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印尼在拿下TikTok Shop后

一纸禁令, 社交电商渠道突然踩急刹车

2023年9月27日印尼贸易部记者会上的话像颗炸雷:社交网络只能推产品,不能直接卖东西。这通知来得太突然尤其对正憋着劲儿冲年末大促的商家连反应时间都没有。600多万印尼商家懵了 仓库里堆着货,大促订单没影儿,平台一夜之间关了小黄车,直播镜头前的主播突然不知道该干啥了。

政策落地快得像闪电。9月底官宣,10月4日TikTok Shop正式退出印尼市场。这速度让不少跨境创业者直呼看不懂——按常理, 政策调整总该有过渡期,哪怕给商家一个月时间清库存也好,后来啊直接来了个“急刹车”。更糟的是 这个时间点卡在东南亚年末大促前夕,双11、双12的货早备好了突然没渠道,只能眼睁睁看着库存积压。

狙了TikTok Shop后印尼还没想好下一步该怎么走
狙了TikTok Shop后印尼还没想好下一步该怎么走

600万商家的“措手不及”时刻

受冲击最猛的是低客单价品类。服装、 美妆、3C这些TikTok Shop的热销类目,商家利润薄,靠走量吃饭,渠道突然断掉,等于掐住了命脉。有服装商家在上晒账本:备了5万件冬装, 成本价每件30万印尼盾,原计划双11冲一波,后来啊现在仓库堆着,连仓储费都快付不起了。

本地商家也没占到便宜。TikTok Shop上不少是印尼本土卖家, 用本地公司主体入驻,雇本地主播,货放在本地仓,突然被禁,同样没处说理。一个雅加达的服饰店主吐槽:“我注册印尼公司, 招了10个本地员工,天天拍短视频,现在小黄车没了粉丝问我怎么买,我总不能说‘政府不让卖’吧?”

消费者:便宜货买不到了线下也没想象中好

印尼消费者的第一反应是“凭什么”。TikTok Shop上9.9美元的T恤、 20美元的连衣裙,突然消失了线下店里同款卖30美元起,还讲价磨破嘴皮。“吃的都快买不起了衣服怎么就不能买便宜的”这类评论在社交媒体上刷屏。更让年轻人不满的是 线下购物体验差——雅加达丹那阿邦市场,政府说是受冲击的重灾区,实地一看:停车场乱收费,入口汽车摩托车抢道,环境又乱又吵,消费者跑这么远买衣服?还不如路边小店方便。

线下商家也没高兴起来。原以为社交电商被封,客流量会回流,后来啊等了半个月,店里人还是没多多少。一个丹那阿邦的布料商说:“以前年轻人刷视频看到好看的就买, 现在他们不刷了也不来我店里钱省下来干嘛?可能存着吧。” 线下生意的萧条,跟社交电商关系不大,更多是定价机制、环境管理的问题,新规没解决根本矛盾。

印尼政府这波操作,到底是保护还是“一刀切”?

印尼政府官方理由很明确:保护本土产业。他们认为社交电商把价格压得太低,本土企业没活路。但这个逻辑站得住脚吗?社交电商真成了“出头鸟”,背后是政策对市场规律的误判。

从“国家长期规划”看政策背后的野心

2023年6月印尼启动《2025-2045年国家长期发展规划》, 把制造业当宝贝,纺织、服装、汽车、电子重点扶持。服装批发市场丹那阿邦被拎出来批评,政府觉得社交电商把本地价格打得太低,本土企业没活路。规划里写得明白:要利用本土棉麻橡胶原料,创造就业,把人口红利变成GDP增长。说白了政府想要“本地生产-本地消费”的闭环,让本土企业赚大头,而不是让跨境卖家低价抢市场。

但现实是印尼本土制造业跟不上。服装产业缺中层品牌, 高端被欧美占据,低端是作坊式生产,消费者想要性价比高、质量过得去的商品,本土供给满足不了。TikTok Shop上卖的很多是“中国供应链+印尼本地运营”的模式, 货从中国来但在印尼本地仓、本地团队卖,价格比本土便宜,品质比作坊好,正好填补了市场空缺。政府把这当“威胁”,其实是没看到本土产业的短板。

社交电商成了“出头鸟”,但本土产业真能接住吗?

新规看似只针对“社交电商”, 但后续动作更狠:儿童玩具、电子产品、鞋类等九类商品进口收紧,几乎把跨境电商选品“一网打尽”。政府意图很明显:限制低价进口货,给本土企业让路。但问题来了本土产业能快速补上吗?服装产业需要供应链、设计、产能,不是封个电商就能突然变强的。

丹那阿邦市场的现状就是例子。政府说社交电商冲击了线下但实地探访发现,市场里很多店铺还是老样子:款式老旧、定价混乱、服务差。消费者说:“线上能比价,能看评价,线下买个衣服还要砍价半小时谁愿意折腾?” 本土商业要升级,不是靠打压对手,而是得先把自己的体验做好。

TikTok Shop倒下谁在悄悄“吃饱”?

TikTok Shop退出,留下的市场空档被多方势力盯上。本土平台、国际玩家、转型中的中国卖家,各怀心思,都想趁机分一杯羹。但真这么好占便宜吗?未必。

本土电商平台:捡便宜还是接盘烫手山芋?

Tokopedia、Bukalapak这些本土平台成了第一波“受益者”。政策一出,就有商家火速把店铺开到这些平台,想承接流失的流量。但本土平台有自己的问题:流量不如TikTok大,用户习惯还没完全养成,物流体验也参差不齐。一个从TikTok转战Tokopedia的卖家说:“平台说要扶持, 但流量给的少,佣金还比以前高,卖一单赚的钱还不够推广费。” 本土平台想接600万商家的货,能力够不够,两说。

国际玩家的“趁火打劫”:佣金减免与流量抢夺

Shopee和Lazada动作最快。Shopee母公司Sea Limited在新规后股价直接飞涨, Lazada赶紧推出3个月佣金和运费减免,把被TikTok甩下马的商家往怀里揽。阿里国际站也盯上B2B机会,帮跨境卖家转批发,说“平台对公交易不受影响”。但国际平台也有自己的算盘:流量是多了 但用户会不会主要原因是TikTok Shop的消失,整体购物需求下降?大货不好卖,小单又没利润,这笔买卖,真不一定赚。

有意思的是这些平台一边抢商家,一边悄悄调整策略。Shopee开始推短视频购物,Lazada加码直播,想学TikTok的老路子。但用户习惯已经养成,TikTok的“刷着刷着就买了”的沉浸式体验,其他平台短期内复制不了。消费者可能怀念TikTok,但没得选,只能将就,这种“被迫忠诚”,平台心里应该清楚。

中国卖家的“灾后重建”:从“闪击”到持久战

被政策打懵之后中国卖家没坐以待毙。自救动作五花八门,从仓皇转移阵地到深度本地化,有人挣扎求生,有人趁机转型。这场“灾后重建”,藏着跨境卖家在陌生市场的生存智慧。

仓促转移:周边市场的“临时避难所”

最直接的办法是“跑”。10月初,不少商家把印尼仓库的货转移到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有服装商家算了一笔账:海运到马来西亚每公斤12元, 比印尼本地仓便宜30%,但清关麻烦,货到那边还得找当地分销商,利润被分走一层。更惨的是没来得及转移的货,被印尼海关扣下交罚款不说货可能直接没收。一个卖3C的商家哭诉:“10万部耳机, 成本80万美金,现在堆在雅加达港口,每天仓储费500美金,再不出去就全砸手里了。”

多渠道求生:独立站、 私域、抱团取暖

“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老话在关键时刻显灵。10月中旬, 一份《印尼TikTok Shop灾后重建指南》在卖家群里疯传,里面全是实操干货:怎么用Facebook开店,怎么把粉丝导到WhatsApp私域,怎么和MCN机构合作分销。有卖家开始做独立站,投Google广告,虽然流量贵,但至少不用看平台脸色。MCN机构也着急,带着旗下主播转型做品牌,卖自己的服装厂,不再接纯代销。

抱团取暖成了新趋势。深圳的跨境电商产业园里 几个做印尼赛道的商家凑钱租了海外仓,共享物流资源;杭州的服装老板联合本地工厂,搞“印尼定制款”,避开进口限制。这些土办法虽然笨,但比单打独斗强。一个参与抱团的商家说:“以前拼谁供应链便宜, 现在拼谁本地资源多,政府要保护本土产业,我们就让本土产业跟着我们赚钱,这才是长久之计。”

政策不是终点, 本地化才是长久之计

印尼市场的变动给所有跨境卖家上了一课:弱监管红利总有消失的一天靠低价供应链“闪击”进入市场,能占一时便宜,但想长久活下去,得学会“和政府做生意”,和本土生态深度绑定。

弱监管红利消失, 得学会“和政府做生意”

以前做跨境,讲究“快”和“狠”:快速上线爆款,低价抢占市场,等政府反应过来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但在印尼,这套行不通了。政府明确说了:要发展本地制造业,要就业,要税收。想留在印尼,就得把“本土利益”放第一位。有新能源车企的做法值得参考:在印尼建厂, 招5000本地员工,零部件本地采购率60%,政府不仅没刁难,还给税收优惠。这才是聪明的打法——政策不是敌人,而是合作对象。

供应链依赖的“阿喀琉斯之踵”,怎么破?

这次被新规打疼的,大多是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卖家。货从中国来印尼本地只有仓,没有厂,政策一变,供应链就断。SHEIN2021年就吃过这亏,主要原因是“本土主义”收缩东南亚,现在看来提前布局是对的。想做印尼市场, 得考虑“本地化生产”:要么把生产线搬过去,要么和本土工厂合作,哪怕成本高一点,至少政策风险低。有服装老板已经在泗水找工厂合作, 用印尼棉做T恤,虽然单价贵5元,但不用担心进口限制,还符合政府产业规划。

写在再说说:风口与风险, 永远是一体两面

印尼拿下TikTok Shop,像给跨境电商市场泼了盆冷水,但也让人清醒:没有绝对稳定的风口,只有不断适应市场的玩家。政策打压、本地竞争、消费者需求变化,这些都是跨境生意里的“变量”,唯一不变的,是“变”本身。

想留在印尼的商家,别再想着“怎么钻空子”,而是琢磨“怎么创造价值”。给本地人提供就业,给政府贡献税收,给消费者带去好产品,这才是能让你在市场里站住脚的“护城河”。毕竟市场永远需要真东西,而不是投机者的狂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