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是否打算申请印尼电商许可证
印尼电商禁令下的TikTok:转身还是硬刚?
从300万订单到全面暂停, TikTok的印尼“急刹车”
谁能想到,在东南亚市场一路狂奔的TikTok,会在印尼突然踩下急刹车。2023年9月, 印尼政府那道“禁止社交平台直接进行电商交易”的禁令,像一盆冷水直接浇在了TikTok Shop的头上。关停前的再说说一天 这个平台在印尼还能跑出每天300万个订单的惊人数据——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流量游戏,是真金实金的生意。更扎心的是TikTok不是第一个撞上印尼政策红线的,后面可能还有更多玩家排队等着“试水温”。
说起来TikTok的反应也算快,禁令风声刚起,CEO周受资就亲自飞往雅加达,试图和政府掰扯掰扯。平台还动员印尼卖家拍视频声援, 那些视频里小店主们举着“TikTok Shop救了我的生意”的牌子,看得人心里发酸。可惜啊,政治博弈哪是靠“卖惨”就能赢的。9月底,禁令正式落地,TikTok Shop只能灰头土脸地退出印尼电商市场。关停那天 不少印尼卖家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说“感觉像突然断了粮的蚂蚁”,这话不夸张,毕竟TikTok Shop给他们带去的订单量,能占到一些小商家总销售额的60%以上。

政策红线划在哪?社交电商为何成为印尼“敏感词”
印尼政府为啥非要跟社交电商“过不去”?表面上看是为了“保护中小商家”,这理由听起来挺正义凛然。但细想一下真有这么简单吗?印尼有1.88亿社媒活跃用户,近三成的人习惯在社交平台购物——这规模太诱人了大到连政府都眼红。他们担心,像TikTok这样自带流量的巨头杀进来本土电商平台Lazada、Shopee还有活路吗?中小商家会不会被平台“绑架”,再说说只能任人宰割?
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还是“数据自主权”和“本土利益”的问题。TikTok的用户数据、交易流水,真的能完全留在印尼吗?政府心里打鼓啊。所以他们要求,想搞电商可以必须先在印尼本地注册子公司,数据要本地化,税收要本地交。这门槛可不低,对习惯了“轻资产”运营的互联网公司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Meta倒是抢先一步申请了电商许可证, 但拿到的也只是“广告宣传许可证”——只能在社媒上卖货引流,不能直接在线交易。这哪是搞电商,分明是给平台当“导购员”。
申请许可证只是第一步?本地运营的“隐形门槛”
现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 说TikTok打算跟着Meta的脚步,也去申请印尼电商许可证。但问题来了就算TikTok把许可证申请下来了就能高枕无忧了吗?恐怕没那么简单。印尼贸易部国内贸易总干事Isy Karim早就放话了:想搞电商,必须把电商业务拆分成独立子公司在印尼运营。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TikTok要在印尼重新注册公司、 建团队、搭仓储、搞物流——这可不是花点钱就能搞定的事,时间和人力成本高得吓人。
更麻烦的是“卖家重建”。TikTok Shop关停后印尼站点的卖家早就“大迁徙”了。Lazada、 Shopee这些平台可不是吃素的,直接开出“零佣金入驻”“流量扶持”的条件,抢走了不少TikTok原卖家。有个叫Ayu的服装店主, 之前靠TikTok直播月销2亿印尼盾,现在转战Lazada,第一个月销售额直接腰斩。她说:“TikTok的粉丝是跟着我走的,但Lazada的流量是平台的,我得多花几倍的钱才能买回来。”如果TikTok真想回来就得从零开始把这些“散落”的卖家再聚拢起来难度不亚于“二次创业”。
Meta试水在前,TikTok会复制“广告禁售”模式吗?
Meta的“广告禁售”模式,其实给了TikTok一个现成的参考样本。拿不到“直接交易许可证”,那就先搞“广告+引流”,把用户从社媒平台引到独立电商平台去交易。比如用户在TikTok上看到一个商品视频, 点击下方链接跳转到Lazada或Shopee的店铺完成购买——这样一来既符合印尼政府的政策要求,又能保住电商业务的基本盘。
但问题在于,这种模式真的“香”吗?用户买的是“冲动消费”,是“刷视频顺便下单”的便利。要是让他们跳转APP, 体验直接断档了——想想看,你正刷得嗨,突然被弹到另一个页面还要重新登录、找商品,这转化率不得打骨折?有数据显示,社交电商的转化率比传统电商平台高30%-50%,就是主要原因是“路径短、决策快”。Meta现在虽然拿到了许可证, 但据内部人士透露,其印尼电商业务的增长还不到TikTok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TikTok要是复制这条路,恐怕只能捡个“残羹剩饭”。
卖家“大迁徙”背后:Lazada们的抢人战有多激烈
TikTokShop关停后印尼电商市场瞬间变成了“卖家的黄金时代”。Lazada直接在雅加达、 泗水等主要城市举办了“TikTok卖家专场招商会”,现场承诺“前三个月免佣金”“免费提供直播培训”;Shopee更狠,推出“0元入驻+流量红包”,只要从TikTok转过来的卖家,前三个月每天能领100万印尼盾的流量券。就连本土电商平台Tokopedia也坐不住了 打出“本土商家优先扶持”的口号,专门成立团队对接TikTok原卖家。
这场“抢人战”打得有多激烈?有个细节很有意思:Lazada的招商团队直接在TikTokShop关停后第三天 就搬进了雅加达的电商园区,租了整整一层楼当“卖家服务中心”,现场帮卖家办理入驻、对接供应链。有个做美妆代购的卖家Siti告诉我:“Lazada的人天天给我打
300万订单/天的诱惑,TikTok真的能“舍”吗?
关停TikTokShop后TikTok在印尼的日子真的好过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数据显示, 印尼电商市场2022年销售额达到156亿美元,10年增长了11043%,这增速在全球都能排进前三。更关键的是 印尼年轻人口占比超过60%,他们对短视频、社交电商的接受度全球领先——这不就是TikTok的“天选之地”吗?
还有一组数据更扎心:TikTok在印尼的用户渗透率高达78%,平均每个用户每天花52分钟刷视频。这么高的粘性,要是只靠广告赚钱,未免太“暴殄天物”了。要知道, 在TikTokShop鼎盛时期,电商业务贡献了TikTok东南亚总收入的40%以上,印尼更是其中的“扛把子”。现在突然断掉这块业务, TikTok的印尼团队估计天天“坐立不安”——毕竟谁能眼睁睁看着每天300万单的生意溜走呢?
重新起跑:从零开始的卖家招募与供应链重建
就算TikTok下定决心要申请许可证, 要重新杀回印尼电商市场,也得面对“从零开始”的残酷现实。卖家方面 之前的老卖家要么被Lazada、Shopee“绑定”了要么主要原因是关停元气大伤,不愿意再折腾。TikTok得想方设法让他们“回头”——比如提供更低的佣金、 更精准的流量扶持,甚至直接给“搬家补贴”。
供应链是更大的难题。TikTokShop之前在印尼有10多个仓储中心,覆盖了爪哇岛、苏门答腊岛等主要经济区域。关停后这些仓储要么被转租,要么直接清仓。现在要重建,光仓库租金、设备采购就是一笔天文数字。更麻烦的是物流,印尼的物流基础设施本就不完善,城乡差距大,偏远地区配送成本能占到商品价格的30%。TikTok要想把用户体验做回来 就得在物流上砸钱——要么自建物流团队,要么和本土物流巨头深度合作,但哪条路都不轻松。
政策松动还是暂时妥协?印尼政府的“葫芦里卖什么药”
印尼政府对TikTok的态度,其实挺让人琢磨不透。一边是“铁腕禁令”,一边又放话说“只要遵守法规,欢迎任何平台合作”。贸易副部长Jerry Sambuaga甚至公开表示, TikTok可以申请电商许可证,只要把业务本地化。这到底是“口子松了”,还是“画大饼”?
有分析认为, 印尼政府可能是在“敲打”TikTok:你这么牛,真以为印尼市场是你想进就进、想出就出的?得让你知道,这里不是“法外之地”。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印尼政府确实需要外资平台带动电商发展, 但又怕本土企业被“碾压”,所以通过“本地化要求”来平衡利益——既拿到税收和就业,又保住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说白了就是“既要又要”,就看TikTok愿不愿意“接招”了。
社交电商的印尼困局:是模式问题还是保护主义?
说到底, TikTok在印尼的遭遇,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社交电商到底算不算“新物种”?如果算,那它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印尼政府的禁令,表面上是“保护中小商家”,实则是用“老规矩”去卡“新模式”。这种“一刀切”的做法,真的能保护本土企业吗?未必。
看看印尼本土电商Tokopedia就知道了 它早就推出了短视频购物功能,和TikTok的模式几乎一模一样。既然政府允许本土平台搞,为啥要禁止外资平台?这背后恐怕还是“保护主义”闭门造车真的能行得通吗?印尼年轻人喜欢社交电商,这是市场选择,不是政府禁令就能改变的。TikTok走了还会有新的平台进来;社交电商模式被禁,会有新的变种冒出来。与其“堵”,不如“疏”——制定合理的规则,让平台在合规的前提下创新,这才是长远之计。
TikTok的印尼棋局:是“认输”还是“绝地反击”?
现在摆在TikTok面前的路其实很清晰:要么彻底放弃印尼电商市场, 专心做短视频娱乐;要么硬着头皮申请许可证,接受“本地化”的苛刻条件,从零开始重建业务。前者意味着放弃一个潜力巨大的增量市场,后者则要面临政策风险、运营压力和竞争挑战。
但说真的,以TikTok的性格,它会选择“认输”吗?从它过去几年的动作来看,这家公司骨子里就带着“不服输”的劲儿。在美国面临封禁威胁时它能硬刚到底;在东南亚市场遇到政策阻力时它能灵活调整。所以 它很可能会选择“绝地反击”——申请许可证,接受本地化要求,然后把重心放在“广告引流”和“生态建设”上,慢慢把电商业务做回来。
只是这条路注定不好走。印尼的电商市场早已不是“蓝海”, Lazada、Shopee这些“地头蛇”根基深厚,本土商家也习惯了在他们的平台上生存。TikTok要想杀回来 光靠“流量”可不够,还得拿出真本事——比如更精准的算法推荐、更完善的卖家服务、更贴心的用户体验。毕竟在印尼这个“人情味”浓厚的市场,技术和流量只是入场券,真正能留住人的,还是“温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