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电商用户数即将突破2亿,这是否意味着长尾市场潜力无限
印尼电商用户数冲2亿,长尾市场真就“钱途无量”?
Statista的数据刚出来 印尼电商用户眼看就要摸到2亿大关,2022年1.78亿,2023年预计1.96亿,每年涨一千万的速度,比雨后春笋还猛。不少人一看这数字,眼睛都亮了:这么多用户,长尾市场不得“躺赢”?小众商品、细分需求,随便捞一把都是金。慢着,先别急着下定论。用户数增长是好事,但长尾市场能不能“吃饱”,还得打个问号。
2亿用户背后:是谁在买?买什么?
印尼这2亿电商用户,可不是均匀分布在各个品类里。年轻用户占了大头, 18-35岁的年轻人占了60%以上,这群人爱刷TikTok,爱追潮流,买东西图个新鲜、便宜。但问题来了:他们的钱包跟得上需求吗?印尼人均月收入才300多美元,大部分用户买东西还是盯着“9.9包邮”的低价商品。长尾商品往往溢价高,小众设计、定制化,价格上去了用户买不买账?打个比方,一个卖国产小众设计耳环的卖家,定价50人民币,在印尼可能比不上10块钱的塑料发卡好卖。用户数多,不代表消费能力强,更不代表愿意为“小众”买单。

头部平台“吸星大法”,长尾商品还有活路吗?
印尼电商市场,早就被Shopee、Lazada这些巨头盘得明明白白。Shopee占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像黑洞一样吸走了大部分流量。新卖家想进来长尾商品想出头,难上加难。平台算法喜欢推爆款、高销量商品,长尾商品本身需求小、销量低,根本轮不到曝光。有个案例,2023年做印尼市场的家居小类目卖家,卖的是手工陶瓷碗,成本高、做工细,属于典型长尾商品。后来啊在Shopee上挂了三个月,曝光量不到5000,转化率2%,比平台平均的5%低了一半。后来想投流,发现CPM比卖手机壳的高三倍,直接劝退。长尾商品在巨头平台面前,就像小池塘里的大鱼,根本游不开。
政策“急刹车”,长尾跨境卖家怎么活?
今年9月印尼的新规,给不少跨境卖家浇了盆冷水。禁止社交平台电商交易,限制100美元以下进口商品,这招对长尾跨境卖家简直是“精准打击”。很多长尾商品,比如小众服饰、手工饰品、特色家居用品,单价本来就不高,大部分都在100美元以下。新规一出来这些商品直接被卡死,没法卖了。有个深圳的服装卖家, 专门做改良印尼传统服饰的小众设计,2022年在TikTok Shop卖得不错,月销能到10万人民币。后来啊今年10月TikTok被迫退出印尼电商,他的店铺直接断流,库存积压了上百万。现在想转战本土平台,又主要原因是单价低、利润薄,交不起平台佣金。政策这把刀,砍掉了不少长尾卖生的路。
物流和支付:长尾商品的“隐形门槛”
做长尾商品, 最头疼的不是找货,而是物流和支付。印尼物流成本高,偏远地区配送费比商品还贵。一个小众设计的笔记本,成本20人民币,运费要15,用户到手35,谁买?而且物流时效慢,雅加达到三宝垄要5天到爪哇岛外可能要7天用户等不及。支付也是个问题, 虽然77%的互联网普及率,但很多人还是习惯COD,长尾商品单价低,COD拒收率高达20%,卖家血亏。有个卖手工皂的卖家,2023年尝试在印尼做,主要原因是COD拒收,一个月亏了8万,再说说只能放弃。长尾商品利润薄,经不起物流和支付这两座大山折腾。
本土长尾:被忽视的“宝藏”还是“鸡肋”?
那本土长尾商品呢?印尼本土有很多手工艺品、特色小吃、传统服饰,算不算长尾市场?按道理讲算,但实际操作起来问题也不少。本土手工艺品供应链不稳定,质量参差不齐,标准化难。比如巴厘岛的木雕,一个师傅一个样,平台不好品控,用户买到的跟图片不符,差评满天飞。有个做本土手工艺品的平台, 2023年上线,试图整合小作坊,后来啊主要原因是品控问题,退货率高达35%,半年就倒闭了。本土长尾商品想做好,需要强大的供应链管理和品控能力,不是随便找几个小作坊就能成的。
下沉市场的“长尾曙光”?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印尼的下沉市场, 比如爪哇岛的三四线城市,互联网渗透率还在提高,这些地方的用户对价格没那么敏感,反而更看重“独特性”。有个做印尼特色家居的卖家, 2023年转向下沉市场,卖的是手工编织的篮子、草席,单价不高,但设计很有当地特色。通过本地KOL带货, 在WhatsApp社群里做私域运营,三个月做到了月销5万,转化率8%,比在平台卖高了不少。下沉市场的用户,对“本土化”“有故事”的长尾商品接受度更高,关键是要找到他们的“痒点”。
长尾市场不是“万能药”, 得对症下药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印尼电商用户数突破2亿,长尾市场潜力无限?答案是:有潜力,但不是“无限”。用户数增长是基础, 但长尾市场能不能起来得看政策给不给力、平台支不支持、物流跟不跟得上、用户买不买账。想掘金印尼长尾市场,别光盯着用户数,得先搞清楚:你的商品是不是真“小众”还是伪需求?能不能避开头部平台的流量垄断?能不能搞定物流和支付?能不能做好本土化?这些问题不解决,用户数再多,也跟你没关系。
未来三年:长尾市场的“生死局”
未来三年,印尼电商市场会越来越卷。政策可能会继续收紧,物流成本可能还会涨,用户对品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长尾卖家要想活下去,必须差异化。要么做极致的本土化, 深挖印尼文化元素;要么做细分人群的定制化,比如针对母婴、宠物的小众需求;要么跟本地供应链深度绑定,解决品控和物流问题。2024年,会有不少长尾卖家倒下但活下来的,一定能吃到真正的红利。记住用户数增长是“入场券”,但能不能在长尾市场站稳脚跟,还得看真本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