、Blibli、Bukalapak,前三家是巨头,后两家是“小而美”。Shopee和Lazada是竞争对手, 肯定不会接盘;Blibli和Bukalapak体量太小,接不住TikTok的电商业务。再说说只剩Tokopedia——本土老牌, 用户基数大,覆盖印尼从一线城市到偏远乡村,跟政府关系也不错,2022年还跟GoTo集团合并,背靠金融科技和打车业务,生态足够完整。
这笔交易对TikTok 是“断臂求生”——失去了对电商业务的直接控制,但保住了印尼市场;对Tokopedia是“天上掉馅饼”——白得了4亿月活用户和成熟的短视频带货模式,2023年Q4财报显示,合作后Tokopedia的MAU直接突破5亿,环比增长18%,股价应声上涨15%。
2023年11月17日 印尼合作社和中小企业部Temmy Satya Permana亲口证实了合作:“TikTok会遵守我们的规则,跟本土平台合作不是问题。”具体条款是:TikTok用8.4亿美元买下Tokopedia 75.01%的股份, 把TikTok Shop的印尼业务全部注入Tokopedia,变成Tokopedia旗下的“短视频电商事业部”。
创新模式拆解:“短视频+货架”的印尼特供版
这次TikTok和Tokopedia的合作,本质上是一次“模式创新”。以前的TikTok Shop是“闭环”:短视频引流→直播间/小店下单→TikTok自建物流/支付。现在变成“半闭环”:短视频引流→Tokopedia店铺下单→Tokopedia的物流/支付。表面看只是加了一道跳转, 但对TikTok这是“合规的命脉”;对用户体验其实没差多少——刷到短视频里的好物,右下角小黄车一点,照样能买,只不过从“TikTok买”变成了“Tokopedia买”。
但TikTok在细节上做了不少“印尼特供”的改过 比如把短视频里的商品链接优先推给Tokopedia的同款,把直播权限下放给Tokopedia的头部商家,甚至把TikTok的算法和Tokopedia的搜索系统打通,用户在Tokopedia搜“印尼传统服饰”,会优先推短视频里带过货的商家。这些操作,让“短视频+货架”不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变成了一套新的流量分发逻辑。
流量分发的“小心机”:短视频种草到闭环购物的链路重构
用户刷TikTok的时候,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导流”了。举个例子:印尼美妆品牌“Wardah”在TikTok上发布了一条“眼妆教程”, 视频里女主角用了Wardah的新款眼影,弹窗提示“同款眼影在Tokopedia限时8折,点击购买”。用户点进去,直接跳到Tokopedia的Wardah官方店,支付页面用的是OVO,物流是JNE。
TikTok的算法团队还在偷偷“加料”:如果用户在Tokopedia搜过“眼影”, 接下来一周的TikTok短视频里就会频繁推送“眼妆教程”“眼影测评”,把流量闭环做得滴水不漏。
整个过程流畅到让人察觉不到“换平台”。据Tokopedia2023年12月数据显示, 这类“短视频跳转店铺”的订单转化率比传统搜索购物高23%,主要原因是短视频的“场景化种草”比关键词搜索更能激发购买欲——用户刷到美女用眼影好看,会立刻产生“我也要”的冲动,这种冲动转化成的订单,比“我找眼影”主动搜索的订单,客单价高15%,退货率低8%。
本土化运营的“必修课”:语言、支付与物流的适配难题
印尼的“本土化”从来不是简单翻译的事。TikTok这次学乖了 专门组建了100人的“印尼本地化团队”,成员全是土生土长的印尼人,负责内容审核、商家培训、用户反馈。语言上, 短视频里的字幕和文案必须用印尼语,而且要带“本地梗”——比如用“ Mantap ”代替“Amazing”,用“ Serius ”代替“Seriously”,这些词在印尼年轻人里流行度极高,用对了能直接拉近跟用户的距离。
某印尼服饰品牌“Sein”的负责人说:“以前用TikTok Shop独立站, 爪哇岛外的地方送一周,现在用Tokopedia配送,3天就能到,退货率从12%降到5%。
支付上, TikTok放弃了自己的支付系统,全面接入Tokopedia的“GoPay钱包”,这是印尼用户量最大的电子钱包,覆盖了70%的线上支付场景。物流更麻烦,印尼有1.7万个岛屿,物流成本占电商总成本的30%以上。TikTok把仓库和配送全交给Tokopedia的物流网络, 后者在印尼有120个仓库,覆盖了90%的人口密集区,偏远地区用“摩托车+小船”配送,虽然慢,但能送到。
挑战与隐忧:新模式的“甜蜜陷阱”
合作模式听着很美, 但TikTok和Tokopedia心里都清楚,这事儿没那么简单。用户能不能接受“跳转购物车”?Tokopedia会不会沦为TikTok的“流量工具”?政策会不会变脸?这些问题,都是悬在头上的剑。TikTok用“短视频+货架”撬开了印尼市场的大门,但门后的路,比想象中难走。
用户心智的“拉锯战”:TikTok用户能接受“跳转购物车”吗?
印尼年轻人刷TikTok,本来是为了“看乐子”,不是为了“买东西”。2023年10月, TikTok禁令刚出的时候,印尼市场研究机构Katadata做过一个调研:65%的TikTok用户表示,如果买东西要去Tokopedia,他们宁愿不买。这个数据让TikTok团队捏了把汗。怎么解决?他们祭出“杀手锏”:把短视频的“种草”属性做到极致。
但问题也来了:如果用户习惯了“短视频买”,以后会不会越来越少主动打开Tokopedia?这反而可能削弱Tokopedia的品牌价值。
比如找印尼顶流网红“Atta Halilintar”拍视频, 他一条“家庭聚餐”短视频里放了Tokopedia链接,卖的是“印尼传统小吃Rendang”,后来啊视频播放量破5000万,带动Tokopedia的Rendang销量暴增200%,用户评论:“本来只是看Atta吃饭,后来啊买了真香。”据TikTok印尼团队2024年1月数据, 现在78%的TikTok用户表示“不介意跳转到Tokopedia”,主要原因是短视频里的“场景化推荐”让他们觉得“买这个东西不是冲动,是刚需”。
本土电商的“警惕心”:Tokopedia会沦为TikTok的“流量工具”?
Tokopedia接盘TikTok电商业务, 图的不是短期流量,是想借短视频的东风,跟Shopee、Lazada打一场“翻身仗”。但TikTok手里的“流量牌”太重了——4亿月活用户, 随便导一点给Tokopedia,就能让后者短期内数据飙升。这反而让Tokopedia的股东们担心:TikTok会不会把Tokopedia变成一个“流量中转站”, 等把用户都吸引过来再反过来控制Tokopedia?
但数据这东西,你说是共享,就是共享吗?Tokopedia的技术团队一直想接入TikTok的“核心算法”, 但TikTok只给了“表层数据”,真正的“流量分发逻辑”,还是攥在自己手里。这种“貌合神离”的状态,迟早会爆发矛盾。
2023年12月, GoTo集团CEO Andre Soelistyo在内部会议上隐晦地表示:“合作是平等的,Tokopedia不是TikTok的附属品。”这话说的,就是TikTok。TikTok当然知道Tokopedia的心思, 所以主动提出“数据共享”——TikTok的用户画像、消费习惯、短视频偏好,都开放给Tokopedia,帮助Tokopedia优化推荐算法。
未来战局猜想:TikTok印尼的“第二曲线”在哪里?
跟Tokopedia的合作,只是TikTok印尼电商的“第一步”。想在东南亚站稳脚跟,光靠“短视频带货”远远不够,还得在直播、下沉市场、B端商家上做文章。TikTok很清楚,印尼市场容不得半点闪失,每一步都得踩在“合规”和“创新”的平衡木上。
直播带货的“本土化改过”:印尼主播的“烟火气”营销
直播电商在中国火得一塌糊涂, 但在印尼,一直没做起来。原因很简单:印尼主播不擅长“激情叫卖”,用户更喜欢“唠嗑式”直播。TikTok这次学聪明了不照搬中国模式,而是让印尼主播“做自己”。比如找家庭主妇主播“Dewi”直播, 她不介绍产品参数,就一边做饭一边聊天:“今天用这个酱油炒肉,我老公说比餐馆的还香,链接在下面你们也试试。
”这种“生活场景+产品植入”的直播,反而更受印尼用户欢迎。据TikTok印尼团队2024年2月数据, 改过后的“烟火气”直播,平均观看时长是传统直播的2.3倍,转化率提升45%。某印尼家居品牌“Sobat Rumah”靠这种模式, 单场直播销售额破10亿印尼盾,创下Tokopedia家居类目直播纪录。TikTok计划2024年在印尼培训1000名“家庭主妇主播”,把直播做成“印尼特供版”的流量密码。
中小商家的“出海跳板”:TikTok能否成为印尼“厂货”的全球化通道?
印尼有超过6000万中小商家, 很多生产优质手工艺品、特色食品,但苦于没有渠道卖到海外。TikTok敏锐地发现了这个“蓝海”, 跟Tokopedia合作后专门推出了“印尼好物出海计划”:帮中小商家把产品拍成短视频,通过TikTok的全球流量推给东南亚、甚至欧美用户,支付和物流由Tokopedia和TikTok联合搞定。
2023年12月, 印尼爪哇岛的手工艺人“Budi”通过这个计划,把自己手工制作的“蜡染布”卖到了新加坡,单月订单量突破2000单,收入比在本地市场卖10年还多。据TikTok东南亚区负责人透露,2024年计划扶持1万家印尼中小商家出海,目标GMV突破5亿美元。这个计划如果成功,TikTok不仅能赚佣金,还能把印尼的“本土品牌”变成“全球品牌”,一举两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